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日戰略的一種新構想

寫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

談到日本問題,人們自然想到的是中日一戰似乎不可避免,這是一種使用戰爭手段解決東亞問題的觀點,而且這種觀點在中國還具有相當大的民間市場。回顧日本一個世紀以來日本對中國犯下的累累戰爭罪行和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累累反人類罪行,從個人感情上講,我也認為日本國家對這些戰爭罪行的態度不可原諒。但是殺戮的報復快意不能替代理智的對國家利害的抉擇,使用戰爭手段對中國而言是最有利的選項嗎?

A-new-strategic-vision-of-China-to-Japan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中國對日本戰略的謀划與執行,始終是在全球戰略博弈的背景中展開的,對日戰略不過是中國全球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冷靜和全面判斷目前的全球戰略博弈態勢和中國對日戰略所具備的種種條件,那麼筆者認為,仍然存在一種達到嚴厲處置日本、徹底消除中國身邊的這個國家安全隱患源、而且中國付出戰略代價最小的路徑。筆者在這裡對這種戰略構想的諸方面予以分析。

全球戰略博弈的基本態勢

新世紀以來,隨着美國經濟金融化的完全確立和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勝而不利,全球戰略格局和力量對比發生了新的變化。一方面,美國企圖竭力維持既有的全球霸主地位,推動新世紀的世界向美國一超獨大的方向發展,但是因為自身國力的消耗和下降、中國國力的迅速增強和千年紛爭的歐洲開始走向聯合,美國全球戰略優勢逐漸消失,美國對中、歐、俄等三股大國勢力的環歐亞大陸遏制戰略逐步淪落到環歐亞大陸騷擾的下乘。另一方面,除美國之外的其他大國勢力,試圖推動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則特別是中、歐、俄三股大國勢力因為自身力量的增長,對美國的環歐亞大陸遏制與騷擾戰略進行各自的反制,美國在新世紀以來陷入與中、歐、俄的「車輪戰法」式輪番消耗之中,更加加速了美國國力的衰落和對其他大國勢力壓制的力有不逮。

全球四大勢力和其他次要大國勢力之間的合縱連橫、力量持續分化重組推動了全球戰略格局的進一步演化。全球大國勢力相互核威懾,戰爭的手段與戰爭的目的開始相剋,軍事手段的使用受到限制,大國戰略博弈也開始由「熱戰」轉向「軟戰」,政治(排除核戰爭軍事手段運用)、經濟和文化的綜合博弈,成為大國競爭的基本內容。美國因為國力下降,在全球各地的戰略利益開始受到其他大國勢力的聯合擠壓,被迫進行全球戰略收縮,對歐亞大陸的遏制戰略由全面遏制轉向有選擇的重點遏制,全球政治和經濟版圖處於緩慢持續的重畫和演變之中。美國也因此進入大規模回吐二戰以來積累的戰略紅利的時期,其標誌性事件就是亞投行的橫空出世,成為美國的全球金融主導權和規則制定權開始發生實際轉移的起點;金融霸權轉移帶來的後果是,美國全球霸權的兩個車輪——軍事力量和金融力量轉向交替性的萎縮和下降之中。

美歐俄陷入烏克蘭衝突的泥坑

美國國力下降和被迫戰略收縮的窘境可以從克里米亞事件和美國對烏克蘭援助的杯水車薪中管中規豹。在克里米亞事件上,普京看出了美國的虛弱和外強中乾,在克里米亞發起強硬反擊,但是人們預期的後續的代理人戰爭並未大規模爆發。烏克蘭政府因為西方援助的杯水車薪而無力按照美國的意圖將衝突升級為戰爭。看看美國人給烏克蘭代理人的資助就知道了。摳摳索索派了300人的軍事教官進入烏克蘭,給了不到30億美元「貸款擔保」,貸款還要烏克蘭自己還。烏克蘭面對俄羅斯這麼個大國,憑藉美國的這點投入夠幹什麼?烏克蘭人拿自己國家利益為美國的對俄遏制戰略做了嫁衣。這也就意味着,因為國力隨着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次貸危機」和三輪「量化寬鬆」而大幅下降,美國在全球的戰略攻勢已經到了強弩之末。

