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李文亮、醫生、謠言、官員及擔當

我們在《這就是中國》節目裡多次講過,實事求是是中國成功崛起的關鍵所在,一旦偏離了實事求是,我們就要遭受挫折。實事求是就是講真話,過去中國領導人陳雲怕聽不到真話,每次到上海青浦老家,就要找他小時候的街坊鄰居座談。他說,我們從小一起長大,他們不會對我說假話。我們現在不少幹部是技術官僚的風格,沒有政治擔當,不接地氣,對中國輿論場上時刻發生着的沒有硝煙的意識形態鬥爭麻木不仁。 […]

群賢薈萃

一場瘟疫 兩種醫生

港大微生物學系教授管軼1月21日去了武漢考察兩天,決定選擇做「逃兵」,「逃」回香港了。曾主持內地非典肺炎前線工作的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研究專家鍾南山醫生,上星期以84高齡再次掛帥出征,因為買不到機票,只能擠在一個餐車位置的高鐵座位奔赴武漢。兩地醫生,讓我們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行醫態度,往疫區衝?還是從疫區逃? […]

健康先鋒

人工智能能否取代醫生?多名院士共議「醫學最重要的技術」

未來醫學最重要的技術是什麼?在近日舉行的第十屆吳孟超基金會頒獎典禮暨第八屆《康復·生命新知》醫學高端論壇上,現場300位醫學專家的投票顯示,人工智能和基因治療得票率最高。那麼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醫生?投票顯示,76%的專家認為人工智能能輔助醫生,而僅有5%的專家認為人工智能能取代醫生。 […]

好文嚴選

互信 就是避免醫患糾紛的良方

寶寶生病時,父母往往心急如焚,恨不能替寶寶痛苦換成自己生病,尤其是當寶寶需要接受一些看起來很可怕的檢查時,情緒激動的父母往往不能冷靜地判斷,甚至會拒絕一些必要的檢查,有時候會釀成本可避免的悲劇,因為這種情況引起的醫患糾紛屢屢見諸媒體。 […]

好文嚴選

外科醫生談如何面對死亡:命運不該交給醫學、技術和陌生人

醫學的進步讓生命的消亡變成「一條長長的、緩緩的曲線」。擊潰生命的並非一種具體的疾病,而是現代醫學在不停地維護、修補身體后的逐漸衰竭。越來越多的人將經歷完整的年老,但在這個過程里,「我們時而降低血壓,時而抗擊骨質疏鬆,控制住這種病,發現那種病,置換壞掉的關節、瓣膜……」美國有25%的醫療開支,用在5%臨終病人最後一年的生命里,某種角度看,這就是「無效的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