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病世 享年91歲

據新加坡總理公署23日公告,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因病於當天凌晨3時18分點去世,享年91歲。

Lee-Kuan-Yew-dies-at-91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今年2月5日因感染嚴重肺疾入院,此後一直在新加坡中央醫院接受治療。

新加坡官方上月底證實,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仍在醫院重症監護病房接受治療,並需要繼續使用鎮靜劑和呼吸器。

新加坡民眾得悉李光耀死訊後,陸續湧至李氏留醫的新加坡中央醫院獻上鮮花,望能向這位建國之父表達敬意。醫院方面特意撥出小廣場,給民眾擺放物品致意。

新加坡總理公署公布,即日起全國哀悼7日,哀悼期間所有政府建築物下半旗。 李光耀遺體停放在國會大樓,25日起至28日開放予公眾瞻仰,並會在3月29日下午2時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大學文化中心舉行國葬。葬禮之後遺體會火化。

SINGAPORE-LEEKUANYEW

李光耀一手打造星洲奇蹟

李光耀是新加坡建國總理,被譽為「新加坡國父」,對新加坡政治影響力極大。李光耀的一生就是新加坡建國史,他以強勢魄力帶領新加坡在2013年WEF全球競爭力評比排名世界第2、國民所得排名世界第8。

李光耀於1923年9月16日出生於新加坡,祖上來自中國廣東省大埔縣,是第四代華裔新加坡人,1940年至1950年在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及劍橋大學就讀,並取得律師資格。

1950 年,李光耀回國當律師,因代表勞工與政府談判,聲名大噪,奠定他從政基礎。1954年,李光耀創立「人民行動黨」,爭取新加坡自治(當時新加坡仍由英國管轄),並於1959年成功自治,他也當上了首任總理。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新加坡也是其中一員,但因大馬推行「馬來人優先」政策,遭李光耀強力反對。

1965年新加坡遭馬來西亞要求退出聯邦,被迫宣布獨立。李光耀立下心願:「我們是絕對不會爬著乞求回到馬來西亞的。」李光耀及其領導核心自獨立後赤手空拳殺出一條血路,使新加坡由一個沒有天然資源的第三世界小國,發展至今,在經濟、政治和外交等方面,都取得矚目的成就,經濟發展冠絕東南亞,且在短時間建構出廉潔社會和高效率政府,晉身李光耀口中的「第一世界」,一手打造新加坡奇蹟。

國內政策方面,李光耀建構特有的新加坡模式來發展經濟,即是把外向型市場經濟與有限度民主結合的體制。李光耀認為,亞洲國家不必跟隨西方價值觀走,民主和自由體制會妨礙東方社會的經濟發展;相反,獨裁政體和威權主義體制則不然,這就是著名的「亞洲價值觀」。李光耀用這樣的信念,打造出經濟發達、行政效率及井然有序的新加坡,成了「菁英治理」的典範。

李光耀指出,新加坡腹地小、沒資源,必須對外開放,因此鼓勵移民,以彌補國內人才與人力不足。新加坡立國時缺乏強大的私人企業,於是便成立國有「財閥」淡馬錫(Temasek),以執行國家的經濟指令,令該國從獨立初期以勞動密集產業為主的經濟,發展至今日以高端產業為主。

對公務員,李光耀有很高要求,因他認為,有一個廉潔、公正和有效率的政府,人民對政府才有信心,國內外投資者才敢在新加坡投資。

50年來李光耀把新加坡從一個語言複雜的前英國殖民地,打造成多數人都能通曉英文、同時懂得華語的國家。新加坡在1959年成為自治邦之前,共有華文、英 文、馬來文和泰米爾文學校系統,之後他首先確認把英文作為「第一語文」、華文作為「第二語文」,此外各族群都需掌握自己的母語。

李光耀對新加坡作出種種的貢獻同時,社會上也有批評,李光耀家族掌控新加坡的政治和經濟,例如長子李顯龍出任現政府總理,次子李顯揚掌控大型企業,兒媳和親家都是大企業家。