在政治軍事層面,美國因為俄羅斯在聯合國安理會有否決權而拿俄羅斯沒辦法,軍事上,美國不敢直接對俄羅斯直接動手!而經濟上,俄美之間經濟關聯度不大,也就是相互投資和貿易微不足道;對俄制裁的主要力量就依賴歐洲。

去年中,即使美國大幅壓低油價,但那時對俄羅斯的影響並不如媒體所渲染的那麼恐怖。因為俄羅斯輸往歐洲的主要是天然氣,而美國去年只是拿本土頁岩油氣忽悠歐洲,不過美國頁岩油氣業卻給自己的壓低世界石油價格的搞法搞死了。也就是歐洲的天然氣來源還得依靠俄羅斯,天然氣價格也是長期合同價格,歐洲沒替代來源,哪裡有壓價的本事和憑藉?俄羅斯的對歐能源出口依然規模龐大,即使未增長。

因為美國掌握北約主導權,在美國要求下的歐洲對俄制裁,得讓位於歐洲現實的能源利益,制裁自然變形走樣,淪為空架子。因此歐洲一方面慢吞吞、不痛不癢地公布對俄制裁措施,另一方面,歐俄內心裡可不想紅臉,紅臉對誰也沒好處;因此暗中勾連,眉來眼去,歐俄「相互制裁的對手戲」粉墨登場,兩家制裁對方,商量着來!歐洲不敢對俄羅斯向歐洲輸送能源的相關產業嚴厲制裁,同時假俄羅斯之手,打擊跟緊美國的波蘭、加拿大、芬蘭。俄羅斯憑藉著輸歐的烏克蘭油氣管道說事;歐俄兩家暗中聯手演戲給美國看。

美國因為烏克蘭衝突是自己推動和挑起來的,意圖是推動歐俄爭鬥,毀掉俄歐新關係的進程,一方面壓制俄羅斯,另一方面就是想引發東歐難民潮,策動歐洲資本逃向美國。歐洲國家對美元升值、美聯儲退出QE給歐洲QE騰地方的意圖心知肚明,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歐洲四大國加入亞投行歐洲資本東向尋找出路。

而在歐美兩家內部,都想對方往前沖,去和俄羅斯消耗,兩家都是嘴炮多,姿態很足,實際拿錢和出力的時候,都面有難色!歐洲不斷督促美國給付制裁俄羅斯的好處,也就是戰略對價,在美國頁岩油氣神話破滅、歐洲QE可能會被美國抄後路的情況下,去年底歐盟通過決議,承認巴勒斯坦國!要求分享中東事務的主導權的含義不言自明。

因為烏克蘭的工業,尤其是軍工都是俄國制式,而不是美國制式,美國想武裝烏克蘭,那就意味着要麼整體將烏克蘭軍工工業美式化。在美國無力幫助烏克蘭重建一套美式軍工體系的前提下,一旦代理人戰爭開打,不僅要遠涉重洋源源不斷地給烏克蘭輸送大量武器和其它戰爭資源,而且還要向歐洲國家支付高額的過路費;回想美國支付給巴基斯坦的通往阿富汗戰場的過路費,每年在100億美元以上。

對俄羅斯而言,實際上已經被兵臨城下,退無可退,必然傾舉國之力對抗或者對峙;美國因此難以寸進,代理人戰爭無法打起來就是明證。美國如果退,那麼烏克蘭的麻煩就不得不轉交歐盟來處理,也就是歐洲接過對俄事務的主導權。歐俄兩方早就在互通款曲,甩開美國協商解決烏克蘭問題的意願;典型的例子是歐洲試圖拋開美國,試圖與俄羅斯、白俄、烏克蘭等簽訂四國協議。因為北約的假想敵就是俄羅斯!一旦歐洲自己做主並與俄羅斯聯手,那麼北約繼續存在的戰略意義也就喪失,解體指日可待!

