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化視角回望中國15次大閱兵

席亞洲

2015年的勝利大閱兵是中國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第15次盛大的閱兵儀式,回顧過去15屆閱兵式上展示的各種武器,可以看出解放軍武器裝備的一條「時間軸」,從側面也體現出中國工業實力、綜合國力的變遷史。

Looking-back-at-Chinese-military-parade

中國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閱兵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的開國大典,關於開國大典閱兵式的種種細節今天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

例如當時解放軍總共只能湊出17架飛機參加檢閱,最後只得讓速度較快的「野馬」式戰鬥機在北京上空多繞了一圈,以壯聲威。而比較鮮為人知的則是,當時參閱部隊不止缺重武器,甚至連步兵方隊手裡的輕武器也難以統一。擔任開國大典上步兵第一方隊部隊指揮員李水清回憶,靠該師自己的力量竟然連一個方隊都無法做到配齊統一的武器。最後還是從全軍抽調大批繳獲的成色較新的美式日式武器,才讓12個方隊每個方隊內統一了武器。

槍械之外,其他重武器就更只能「湊合」,成為了真正的「混搭風」。比如用美式卡車和中吉普牽引日本150毫米榴彈炮和75毫米高射炮;坦克方隊里除了「功臣號」等幾輛日本97式「中戰車」外,大多還是95式輕型坦克,還有為數不少的94式「豆戰車」。連馬拉山炮也參加了檢閱,而且以後多年它們都會出現在天安門前。

20150906095158897
參加開國大典閱兵的繳獲95式輕戰車

當時的中國在軍事工業領域基本上一片空白,只能修造一些輕武器,爆破器材等簡單的武器裝備。所以解放軍的重武器基本只能依靠繳獲,有什麼就用什麼了。有統計,開國大典上參閱武器110多種,80多種型號,來自24個國家的98家工廠。

1951年開始,志願軍開始裝備蘇制武器。此後的國慶閱兵上,蘇聯援助的許多標誌性武器裝備也出現在天安門前,例如BM-13「喀秋莎」火箭炮,T-34-85坦克、IS-2重型坦克、85毫米高射炮等。

但同時,直到1953年,受閱部隊中除了較為現代化的坦克、車輛、飛機之外,依然保留有近千匹馬匹,其中既有騎兵,也有拖曳輕型火炮的馬匹,它們拖曳的步兵炮和山炮是中國當時少有的國產「重」武器。到了1954年,閱兵式取消了馬拉炮兵方隊,這種簡陋的國產武器也就從天安門城樓前消失了。

20150906095325742
參加1951年國慶閱兵的IS-2重型坦克

從工業化視角來看,當時中國能夠修造山野炮,表明中國有了最基本的機械加工能力。延安時期八路軍的黃崖洞兵工廠就能在極其簡陋的環境下生產這類武器。建國后,中國在這方面的進步則是同時又獲得了基本的金屬材料生產能力,掌握了煉鐵、鍊鋼廠,不必再像當年黃崖洞時期那樣還要靠撬鐵軌來獲得鋼材了。

直到1956年前,除了戰士們手中的步槍和少數火炮外,參加國慶閱兵的武器裝備大部分是從蘇聯「原裝進口」的。

隨着「一五計劃」進入第三年,1956年國慶閱兵式上,情況終於發生了變化。隨着156工程的順利進展,這一年的閱兵式上,出現了國產化的85毫米高射炮,122、152毫米榴彈炮、160毫米迫擊炮,以及新中國生產的第一種汽車——解放牌卡車。此外,1955年,中國還用「東方紅」拖拉機來牽引蘇制152毫米加榴炮。

在此時的中國,正在進行的是一次混合了世界上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的深刻的工業化。大口徑火炮的出現,意味着中國掌握了高強度大直徑鋼管製造技術和較先進的金屬加工技術,當時全世界能夠製造152毫米加農炮的國家也不超過20個——事實上,台灣、印度、巴西直到今天都未能造出按照現代技術條件合格的大口徑加農炮炮管,可見中國50年代的進步速度有多麼驚人。製造加農炮的炮管技術,也意味着具備了高強度耐壓容器技術達到相當水平,意味着具備了建立現代化化學工業所需要的各種耐高溫高壓容器和管道可以自行生產,這對於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解放牌卡車的出現,意味着中國掌握了內燃機製造技術和金屬薄板複雜加工等技術,以及多種特別要求的合金材料生產加工技術。實際上,能夠生產這樣的卡車,意味着工業系統技術水平已經可以滿足製造較簡單螺旋槳飛機的要求——中國也確實在1958年研製成功了國產的初教-6教練機。

