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常觸及記憶、遺忘與認同等主題的法國小說家蒙迪亞諾(Patrick Modiano)於9日獲得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曾表示,「(二戰時期)受到佔領的巴黎,是我成長的土壤。」其作品反覆探尋法國二戰創傷,與自己冷漠的童年記憶。法國總理瓦爾(Manuel Valls)肯定蒙迪亞諾獲獎是實至名歸,「他無疑是近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身分與記憶的探索之旅
現年69歲的蒙迪亞諾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火止息數個月後的巴黎近郊。他的父親是猶太裔的義大利人,母親則是一名比利時女演員,兩人在受納粹佔領的巴黎相遇。據蒙迪亞諾表示,母親心腸相當冷漠,父親與蓋世太保及幫派犯罪都有牽連,年幼的蒙迪亞諾有許多時間都待在寄宿學校。童年缺乏父母陪伴,使得他與弟弟呂迪(Rudy)感情親密,但呂迪10歲便因病去世。1967年至1982年間,蒙迪亞諾的作品皆獻給呂迪。
17歲時,蒙迪亞諾與父親完全斷絕關係,但他仍將數本著作獻給父親。在作家格諾(Raymond Queneau)的引介下,蒙迪亞諾不滿20歲即開始寫作,他描述自己的記憶「已追溯到我出生之前」。22歲時,蒙迪亞諾出版第一本小說《星形廣場》(La Place de l’Étoile),內容直接處理了猶太人受到的恥辱,在德國被視為後猶太屠殺的重要文學作品之一。
猶太血統、納粹佔領與身分認同的探索,是蒙迪亞諾作品中時常出現的主題。評論家亦肯定蒙迪亞諾描繪了法國受佔領的創傷,以及這段記憶留下的影響。瑞典學院常任祕書英格朗(Peter Englund)表示,蒙迪亞諾一再地重訪同樣的主題,包括時間、記憶與認同,因為這些主題是無法窮盡的,「我為什麼會成為這樣的人?我受到哪些影響?我能掙脫時光的束縛、重訪過往嗎?這些問題無法得到明確的解答。」
70年代後期,蒙迪亞諾在法國已相當知名。1972年,《環形大街》(Les Boulevards de ceinture)獲法蘭西學術院小說大獎。1978年更以《暗店街》(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拿下龔古爾文學獎(Prix Goncourt)。但他並不享受鎂光燈的注目,不久便退出公眾生活,也拒絕進入法蘭西學術院(Academie Francaise)。外界描述的蒙迪亞諾是一名高大、真誠但羞赧的人。
除了小說,蒙迪亞諾也寫作童書與電影劇本,包括1973年與導演路易馬盧(Louis Malle)合寫的《拉孔布•呂西安》(Lacombe Lucien),與2003年由保羅拉佩紐(Jean-Paul Rappeneau)執導的《旅途愉快》(Bon Voyage)。他也曾在2000年成為坎城影展評審委員。
優雅而具音樂性的文句
英格朗表示,蒙迪亞諾寫作的一項特點是其精準、節約的風格,特別表現在他短小但優雅的文句中。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大學、曾著書研究蒙迪亞諾作品的庫克(Dervila Cooke)則認為蒙迪亞諾的文句清明、具有音樂性;作品雖縈繞法國創傷記憶,但帶有一種「黯沉的幽默」(darkly humorous touch)。
蒙迪亞諾曾引述19世紀法國作家斯丹達爾(Stendhal)的話描述自己的作品:「我無法給予你事實的真相,只能呈現其影子。」在2011年一次訪談中,蒙迪亞諾表示,每寫完一本小說,他會產生一種已經清空的感覺,「但我也知道,我會一再地回到這些微小的細節、這些組成我自己的微小事物。最終,我們都受到自己出生的時間與地點所決定。」
國外知名度相對較低的蒙迪亞諾出版逾40本法文著作,作品譯為超過30種語言,有英文譯作的包括《暗店街》(Missing Person)(1978)、《一絲惡意》(A Trace of Malice)(1984)和《蜜月》(Honeymoon)(1990)等。台灣亦譯有《戴眼鏡的女孩》(Catherine Certitude)、《暗店街》,《三個陌生女子》(Des inconnues)與《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蒙迪亞諾10月出版的最新作品是《於是你不會在周遭迷失》(暫譯,Pour que tu ne te perdes pas dans le quartier)。
先前,英國立博(Ladbrokes)博彩公司公布投注中最受看好的得主為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與肯亞作家恩古吉·瓦·提昂戈(Ngũgĩ wa Thiong’o)。2月,英格朗表示今年共有271個被提名人,36人進入首輪名單。這份名單會於5月篩選到最後5人,經過夏天的考慮後,通常學院會在10月初做出最後決定。受提名人名單及學院的討論,在50年以後才能公開。 ■
文章來源:風傳媒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