美國在烏克蘭衝突的後續發展中因此處於進退維谷的境地。美國如今在烏克蘭還賴着不走,歐洲要求美國支付制裁俄羅斯的戰略對價;逼債逼狠了,美國就耍賴,今年發生的巴黎爆炸恐怖事件和法國航母進軍波斯灣也就事出有因。不僅美國在烏克蘭進退維谷、陷入戰略僵持,而且歐美俄三方誰也不能後退,誰退誰倒霉!三方只能繼續角力下去,烏克蘭問題因此長期化。

中日美之間的三角博弈

在美國的環歐亞大陸的遏制與騷擾的戰略構成中,「外連衡而斗諸侯」是其基本的戰略手段。在西方,美國企圖挑動歐俄爭鬥,因為被歐、俄識破而在烏克蘭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歐俄則東向亞洲,尋求同中國合作。在東方,美國在加強美日軍事同盟的同時,同樣企圖挑動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爭鬥,假日本之手對華進行遏制和騷擾。

就國家生存和利益而言,日本在謀求經濟發展和國力增長的努力,一方面囿於島國資源貧乏的局限,導致對海外資源和市場的高度依賴性,另一方面因為在二戰後被美國進行政治和軍事控制、加之島國狹隘性所導致的戰略短視,不僅在戰後重新積累的國力被美國屢次削弱,而且因為一直無法消除周邊國家的對日疑慮或者警惕,陷入戰略孤立的後果就是在試圖擺脫美國控制和二戰條約束縛、尋求「國家正常化」的努力,被相關國家破壞和阻擊。

在中日美的三角博弈中,日本是較小的並且傾向於美國的一角。在新世紀以來的全球戰略格局中,日本始終是作為美國對華遏制的戰略棋子存在的,處於中美持續博弈的夾縫之中。因為日本作為美國的戰略博弈棋子的存在,使得東亞的中日美三角博弈,不同於西方的歐美俄三角博弈,因為日本的國家自主性遠遠比不上歐洲。東亞博弈實際上是中國和美國互為主要對手。

在2014年APEC會議期間。日本首相安倍來華儘管被冷遇,其真正原因在於日本看到了烏克蘭被美國出賣的悲慘命運,擔心美國在拆散中俄兩國合縱的過程中拿日本的國家利益來和中國進行進行戰略交換;美國既然能夠出賣烏克蘭,自然也就可以出賣日本。日本人因此在瀛台夜話前夕發表對華四點原則講話,而在中美元首瀛台夜話過後又矢口否認。這是中美之間當著日本的面搞越頂外交的又一個典型例子。近年來,中國已經不再將日本作為談判和戰略博弈對手,涉及日本的事情,直接找美國談判。

美國挑動中日爭鬥的策略,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圍繞中日之間的「釣魚島問題」展開。釣魚島問題是美國在二戰後通過《舊金山條約》單方面日本簽訂和平協議形成的,這個條約中國從未承認。美國將釣魚島主權歸屬中國,治權轉交日本,是對中國領土的嚴重侵犯。美國以刻意製造的「釣魚島問題」為引子,就此埋下了中日爭鬥的種子。特別是新世紀以來,美國資本控制的國內媒體和網站,猛炒中日戰爭仇恨,就是想挑動中日之間打起來,相互消耗,因此削弱中日兩個強國。美國同時做裁判,拉偏架,從中漁利。不僅中國對美國挑起釣魚島之爭反覆玩弄陰陽臉手法的戰略企圖洞若觀火,而且即使是安倍的極右政權上台後,秉承美國的旨意,中日關係從政冷經熱轉向政冷經冷,日本也對美國把將自己作為可以犧牲的戰略棋子而加以運用的意圖心知肚明,因此中日美之間反覆上演外交表態和嘴炮,並無多少實質性行動。

2015年4月26日,安倍開始訪美,作為訪問的最大目標之一,美日已完成防衛合作指針修訂,去除了日美軍事合作的地理限制。奧巴馬當天表示,美日今後將在海上安全、災害反應、網絡安全和太空等多領域開展更靈活的合作,日本將在亞太發揮更大作用。安倍則表示,堅定的美日同盟對亞太乃至全世界的和平穩定都「不可或缺」。

美國希望日本繼續充當對華遏制的馬前卒。在28日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重複了一番對華合作的濫調之後。話鋒一轉,重申其對中國在東海和南海問題上做法的評論,並重申了美方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原則立場以及對日本的安全承諾。他和安倍說,美日反對試圖單方面改變現狀的努力,認為應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