到了1959年,中國的「一五計劃」完成,這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快速工業化。作為其成果的集中展示,就是這一年的國慶閱兵。在這屆閱兵式上,剛剛建廠4個月即全面投產的59式坦克首次參加。五對大直徑負重輪、半蛋形炮塔、「鼻頭」上粗一截的100毫米炮,這些特徵在當時屬於世界先進水平。而天空中飛過的殲-5戰鬥機、地面上開過的59式130毫米加農炮,戰士手持的56式自動步槍和半自動步槍……這一年閱兵式上取消了騎兵和所有100毫米以下口徑的火炮。可以說,這展示了一個工業化基礎已經初步建立的國家的信心——沒有必要再去保留這些前工業時代的技術遺迹了。

1959年的大閱兵之後,直到1984年,這段時間中國沒有進行過閱兵。

這段時間,也是中國工業化處於一個特殊時期,這個時期看起來中國的工業基礎似乎並沒有太大的突破性發展,似乎在很多領域處於「停滯徘徊」狀態,只是規模不斷的擴張。

1984年中國的國慶閱兵上,不少武器裝備仍是1959年時出現過的,比如坦克第一方隊的59式坦克、牽引火炮方隊的59式130毫米加農炮、空中的殲-5戰鬥機……

由於1984年中國那次閱兵式上拿出來的許多裝備都是沒有投入批量生產的原型裝備,例如WZ523輪式裝甲輸送車。所以1984年實際裝備的「當家」兵器很大程度上與1959年相比,進步似乎有限。

20150906095428436
參加建國35周年閱兵式的59式坦克

這其實是由於中國工業化的特殊道路導致的問題。中國和蘇聯的關係在60年代初惡化,蘇聯停止向中國提供新的技術。而中國的工業體系,是在蘇聯援助下短時間建立起來的,和世界其他國家有幾十年、上百年積累的工業體系不同,「一五計劃」完成時中國的工業體系可以說是在尚未擺脫農業社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中國長時間處於前工業時代、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并行共存的狀態之下。

在整個60-70年代,中國工業的最重要命題是複製一套蘇聯的工業體系,並使之適應中國特殊的國情。

70年代,隨着三線建設基本完成,中國也隨之真正完全掌握了「一五計劃」所涉及的所有技術,並在很多領域有所超越。

80年代,中國與西方關係改善,借用外部資源再次迅速提高工業化水平的機會來了。

在技術基礎有限條件下,新的設計、新的思想,部分引入新時代的先進技術,中國就可以做到一些以前想不到的事情。

例如1984年的大閱兵中出現的「紅箭-8」導彈、「鷹擊-8」導彈就是典型例證。它們所用到的製造技術其實和前一代「紅箭-73」、「上游-2」相比並沒有大的改進,但在原有技術基礎上做局部的創新,追蹤國際先進技術並有所創新,最終就能做出一些好的產品,這兩件裝備也是至今仍在軍中大量裝備的武器。

而這一年大閱兵上最令人振奮的,莫過於東風-5洲際導彈的首次亮相。當時的這種導彈的技術水平可能並不比美國60年代的「大力神」導彈高,但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可以說是在用50年代水平的工業基礎硬「攢」,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才成功做出這件「鎮國神物」。也正是因為如此,東風-5導彈實際形成戰鬥力還要在1984年後很多年。

1999年,與上一次大閱兵相比,時代已經變了很多。昔日虎視眈眈的敵人被自己打垮了,變成了中國「挖」人才、「挖」技術的「寶庫」;而當年對中國幫助甚多的朋友正如日中天,一超獨霸,對中國心懷叵測。

中國在1999年閱兵式上展示的武器裝備中,最能體現當時中國工業總體水平的可能是9910工程坦克和東風-31洲際導彈。這兩種武器在技術上比80年代中國的同類裝備有了時代的飛越,但卻因為成熟度的問題難以達到最初設計時的性能指標,或者難以實用。

