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門事件40年後 再議總統權力

華盛頓——彈劾總統的說法沸沸揚揚。一些保守派發表聲明、出售T恤,宣揚要彈劾總統,他們政黨的領導人物認為這是白費力氣。民主黨甚至更加來勁,他們聲稱必須嚴肅對待此事,進而恐嚇支持者趕緊捐錢。

watergate-40-years

如果說歷史彷彿正打算以鬧劇重演,近期發生的事件則提醒人們,在前總統理乍得·M·尼克松(Richard M. Nixon)因為面臨彈劾而辭職40年之後,美國仍然難以界定總統權力的界限和政治問責的本質。

本周,尼克松下台的紀念日即將到來,「水門事件」 (Watergate)已經變成了歷史書中的寥寥幾頁,或是人們在新聞發佈會上提到的套話,或是在新醜聞爆發後「某某門」的後綴。尼克松辭職時,今天美國 超過一半的人口尚未出生,其他很多人年紀還太小,不記得這件事。不過,一系列新書、紀錄片、專題討論會和電視節目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人們得以重新審視美國歷史上這個黑暗而艱難的時期。

「我們一開始有些大意。而政治人物,無論是民主黨人還是共 和黨人,也都出於各自的理由,對『彈劾』這個詞加以利用,」水門事件的一名主要記錄者伊麗莎白·德魯(Elizabeth Drew)說。「在這件事上,民主黨與共和黨一樣壞。他們與共和黨一樣,也在以彈劾為噱頭籌集資金。這真讓人噁心。談論彈劾總統應該是一件非常嚴肅的 事。」

德魯1975年的書《華盛頓日記》(Washington Journal)頗有影響力。這本書如今推出了一個新版本,後記中包含新的報道。德魯憑藉這本書也加入了「水門事件」的重新審視。尼克松的白宮法律顧問約 翰·W·迪安(John W. Dean)也出版了一部名叫《為尼克松辯護》(The Nixon Defense)的新書,此書是在對臭名昭著的白宮錄音帶進行全面研究後寫成的。歷史學者道格拉斯·布林克利(Douglas Brinkley)和盧克·A·尼歇特(Luke A. Nichter)在撰寫《尼克松的磁帶》(The Nixon Tapes)時也曾仔細研究了這些錄音,整理了「水門事件」之外的其他談話的記錄。

RNIXON-articleLarge

帕特里克·J·布坎南(Patrick J. Buchanan)在《榮耀回歸》(The Greatest Comeback)中對尼克松大加讚揚,回憶了尼克松在之前的選舉中落敗後,又在1968的選舉中獲勝的過程。里克·珀爾斯坦(Rick Perlstein)講述保守派運動歷史的系列作品中,最新的一本叫做《看不見的橋》(The Invisible Bridge),書中追溯了從尼克松倒台到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上台這段時期的歷史。肯·休斯(Ken Hughes)則在《追逐陰影》(Chasing Shadows)中講述了尼克松在1968年選舉前,阻撓越南和談的過程。

電視觀眾也可以找到許多能讓他們重溫歷史的節目。周 一,HBO開始播出《尼克松眼中的自己:他的自述》(Nixon by Nixon: In His Own Words),讓觀眾也有機會偷聽橢圓形辦公室里發生的事。周五晚上,PBS也開始播出《迪克·卡維特眼中的水門事件》(Dick Cavett』s Watergate),該片從這位著名脫口秀主持人的視角講述了這個故事。

卡維特形容,在回顧他做過的水門事件的節目時,他發現「有些事我已經忘了」。這些節目包括對G·戈登·利迪(G. Gordon Liddy)、約翰·埃利希曼(John Ehrlichman)和亞歷山大·黑格(Alexander Haig)等人物的訪問。這些事情令人難以置信,「彷彿要麼是我們一定記錯了,要麼就是根本沒發生過,」他還說,「看片子時我覺得很生氣。」

理乍得·尼克松基金會(Richard Nixon Foundation)將於周二開始在網上發佈尼克松與他在白宮時的前幕僚弗蘭克·甘農(Frank Gannon)的一系列訪談,其中回顧了他辭職前的最後幾天。這個角度比較容易激起人們的同情心。

至少在華盛頓,這些東西似乎仍能吸引一些觀眾。上周,德魯 和休斯,連同因揭發「水門事件」而聞名的調查記者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在《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總部出席了一場關於尼克松辭職的討論會。當時,聽眾隊伍排出了樓外,一直延伸了一個街區。

所有這些證明,這麼多年過去了,尼克松仍能激起公眾的興趣。「倒不是說,40年後美國民眾希望尼克松當時留任了,」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教授布林克利說。「頭腦正常的人都不會想讓尼克松回到白宮。不過,那是個重要的歷史節點,而尼克松是其中的大主角。」

而且,他的一舉一動得到了詳盡的記錄。儘管他並非將白宮內的對話記錄在案的首位總統,但時長3700小時的錄音,仍然是獨特的史料。布林克利和尼歇特把注意力放在了尼克松「水門事件」之外的總統生涯,包括接觸中國、越南戰爭、中東和平進程,以及與蘇聯的交往。

他們從談話記錄中挖掘出的尼克松粗魯、自負、嘴碎,時而疑 心重重,要密謀對付真實的敵人或假想敵。他還深度介入戰爭決策,謀划了強硬的外交政策,並對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下達指令。「我們喜歡給人劃分類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德州中部校區(Texas A & M University, Central Texas)的副教授尼歇特說。「該把理乍得·尼克松歸到哪一類,屬於這一類的還有誰——假設他真能被定義到一種類型里的話?」

布林克利和尼歇特避開了「水門事件」,準備到下一本關於談 話記錄的書中再做探討。迪安則不然。時至今日,對「水門事件」相關錄音資料進行了最全面研究的是斯坦利·庫特勒(Stanley Kutler)在1997年出版的《濫用職權》(Abuse of Power)。不過,迪安及其團隊還分析了另外的600次對話。

他的結論之一是,尼克松的確沒有親自下令竊聽民主黨總部, 但他深度介入了其後的掩蓋行動。竊聽一事引發了最終導致尼克松下台的調查。迪安還認為,尼克松的秘書羅絲·瑪麗·伍茲(Rose Mary Woods)技術上不可能抹掉那18分半的錄音內容。這段缺失的錄音廣受懷疑,但迪安認為並不重要。

迪安後來與檢方合作,轉而指控尼克松。他表示,通過聽這些錄音,他對自己曾經效力的總統有了更多的了解:尼克松在不同人面前會變換行為方式,而且極為依賴內部小圈子。「這就是總統犯錯的典型,包括總統把自己隔絕起來,只從一兩個幕僚那裡獲取信息,」他說。

至於今天能從中吸取什麼樣的教訓,則要看對誰而言。前總統 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曾在宣誓之後,對他與莫妮卡·萊溫斯基(Monica Lewinsky)的私情撒謊而受到彈劾,但之後被參議院駁回。羅納德·里根、喬治·W·布殊(George W. Bush),以及如今的奧巴馬,都在某個時刻聽到過彈劾的風聲。

曾在理乍得·M·尼克松總統圖書博物館(Richard M. Nixon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擔任館長的蒂莫西·納夫塔利(Timothy Naftali)表示,人們應當借40周年紀念的時機,討論權力應當受到適當的制衡。他說,「這是個很好的反思時機,思考為什麼對某些總統而言,彈劾是真 實的威脅,而對另一些總統而言,彈劾不過是有人為了製造政治影響而拋出的噱頭。」■

文章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