而日本則還在幻想通過配合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挑動中美爭鬥,從而實現國家正常化。在美日兩國外長 防長2 2會談《防衛合作指針》后。美國防長卡特稱,新「指針」導致的一個可能出現的場景是,日本攔截了一枚射往美國的導彈,即便日本並未遭受攻擊。日本外相岸田文雄稱:這是日本的「積極和平主義」和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成果。

中日美之間的戰爭與和平

2014年7月,美軍高層在不同場合多次詢問中國軍隊高官,如果中國的核武器基地或其他核設施受到美國精確制導常規武器的打擊,中國是否會用核武器進行反擊;而且通過媒體對不斷放話對中國多次進行核訛詐。中國軍方借中美軍事交流的機會,向全世界中國核武使用政策進行重新解釋和修正,通過警告美國和日本的方式默示了新的核武使用政策解釋,即在不改變「中國永遠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原則」的基礎上,提出在三種特殊的情況下中國可以使用核武器反擊敵人的進攻。同時還將「有核國家」的範疇予以重新解釋和界定,有核國家不再單純指這個國家是否有核武器,而是擴展到有核武器國家的軍事盟國。

中國核武使用政策的實際調整,未來可能的核打擊對象已經從核武器的擁有國,擴展到這些國家的軍事同盟國。中國將核打擊對方戰略節點國家的理論上升到中國國家安全政策層面,也是隨全球和東亞核安全形勢的發展而產生的。眾所周知,在對待朝鮮半島核問題的政策上,中美兩國是不同的。中國主張的是「朝鮮半島無核化」,美國要求的是「朝鮮去核化」。 那麼這種差異在於,中國暗指韓國有核武器,雖然不是屬於韓國。亦即美國將核武曾經運進運出韓國,這一點朴槿惠在上台後不久也曾經默認。再聯想到去年上半年媒體熱炒的日本私藏武器級的鈾核鈈核材料問題,中國核武使用政策調整在在東亞的矛頭所指自然是日本。日本一旦有核武裝動向,中國就會先發制人對日本進行軍事打擊甚至核打擊!

今年四月,美國通過所謂的防衛新指針,繼續給日本提供核保護。這裡我們要考究的問題是,如果中國軍事打擊日本,美國會為了日本的利益而同中國爆發大規模戰爭甚至核大戰嗎?筆者對此試作分析。

我們首先必須了解美國這個商人國家的本性。如果中國軍事打擊日本,美國在為了日本的利益而參戰前,要考慮如下問題:其一,美國何以保證戰爭不會在中美之間升級為核大戰,進而中美相互摧毀?其二,即使是常規戰爭,美國準備打多久,有沒有錢打下去。也就是在如今美國政府財力捉襟見肘的情況下,美國的戰費從哪裡來?美國的歷次對外戰爭,都是以賺錢為目的的,打仗首先得對美國商人有利;如果戰爭對美國的華爾街大亨們沒任何好處,華爾街大亨們不會出錢。其三,戰爭還有輸贏問題,美國參與進來,有打贏中國的把握嗎?在東亞大陸邊緣和中國開戰,美國已經有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兩次教訓。戰爭是政治的競賽,也是經濟的競賽,何況中國國力已經今非昔比。其四,一旦中美開戰,同樣為歐俄和中東諸國所樂見。歐洲必然抓住時機重新武裝。俄羅斯會趁機恢復擴大原蘇聯勢力範圍。中東諸國會脫離美國自立。這就意味着戰火點燃,美國的霸權也就宣告終結。這種戰略後果美國人現在有勇氣面對嗎?換言之,美國會因為日本被揍而同中國拚命嗎?回答自然是否定的!