政治上也受爭議,極度反共的他在獨立後,繼續打壓馬來西亞共產黨和左翼分子,且不時利用法律訴訟對付異見人士。民主政治於他僅有工具價值,讓人民行動黨透過選舉形式合法取得執政權,他唯一的懸念只是經濟發展。對於民主政治價值的公然貶抑以及猛力抨擊西方國家向新加坡推銷民主政治,讓他飽受非難,被貼上「軟性威權主義」或「溫和的政治獨裁」等標籤,但他不改其志,堅持不行民主、 不畏人言,絕不手軟地把新加坡政府打造為父權式、家長式的專權性威權政體。他讓非執政黨力量宛如置身在乾旱的沙漠中,也讓民主缺乏成長的沃土。在李光耀的鐵腕統治下,新加坡公民自由受到壓縮,反對勢力也幾乎無法與執政黨抗衡,因而遭致批評。

由於他極度重視國家治理的實際效益,特別是其對於人民福利的增減損益,因此他對於如何處置民主問題的著眼點,與西方主流意見截然不同。這不僅見諸新加坡民主問題,也見諸蘇聯前領導人戈巴契夫讓聯邦解體以及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武力鎮壓天安門學生運動,他有著獨樹一幟的評價。

對於中國大陸1989年發生的天安門事件,他並未譴責中國政府,反而稱許鄧小平:「作為一名戰鬥與革命的宿將,他將天安門廣場上示威學生看成可能使 中國再陷 入百年動盪衰朽的危機。他經歷過革命,在天安門廣場上提早看到革命的潛在信號。戈巴契夫與鄧小平不同,他只在書本上讀過革命,沒法看出蘇聯即將瓦解的危機 信號。」他認為鄧小平扭轉了中國的命運,給中國人民留下一筆巨大和充滿希望的遺產,而且也改變了世界的命運。

這就是李光耀!經濟發展壓倒一切,其他任何有礙於這個總目標的事全部靠邊站,而所有國政問題乃至個人生活與社會行為也須服從總目標,全然配合。

李光耀聚焦經濟發展,運用鐵腕手段遂行志業,創造了新加坡的經濟發展佳績。遙想當年被迫退出馬來西亞時,李光耀講了一段豪氣萬千的話:「坐在凳子上比坐在手 杖凳(一種頂端可以打開來做凳子的手杖)舒服。現在我們坐在手杖上了,我們沒有別的凳子。但是請別忘記新加坡人民有的是鋼做的手杖凳。」

外交方面,李光耀把新加坡的基本外交戰略擬定為「和平中立」和「睦鄰廣交」,包括在國際上與各國和平共處;在大國之間保持中立、不結盟,藉此周旋於大國之間以求均衡。

李光耀是全球唯一一個能自新中國建國後,由毛澤東起至習近平五代中國領導人都曾會面過的外國領袖。李光耀亦與台灣關係密切,1973年到1990年每年都會訪台一、兩次,與已故總統蔣經國私交甚篤,是調和兩岸關係的最具影響力人物。他更揚言,兩岸統一只是時間的問題,任何國家都無法阻擋。兩岸破冰,李光耀著力甚深,早年仍在敵對狀態時,他穿梭兩岸,因此促成了第一次辜汪會談於1993年在新加坡舉行。李光耀從不諱言,他認同兩岸統一,並認為台灣不應獨立,也沒有國家會支持台灣獨立,「如果我是中國,我不需要擔心」。

李光耀亦曾兩度訪港,1992年,李光耀到訪香港大學,與時任港督彭定康舌戰香港民主,便以「香港不是在大海中央,而是中國一部分」來駁倒對方。 13年後,李光耀再次訪港,他表示,香港有「主人」在中國,也有「副主人」在香港,但港人一直追求的一些東西,都是中國政府所不能給予的,相信中國決不容許香港成為《木馬屠城記》中的木馬。

對於生死,他於2013年出版的《李光耀觀天下》(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中曾表示,他日若身體差得復元無望,倒不如拔掉喉管,晚死不如早死。

為此,他早已準備一份預先醫療指示,寫明倘若他必須依靠插喉進食、不太可能復元或再次自行走動,醫生就要拔掉插喉,讓他盡速離世,不要做緊急處置。他又打趣,希望過世後能見到2010年過身的太太柯玉芝,但相信不可能,要不然所謂的另一個世界早就人口爆炸了。

李光耀自1959年新加坡獨立以來連續擔任總理,直到1990年交棒給時任副總理的吳作棟。2004年,李光耀的兒子李顯龍接任總理,並一直擔任此職至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