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發現細胞氧氣感知有助剋服癌症 3位英美科學家獲獎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拉開帷幕。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率先揭曉——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爵士(Sir Peter J Ratcliffe)和美國科學家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共同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以及對氧氣供應的適應性。 […]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拉開帷幕。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率先揭曉——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爵士(Sir Peter J Ratcliffe)和美國科學家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共同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以及對氧氣供應的適應性。 […]
2018年諾貝爾獎1日正式揭開序幕,通稱醫學獎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率先登場,由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主任艾利森(James P.Allison)與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共同奪得,表彰他們在「免疫療法」治療癌症上獲得突破性發展。兩人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約790萬港元)獎金。另外,2人同是2014年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 […]
諾貝爾基金會9月25日宣布,調高得獎者獎金至900萬瑞典克朗(約875萬港元),較去年增加100萬克朗(約97萬港元)。2017年諾貝爾獎「揭曉周」自10月2日起揭開序幕。率先公布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由72歲霍爾(Jeffrey C. Hall)、73歲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及68歲邁克爾・揚(Michael W. Young)三位美國生物學家共同獲得。他們經過研究果蠅發現植物、動物和人類幾乎類似的生物調節,晝夜節律分子機制,促進對人類遺傳病學的研究。三名學者將一同瓜分約875萬港元的獎金。他們三人已在2013年以同一研究成果,獲頒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
近幾年來一直是諾獎的熱門人選,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憑藉「細胞自噬機制」研究,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日前傳媒廣泛報道,兩家權威機構公布的全球大學排名榜,均顯示香港大學的排名明顯下跌,而北大、清華、新加坡大學、東京大學的排名則節節上升,港大已跌出亞洲三甲之列,這些數字不能不叫人深切反省。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香港爆發佔中和港大校委會事件,對港大的全球排名是否有負面影響?近年北大與港大在排名上你追我趕,明年又將出現什麼境況? […]
每年10月,全球都在猜測誰將獲頒諾貝爾獎。2015年諾貝爾獎得主,12日已全數出爐,共計10人、1個組織戴上桂冠。 […]
2015年「諾貝爾熱季」10月5日正式展開,首個率先揭曉的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中國的屠呦呦、愛爾蘭的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日本的大村智(Satoshi Omura)同膺殊榮,共享800萬瑞典克朗(96萬美元)獎金,頒獎儀式將於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舉行。 […]
2014年諾貝爾醫學獎由一對夫妻搭檔,挪威認知心理學家邁-布瑞特‧莫瑟(May-Britt Moser)和愛德華‧莫瑟(Edvard I. Moser),與英國神經科學家約翰‧歐其夫(John O’Keefe)共同獲得。他們獲獎的研究解答了「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置身何方?」「我們如何找到從一個位置到另一個位置的路徑?」以及「我們是如何儲存相關訊息,使我們重返故地時能迅即地找到路徑?」這幾個問題。 […]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通稱醫學獎)得主出爐!擁有英美兩國身分的學者歐基夫(John O’Keefe)以及挪威夫妻檔學者梅─布瑞特.莫瑟(May‐Britt Moser)與愛德華.莫瑟(Edvard I. Moser)因為「發現組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從263位候選人之中脫穎而出,共享殊榮,歐基夫獲得半數獎金,約五十五萬美元,另一半獎金由莫瑟夫婦均分。 […]
Copyright © 2020 | by 超越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