在中國國力大幅增強、世界戰略格局已經發生巨變的情況下,東亞戰爭的主動權已經向中國悄然轉移,儘管美國將大部分軍力部署亞太,也不過是個幌子或者樣子。中國對日戰略的工具箱中,又多了一項可以主動使用的工具——軍事打擊。日本無論是主動選擇同中國開戰,比如因為中國選擇武力統一台灣;或者被動接受戰爭,比如日本邁過核武裝的紅線而被中國軍事打擊,日本只會光棍吃虧在眼前而亡國滅種,至於美國是不是吃虧在後頭,日本不知道。

東亞的戰爭與和平,不是人們失落或者美好願望的產物,而是戰略力量對比和利益版圖重畫的必然。東亞戰略力量的對比和全球戰略格局的變化,同樣也為東亞戰略態勢的進一步演變提供了基礎和動力,對東亞戰略格局的改寫和顛覆,需要我們的戰略智慧。

中美戰略交換:伊核協議是一個起點

美歐俄三方在烏克蘭呈現戰略僵持,陷入泥潭無法脫身的前提下,美國在打壓歐俄的過程中,依然在消耗國力,即使沒有像戰爭那樣劇烈消耗,但是仍然在消耗。如果中國策應歐俄,在東亞和中東繼續對美施加戰略壓力,美國的全球霸權體系就有頃刻崩潰和瓦解的危險。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因為中國的全球戰略部署尚未完成,對美國崩潰后的全球戰略利益的接收也就無法最大化,相反因為擺脫戰略困境、獲利超乎預料而為歐俄所樂見。如果我們因勢利導,充分分析和利用美國當前所固有的戰略弱點,與美國進行雙方可接受的戰略交換,反而有可能繼續擴充國力,加速中華復興的進程。

中美之間的這種戰略交換的依據之一,首先在於美國國內危機的深化。因為美國國內自身的問題,美國政府挪用醫療和社會保基金,同時失業人口還在持續攀升,國內社會矛盾已經升級。民以食為天,不管哪個國家的老百姓,沒飯吃不鬧事才是怪事。而在美國的海外經濟來源上,去年策動烏克蘭衝突,效果甚微,也就是策動歐洲資本逃往美國的目的沒有達到;到了今年策動在中國國內培養的資本實力做空股市,想迫使中國境內資本流向美國的目的被我們的救市明確阻擊。對於美國的金融生存而言,海外資本不投資美國,美國經濟復蘇就是空話。三億人口的國家,沒了足夠的生存來源,怎麼辦?

中美之間的這種戰略交換的依據之二,還在於美國目前還在對霸權維穩。隨着美國經濟的金融化,石油美元本位製成為美國全球霸權的經濟基礎,而石油美元本位制的存續與否,則與美國對中東油庫的能否控制直接相關。這既是美國在被迫全球戰略收縮的情況下今年初還在向中東增兵4000人的原因,也是美國在國力下降的窘境中被迫與伊朗緩和的原因。

伊朗核問題近十年來已經成為全球戰略博弈和大國利益交換的平台。伊核協議的簽訂,首先是大國勢力全球戰略博弈的必然。伊朗疏遠俄羅斯,靠向我們,與其說是美國安排,不如說是伊朗主動選擇,當然是基於伊朗自己的國家利益。因為伊朗的國家安全需要雖然可以得到俄羅斯的背書,但是伊朗的經濟和民生問題的解決,俄羅斯則力有不逮。因此在經濟上,俄羅斯的短板存在,伊朗也就一定程度上成為俄羅斯的戰略包袱。伊朗只有與美國暫時緩和,才能加入上合。俄羅斯則得以戰略騰挪,暫時卸下一個已經無力挑起的擔子,將力量用於其他戰略方向。

今年中國向巴基斯坦幾百億美元投資以鞏固巴基斯坦通道。而在全球戰略地位和價值上,伊朗也遠遠高過巴基斯坦。不僅伊朗需要的東西和利益,絕大部分也只有中國願意提供,因此伊朗可能從中國得到的比巴基斯坦更多。這也是伊朗美軍進南海之後伊朗海軍用重機槍掃射新加坡貨船,對中國進行戰略策應的原因。

中國如果繼續給伊朗國家安全背書,同時擴大經濟援助與合作,那麼伊朗和中國從經濟捆綁深入到戰略捆綁。伊朗成為我們進軍中東的橋頭堡。中國因此逐步拿到伊核問題的主導權,坐上中東博弈的牌桌,好處也立竿見影,有了伊朗這樣一個石油大國的支持,我們的石油人民幣期貨再度提上議事日程表。

