國際

宗教神聖與言論自由?雞蛋還是石頭!

當宗教神聖碰上言論自由,兩者都是石頭,硬碰硬,結局便是雙方都變成粉末。對於兩方的忠實信仰者來說,各自的意識形態都是高於個人生死的存在,從歷史上發生的無數起宗教戰爭中,我們便可窺見意識形態相較於生命的絕對領先地位。 […]

國際

法國「恐襲」,真和言論自由有關?

正在法國第二波新冠疫情失控,單日新增一舉突破三萬例,在全歐洲「奪冠」之時(法國總統馬克龍當天就在電視上鄭重聲明沒有失控),一起「恐怖襲擊」震動了法國。之所以震動,一是受害者是一位中學歷史老師,二是手段過於驚駭:光天化日之下就在大街上直接砍頭。 […]

國際

原來,死亡漫畫又來自《查理周刊》

5年過去,《查理周刊》槍擊案的陰霾仍未從法國的上空散去,分裂、仇恨與暴力在這個國家甚至整個歐洲,持續蔓延。當地時間10月16日,巴黎一名中學歷史教師塞繆爾·帕蒂(Samuel Paty)在學校附近被「斬首」,他此前曾在課上展示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 […]

香港

當負責任報道成為新聞 – 言論自由普世性及政府言責的思考

日前閱讀一段國際新聞,標題為〈美英傳媒拒助紂不播活燒片段〉(見《明報2月5日),內容指西方主流媒體如《CNN》、《紐約時報》、《霍士新聞》等基於社會責任(活燒約旦機師片段殘忍、播出效果有助伊斯蘭國「ISIS」宣傳)而拒播。這種負責任的新聞報道居然成為新聞,相對於較早時,即1月初巴黎《查理周刊》因諷刺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而遭恐怖分子襲擊,西方主流媒體以捍衛被視為神聖的「言論自由」而大幅報道迥異不同。筆者細思其中理由,終於發覺可能出於將言論自由當為「普世價值」,而漠視行使言論自由權利產生對他人及社會影響的考慮;從而思考政府官員應否站出來,對濫用言論自由的言論提出異議。

[…]

香港

由言論學術自由談到港獨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港大學生會官方刊物《學苑》近兩年刊登的文章, 由提出「本土論」,至探討「港獨」的可行性,繼而特首梁振英最近在《施政報告》中提醒社會要對有關理念有所警惕,但則被部分社運分子及泛民主派人士批評,視之為打擊言論與學術自由的嚴詞。 […]

國際

諷刺的界限:《查理周刊》槍擊案再反思

諷刺作品有什麼用?我們應該對它抱以怎樣的期待?近期巴黎恐怖襲擊案不可避免地將這些問題擺在面前。尤其是,像《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這種有別於主流、以明顯的、時而下流的宗教人物形像(聖父、聖子和聖靈相互雞奸;屁股上有顆黃星的穆罕默德)為招牌的諷刺作品,能有什麼作用?對於西方文明來說,自由創作這種人物形像,真有那麼重要?它們真有反諷效果? […]

國際

西方為什麼打不贏反恐戰爭?

法國一向以浪漫、小資、悠閑、享受生活而著稱世界。所以發生在巴黎如此血腥、充滿原始暴力的恐怖襲擊事件,給整個社會造成的心理重創可想而知。由於法國在世界上的獨特地位,恐怖主義再度成為全球尤其是西方不得不反思的話題。 […]

國際

巴黎恐襲改變了什麼?

一幅漫畫引發的血案最終演變成一場全球性事件:不僅四十多個國家領導人、一百五十多個國家的代表參加了巴黎支持《查理周刊》的共和大游行,更有全球伊斯蘭國家走向街頭與之對抗。這正如法國總統奧朗德所說:這場悲劇改變了法國。然而,一個影響全球的事件,它改變的可不僅僅是法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