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全國對話四方」 爆冷奪2015諾貝爾和平獎

2015年諾貝爾和平獎9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Oslo)揭曉,由「突尼斯全國對話四方」(Tunisian 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爆冷膺此殊榮,擊敗最被看好的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天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等,獲獎理由是:「他們在2011年茉莉花革命之後,對於締造突尼斯的多元民主體制做出決定性的貢獻。」。

2015-nobel-peace-prize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今年總共收到273位被提名者,包括205位個人與68個組織。諾貝爾委員會還表示,「突尼斯全國對話四方」在國家處於戰爭邊緣的時刻,創立了替代性的和平政治進程,避免國家陷入內戰,推動突尼斯建立起憲政體制,確保了全體人民的基本人權,不分性別、政治信仰或宗教信仰;希望諾貝爾和平獎可以鼓勵突尼斯人民,一如既往地追尋全國團結。

「突尼斯全國對話四方」什麼來歷?

突尼斯位於北非地中海濱,面積16萬3610平方公里(台灣的4倍有餘),人口近1100萬,98%屬穆斯林,是2011年「阿拉伯之春」 (Arab Spring)民主風潮的起源地,也是風潮最盛6國(突尼斯、埃及、利比亞、葉門、敘利亞、巴林)之中,唯一民主轉型尚稱成功的國家,從修憲、國會選舉 到總統選舉,表現可圈可點。

突尼斯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革命后,社會持續不穩,民主進程受阻,國家陷入動蕩。

由4個公民團體組成的突尼斯「突尼斯全國對話四方」在2013年夏天成立,旗下有4個公民組織,包括突尼斯總工會(UGTT)、突尼斯工業、貿易暨手工業聯合會(UTICA)、突尼斯人權聯盟(LTDH)、突尼斯律師公會(Ordre National des Avocats de Tunisie)。他們代表突尼斯社會不同的區塊與價值,涵蓋工作勞動與社會福利、法治原則與人權原則。

「對話四方」扮演調停者的角色,以極高的道德力量調停突國內部衝突,促成突尼斯成立憲法制度,監督和平進程。當阿拉伯之春其他國家的政治局勢不是陷入停滯就是走回頭路,突尼斯卻拜強而有力的公民社會之賜,繼續推動民主轉型。

「對話四方」為國家鋪出一條和平對話之路,讓公民、政黨與政府充分交換意見,針對國家面臨的一連串挑戰,形成跨越政治與宗教分歧的共識,顯示伊斯蘭主義者(Islamist)與世俗化政治力量可以合作,共同謀求國家的最大利益。

再者,突尼斯的轉型顯示公民社會的體制與組織,能夠在民主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儘管環境艱難,但仍然造就了自由選舉與政權和平轉移,讓茉莉花革命得以真正福國利民。

事實上,突尼斯的民主發展來之不易,這個地中海沿岸的北非國家,是「阿拉伯之春」的搖籃。五年前2010年底,當地一名小販抗議警察暴力和政府剝削,在街頭自焚,引發全面性抗議,28天內掌權23年的總統本·阿里下台。

突尼斯開響民主第一炮,引發包括埃及、也門、利比亞、敘利亞的「阿拉伯之春」,突尼斯是唯一沒有出現大規模流血衝突的國家。

雖然之後換過多屆政府,伊斯蘭和世俗派兩邊長期對峙,但去年議會通過一部堪稱是阿拉伯世界最先進的新憲法,並順利完成國會及總統大選,成為民主順利轉型的典範。

突尼斯仍然面臨許多政治、經濟與安全方面的挑戰,從近年幾場傷亡慘重的恐怖攻擊就可以看出,其民主體制遭受的威脅並未消失,反動力量隨時會強烈反撲。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期望今年「突尼斯全國對話四方」的獲獎,能夠有助於鞏固突尼斯的民主,並且激勵中東、北非與其他地區追求和平與民主的人士。最重要的是,委員會希望諾貝爾和平獎能夠鼓勵那些克服挑戰、奠定團結基礎的突尼斯人民,並期盼他們成為其他國家人民的典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