伊核協議簽署,實際上是中美戰略交換的起點。去年,美歐俄在烏克蘭爭鬥,它們三方都要對華進行退讓甚至拉攏,向我們出讓一些利益。俄羅斯在中俄能源協議上簽字,今年歐洲國家加入亞投行,都是很好的證明。實際上從去年瀛台夜話開始,美國為了維持霸權,已經在與中國謀求緩和。在今年的伊朗核問題談判上,美國人比我們還着急,急到了美國軍艦進入南海搞事,這是催促;在恢復會談之後,美國航母從南海掉頭就走,很利索地直接回國。在美伊恢復會談后,美國一再地寬限談判截止時限。

中美戰略交換:中東局勢和東亞局勢聯動

中國促成伊朗與美國談判並且簽署協議,意味着我方在中東做出讓步,中國以經濟合作或者援助為槓桿,通過影響伊朗,從而加入中東博弈。但是這種讓步是有戰略對價的。也就是在東亞方向,美國必須對中國的戰略利益訴求作出響應。伊核協議儘管簽署,也不過是一紙協議;如果相應的利益交換不能完成,那麼這個協議就是可逆的、甚至廢紙一張;這也是伊朗宗教領袖暗示這個協議「不科學」的原因。因此伊核協議的簽訂,意味着中東局勢也開始和東亞局勢聯動。

中東油庫始終是美國全球霸權的核心利益,中國在伊朗讓步,對於我們的戰略利益要求而言,只有台灣和日本對等。我們之所以高調紀念二戰勝利七十周年,是因為中國要向美國聲索中國作為二戰戰勝國的勝利果實,也是在二戰後被美國私吞的中國合法的國家利益,比如南海、台灣、琉球,也包括參與處置日本。《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中美之間的國家協議,更是奠定二戰後世界秩序的國際法文件,這些是美國當初紅口白牙承諾過的東西。因此中國高調紀念二戰勝利七十周年,也就是在拷問美國:美國國家道義和和信譽何在?美國單方面構建的西太平洋安全體制的合法性何在?為中國改變東亞戰略格局佔據道義上的制高點。美國和日本通過防衛新指針,反對改變東亞現狀的努力,不過是想將他們通過非法的西太平洋安全體制所攫取的中國利益繼續非法佔據。

這也是日本恐慌的原因。日本作為美國反華的馬前卒,當棋子就得有犧牲的覺悟。只要背叛的利益足夠,美國連日本,韓國都被被出賣,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就是例子,美國出賣盟友的事情已經干習慣了。

因此,中美之間關於東亞和中東的戰略交換正在激烈的討價還價之中。解放軍報在對日問題上發聲「美國不管日本,中國和世界接管!」或者就是對戰略交換的造勢和暗示。伊核協議的簽署,意味着日本的安倍政權已經開始倒計時,安倍操縱「新安保法案」在日本國會通過,不過是日本右翼進一步留後手並且準備後事;倘若此時不做此事,以後再無機會。七月以來的中美金融戰以中國股市為主戰場直接爆發,不過是美國操縱的國內外資本勢力對我的金融攻擊,而中國政府救市和下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進行金融反擊。戰爭邊緣遊戲也在半島上演,朝韓相互炮擊不過是東亞博弈過程中的餘興節目。中國政府近期還因為過去的戰爭直接問責日本天皇。…等等

中國對日戰略的兩種可能選擇

在中國不斷加強和鞏固軍事實力的前提下,對日本問題的未來解決,中國可能有兩種選擇。

第一種是,堅決打贏金融戰,沉重打擊對中國進行金融攻擊的資本勢力,徹底打掉美國企圖搞亂中國經濟和金融、順勢剪一把羊毛的念想,從而迫使美國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對日本再剪一次羊毛,然後將一個半殘的日本轉交中國控制和處置。

