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撕裂 香港何去何從?

普選光譜下,「佔中」箭在弦上,「反佔中」亦擂響戰鼓。香港商業前途因政治而受傷。

HK-being-torn-apart

聯署者的政治光譜不同,意見也難免不同,因而聯署並沒有一個具體的立場方案,基於一個共識是「就是呼籲社會停止對抗與分裂」。

香港「普選」方案,即將攤牌

全國人大常委會近日舉行分組會議,審議香港政改報告。有消息稱,最終草案會列明,特首候選人須經提名委員會「過半數」提名,而候選人數會設定於二至三人。

這一年,圍繞「普選」方案,香港社會被深深撕裂。

其實,對於到2017年香港市民可以一人一票選特首的承諾,中央沒有食言,這與香港泛民主派提出的一人一票「普選」在形式上趨同。

兩者的分歧在於,泛民提出特首候選人必須允許公民提名、普選方式要符合民主選舉的國際標準、候選人不應該有篩選;而北京堅持傾向特首必須由愛國愛港人士擔任,特首候選人必須經過篩選,必須經過半數以上選委會的通過後,然後由香港市民一人一票作選擇。

北京認為:特首選舉關係到國家安全,選一個對抗中央的特首對香港和對中國都是災難。在特首候選人產生的方式上,北京和泛民在開始就有極大的差別。

兩股力量

泛民主派用「佔中」向北京施壓,尤如自殘抗爭一般,引起極大爭議。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雷鼎鳴接受電台訪問時批評,「佔中」影響無辜人士,是處於道德低地,猶如自殺式襲擊,雖然口裡說是和平,卻是真正的暴力。

佔中還引起國際關注。香港《文匯報》刊登了對埃及駐香港總領事法赫米的專訪。這位在任近四年的埃及外交官稱,一旦發生「佔領中環」,香港恐將步埃及後塵,「希望香港年輕人可以理性看待問題」。

社會對「佔中」有批評亦有支持。學者余英時表示,「公民抗命不但不是破壞政治、社會、經濟秩序的激烈行為,而且是以一種最和平、最理性、也最文明的方式促使秩序更合理化的運動。在缺乏任何其它有效途徑的情況之下,公民抗命、佔領中環無疑是爭取普選的最重要的手段。」

由此,社會各界別、不同政黨由此分成支持和反對的兩股力量。

就在佔中投票前夕的6月10日,北京發表了《「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白皮書中批評香港社會有些人對「一國兩制」方針政策和《基本法》認識模糊、理解片面。白皮書中還特別點明「要警惕外部勢力利用香港干預中國內政,防範和遏制極少數人勾結外部勢力干擾破壞一國兩制」。

一萬多字的白皮書又引起香港新一輪的爭議。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白皮書對香港市民及國際社會進一步深入認識一國兩制有積極作用」。民建聯的立法會議員譚耀宗認為,北京發表白皮書,是因為看到有些人想否定基本法、並衝擊法制。

批評者強調,白皮書就是打壓。工黨主席李卓人認為,白皮書是為了打壓港人爭取普選的意志,說明要以北京中央的意志為主,又認為北京的壓力愈大、反抗愈大。

中間派

在香港激進對立的雙方劍拔弩張中,還有另外的中間力量站出來,希望被撕裂的香港可以得到彌合。 8月7日,39名來自香港各行各業的人士發表了以「尋求共識,實現特首普選」為題的聯署聲明,呼籲各陣營「停火」,回歸理性討論政改方案。

有媒體評價,這代表沉潛已久的溫和派開始主動出擊,凝聚越來越多的意見領袖和民間聲音,要超越激進「民主派」和「建制派」的兩極化格局,要為香港的政治找出新的出路——既要落實2017年普選,但也確保不要出現社會撕裂和動盪局面。

聯署的39人包括重量級政界人士,如香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全國政協常委陳永棋、前財政司長梁錦松等,基本上是建制力量。

其餘參與人士還包括香港政策研究所的行政總裁馮可強、建制派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陳婉嫻、民主黨成員羅致光、香港大學前校長徐立之、「香港文化教父」之稱的榮念曾等。可以說,聯署罕見地包含了建制和「泛民」兩大陣營人士,以及非政界人士。

聯署者的政治光譜不同,意見也難免不同,因而聯署並沒有一個具體的立場方案,基於一個共識是「就是呼籲社會停止對抗與分裂」。

溫和方案

溫和派聯盟聲明的成員,還包括今年早些時候提出「十八學者方案」與「十三學者方案」的成員。

「十八學者方案」是由十八名香港高等教育學者聯合提出的政改方案。該方案建議引用「公民推薦」元素,即有意參選的人士如果能夠取得2%「公民推薦」,即可成為行政長官參選人。

但是,候選人最終仍需由提名委員會提出,最終要取得提名委員會八分之一支持票才能夠正式「入閘」參與普選,以保證不架空提名委員會的實質提名權。

十八學者方案在設計上希望得到兩邊認可——引入「公民推薦」機制保障公民參與度,且候選人提名門坎較低,八分之一即可。同時為保中央安心,方案的當選門坎設計較高,實行兩輪投票制,過半數支持才可當選。

方案的提出者之一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教授宋恩榮表示,2017年香港政改十分關鍵,如果失敗,會對一國兩制構成衝擊,也會動搖很多人的信心。

他擔心,香港目前來看比佔領中環更危險的,是港府的管治危機。例如立法會的「拉布」現象(議會程序中以冗長辯論等方式癱瘓議事、阻擾投票的做法)導致大量議案不獲通過,政府施政困難重重。

無論是「十八學者方案」還是「十三學者方案」,是想糅合不同方案,政府和泛民都有質疑。

「袋住先」

香港社會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袋住先」,此為老百姓的大白話,意思是可以得手的東西,先揣到口袋裡,未來怎麼樣,再說!也就是說,中央可以給的先拿下來,以後再爭取。對於2017年特首選舉方式,有民調顯示,過半數的香港市民願意採取這樣的態度。

8月7日,由溫和派人士組成的「香港政改民意關注組」公佈的最新民調顯示,55%的受訪者認為,2017年特首選舉可以「袋住先」。

按受訪者政治取態來看,中間派贊成「袋住先」的比例較三個月前大幅上升10.7%。至於爭取普選的方式,調查發現67%的受訪者贊成通過談判方式爭取合理普選方案,贊成抗爭的則有19.1%。

8月下旬,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南下深圳召開了三個座談會,他再次對「佔中」表示強硬立場,表明不會屈服於激進的違法活動,並表示,如政改最終原灺踏步,不讓政改方案通過的人要負責任。

在香港普選的光譜下,「佔中」箭在弦上,「反佔中」亦擂響戰鼓。香港社會因為政治分歧被撕裂,香港的商業前途因為政治遭到前所未有的傷害。■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