20150906095605754
參加1999年閱兵的9910主戰坦克,該坦克方隊還混編了96式主戰坦克

但不論如何,這些裝備的出現在當時而言已經讓人看到了未來的希望,中國需要的是時間,假以時日,中國一定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子。不論是軍備,還是工業體系。

2009年,中國軍事裝備的「井噴」尚未全面開始。但當年的閱兵式卻沒有如1984年和1999年那樣,搞「閱兵工程」,所有參加閱兵的武器裝備均為當時的現役裝備。

那一年的閱兵式,某種程度可以視為1999年閱兵式的「成熟化,實用化」版本。9910工程已經變成了99式坦克,東風-31也已經進化成了東風-31甲,東風-21進化出了精確打擊版本……空中方隊中,中國真正第一種自行研製,完全趕上時代水平的戰鬥機殲-10也首次參加閱兵,某種程度上,殲-10戰鬥機比東風導彈更能體現中國工業化總體水平的大進步,原因也很簡單,導彈發射出去,最多飛行半小時到一小時,而戰鬥機卻要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這對於飛機設計師的總體設計、系統工程的能力提出了比設計導彈更高的要求。

20150906095940921
2015年閱兵式上的99A主戰坦克

時間荏苒,2015年抗戰勝利大閱兵也結束了,如果從工業化視角看本次閱兵,那就是中國已經完成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要任務,中國的工業門類從最基礎的簡單機械加工到最高端的增材製造技術,從最入門的鋼鐵冶鍊到最高級的複合材料和完美晶格結構金屬構件製造,從最簡單的電子管到最複雜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中國已經全部掌握。

在本次閱兵式上,曾經是用50年代技術「攢」60年代導彈的東風-5型再次出現,但這次,它已經是一種成熟、廉價、耐用、方便的新產品,雖然看似很多基本設計變化不大,但其整個涉及的製造工藝、流程都已經全面提升到21世紀水平。筆者一位曾參加載人航天工程某部件製造工作的親屬曾回憶,90年代為了確保載人航天萬無一失,這個部件的合格標準被制定的相當苛刻,只有10%不到的合格率。進入21世紀后,為反艦彈道導彈生產同功能的部件的時候,生產合格率大大提高,但部件可靠性和質量並未降低,因而總體成本和生產效率也得到了巨大提高。可見,21世紀中國的工業在解決從無到有問題后,已經開始了從有到優的新征程。具體到東風-5B導彈,就是這個過程的集中體現之一。

如果說東風-5提現的是中國工業系統質量管理能力和系統工程能力的新提升,那麼東風-26等導彈的出現則是另一個信號。這表明中國已經不再滿足於對國外技術的學習和引進,開始按照自己的需要,製造全世界聞所未聞的頂尖技術水平的複雜工業產品。類似的產品還有中國的殲-20戰鬥機、反導攔截系統、055巡洋艦等。這是中國工業體系建設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誌。

以此為基礎,中國將第一次站在全人類的最前沿,探索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道路,中國的未來,要去星辰大海中尋找!

這便是從工業視角回顧新中國15次大閱兵,所給人們帶來的全新感悟。

出現在廣場上的,和出現在阿拉斯加的……

本次閱兵,最令西方軍事觀察員們驚訝的東西,莫過於中國突然宣布東風-26中遠程彈道導彈具備打擊大中型水面艦艇的能力。

中國的網友也很聰明,第一時間就提出反正東風-26反艦其實用的原理和東風-21D導彈差別不大,都是彈頭在高層大氣中拉起減速,然後用雷達搜索海域並引導攻擊。那麼東風-26可以,東風-31A難道就不行了嗎?如果給東風-31裝上雷達引導頭,那不就可以獲得射程上萬公里的反艦彈道導彈了?

20150906100208181
DF-26也能打航母,不僅僅是「關島快遞」

這種想法靠譜嗎?當然不。

實際上洲際導彈裝雷達引導頭確實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技術,事實上美國的「三叉戟」「民兵3」,俄羅斯的「白楊」都具備類似的技術,不過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導彈打擊固定目標時的命中精度,而不是對付移動的艦艇。

為什麼洲際導彈沒法打移動目標呢?