在當前形勢下,如果我們徹底擊退美國操縱的金融攻擊,那麼夠資格被美國剪羊毛的剩下的較大經濟體,就只有日本。去年以來美國通過烏克蘭衝突削弱歐俄的戰略圖謀被歐俄所識破,驅動歐洲國家資本流向美國、進而華爾街資本對之剪羊毛的意圖落空,歐洲國家還加入了亞投行。雖然美國華爾街資本在歐元兌美元市場和國際石油期貨市場有所收穫,但是對於美國國內外迫在眉睫的各種問題而言,這點收穫可謂杯水車薪。正是因為看到被金融攻擊剪羊毛的危險,巴西和印度參加了俄羅斯烏法舉行的雙峰會,印度甚至加入了上合組織,金磚國家相互支持。日本在其金融戰略環境已經非常險惡的形勢下,一旦遇到金融攻擊,難以得到其他大國勢力的支援和策應。

就美國的被迫全球戰略收縮而言,如果美國對東亞局勢應對的評估結果是最終不得不從東亞退出,無奈接受中國關於太平洋的「C2」戰略倡議,那麼依照其商人國家本性,必然追求戰略收縮過程中的利益最大化,不僅在中東局勢的暫時穩定上和中國合作,喘口氣;而且在撤離東亞之前,會拿走能夠從日本身上榨到的最後一個日元,然後含笑斷腕,向中國移交日本的控制權和處置權;同時緩解美國國內面臨的迫在眉睫的危機,勉強將美國的「全球霸權」維繫下去。這也是韓國在亞投行問題上與日本的策略不同的原因。

對中國而言,坐看美國對日本再次狠狠剪一次羊毛,也在為中國接管日本創造條件。如果在美國撤出東亞後日本的國力依然較強,會無疑提高我們接手處置日本的難度,增加我們後續處置的代價。一個被美國搞得半殘的日本,不僅可以促使日本在倒向東亞大陸的過程中同美國翻臉;而且日本因為國家生存條件的惡劣,今後中國主導的東亞經濟與政治整合進程也就順利得多,接收和融合日本的工業體系。台灣問題、琉球問題,甚至包括南海問題,因此迎刃而解。

第二種選擇是,佔據國家統一的道義制高點,在軍事解決作為備選項的前提下,給台灣回歸劃定時間表,在規定期限內或談判或者使用武力實現祖國統一。以核威懾為前提,從而掐住日本的海外生命線,迫使日本屈服,接收和融合日本的工業體系。

如果我們事實收回台灣,並且完全控制台灣海峽,對於美國而言,日本和韓國不僅不能成為美國的戰略助力,反而會變成美國的戰略包袱。因為在美國國力大幅下滑的形勢下,美國還指望從這兩個國家身上獲得大量經濟利益,遑論美國拿錢和資源來援助和接濟這兩個國家了。日本和韓國屆時只能面臨被美國拋棄的結局。

一旦中國收回台灣,日本就只能面臨戰爭與和平兩種選擇。如果日本選擇戰爭並且戰爭升級,日本會面臨亡國滅種的嚴重後果。日本選擇和平是這個民族的唯一生路,在政治軍事壓力下參與東亞政治和經濟整合,配合中國清理、排擠美國在東亞的勢力。這是一種以台灣問題為突破口,進而解決琉球問題和日本問題的思路。

隨着中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的繼續增強,美國選擇與中國進行戰略交換對美國也是有利的。如果美國拒絕這種戰略妥協,那麼我們也可以效仿亞投行的先例,在東亞採取單方面行動,通過武力收回台灣,實現祖國統一,進而推動東亞破局。倘若如此,屆時美國會雞飛蛋打,一無所獲。

如果中國替代美國看管日本,中國的對日處置的手段和辦法就會比美國多得多,也高明得多,除了政治控制、軍事威懾、經濟融合和文化交流,我們還可以通過通婚、移民等方式,進一步促進日本整體融入東亞體系,徹底為我們的子孫後代消除一個惡鄰。

孫子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東亞戰略格局的破局期因此到來!這種戰略交換的激烈博弈,可能是幾年,也可能是十幾年。在美國全球戰略收縮的背景下,美國退一分,中國進一分,參與進佔美國收縮后騰出來的力量真空,同時成為美國回吐二戰後的戰略紅利的最大受益者。■

作者:清湖漁夫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