還是要從原理說起。

現代的雷達主動制導式反艦導彈的原理,不論是彈道導彈,還是飛航式導彈,都是相似的。這就是,首先要求對目標進行精確定位、定向,並預估在導彈飛臨目標附近時敵艦可能的位置。然後將導彈發射出去,讓它通過慣性、衛星導航等方法精確地出現在預估敵艦會出現的地方,然後導彈啟動雷達開始搜索,找到目標的話就可以開始攻擊,找不到目標的話,有些導彈會開始進行大範圍的搜索,試圖找到目標,但因為導彈的雷達引導頭功率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找到目標的可能性就很小了。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如果要打擊遠距離的目標,對敵艦位置就必須要有精確的掌握,並且要能夠以盡量短的間隔刷新敵艦位置信息。因為這樣才能確保導彈飛向目標的時候盡量縮短敵艦迴避的可能,否則很可能導彈飛到預定位置卻發現敵艦早已改變航向逃走了。

要讓反艦導彈打擊數千公裡外的目標,就必須具備幾個要素。第一,要有實時監控目標位置和航向信息的能力,信息更新時間越短越好;第二,導彈飛行速度要快,盡量縮短敵艦進行機動躲避的時間;第三,導彈應能在高空開機以便大範圍搜索敵艦。

20150906100404121
中國艦艇編隊(資料圖),美媒稱中國艦隊曾經進入阿拉斯加12海里線以內,而此前美國從來不承認12海里領海

而與打擊2000公裡外的目標相比,打擊4000公裡外的中遠程導彈還需要一些更多的前提。比如,必須有能夠確保衛星之間互相通聯的方便手段,舉例而言,中國的「天鏈」衛星。

彈道導彈反艦作戰,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化作戰系統,不是簡單的提升導彈射程就可以立竿見影的。

可以想象,未來中國的遠程反艦作戰,將會是依託信息系統的作戰。其骨幹是天基偵察系統,據澎湃新聞網防務記者高卓的相關報道,中國目前已經依託「遙感」系列衛星和「天鏈」系列衛星,做到對太平洋上的大型水面艦艇位置每45分鐘一次的刷新率。美國航母編隊航速最高約30節,也就是說,在45分鐘內,它可能出現在最後一次發現目標位置周圍40餘公里半徑範圍的一個圓內。也就是說,如果導彈在45分鐘內抵達目標區域,它只需要使用末端尋的手段搜索這個範圍,就可確保找到目標。

但是,也應該看到,這是一個相當理想化的情況。現實中恐怕45分鐘的信息刷新率是難以100%保障的,尤其是美國一樣也有反衛星手段。

美國方面有關專家在聽說東風-26具備反艦能力后的第一反應也是認為中國的遠程海上監視技術有了新的提高。這至少說明外媒的軍事專家也不全是吃白飯的。

那麼,除了衛星,中國還有什麼辦法跟蹤遠在關島的敵艦呢?

當然中國也可以用核潛艇、無人機或者空中預警機對目標進行定位,而這些裝備,並未全部出現在本次閱兵式上。

20150906100849171
俄羅斯海軍無畏級列夫琴科海軍上將號跟蹤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

此外,上周還有中國正研製類似SR-71「黑鳥」的高速戰略偵察機的消息傳出。這也將成為中國對遠海目標進行詳查的新手段。當然,這種飛機的研製成功可能還要相當長的時間。

而在閱兵式舉行的同時,有幾艘中國戰艦的行蹤卻引起了美國方面的關注,這就是中國艦艇首次進入白令海。

據稱,這5艘艦艇就是不久前參加了中俄聯合海上軍演的艦艇。美福克斯新聞網一讀還報道稱這5艘艦曾經進入美國海岸12海里(美國並不承認12海里領海)。

當筆者看到這遠行的艦隊,聯想到的卻是當年蘇聯海軍追隨美國海軍航母編隊不離不棄的「跟蹤群」,如今解放軍艦艇數量,遠航能力都已經今非昔比,在局勢緊張的時候,採取類似「跟蹤群」戰術,深入大洋,以信息為矛,為東風26指示目標,是完全可行的。

類似的戰術曾被美方稱為「新時代的海岸炮台」,《海權論》作者馬漢曾經說過,任何再強大的戰艦,也無法與陸上炮台正面對決而取勝。現在的美國專家認為,中國將憑藉東風-21D和東風-26作為海岸炮台,而以自己的艦隊,作為為海岸炮台指示目標的眼睛,並在「海岸炮台」削弱對手之後,再進行「補槍」。應該說,他們的想法,不是沒有道理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