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航母進南海 在中國眼裡就是一塊肥肉

刀口談兵

美海軍是一支打過二戰這樣慘烈的海空大戰的軍隊,非常講究條令、條例,這也是血的教訓得來的。戰爭開始時航母怎麼打,戰術都有現成的死規定,這個規定就是血的經驗教訓得出來的,不能越過雷池一步,說起來還是蠻有道理的。

us-aircraft-carrier-is-a-meat-to-china-in-south-china-sea

美海軍航母戰鬥群的條例條令第一條就是,戰爭開始時,美航母戰鬥群必須要在敵人的陸基戰鬥機和攻擊機作戰半徑之外作戰,這是因為,如果在敵人的陸基戰鬥機和攻擊機半徑內作戰,航母的艦載機在數量、載彈量、油量上都會面對優勢的陸基戰鬥機和攻擊機的打擊。就拿美軍現役的尼米茲航母為例,美軍的尼米茲航母每天能放飛和收回的戰鬥機(含攻擊機)是96架次,如果是關鍵戰役,最高峰值不超過160架次,這是傾盡全力才能達到的,持續時間不能超過3天,3天後必須退出戰鬥進行修整(如果還沒有被打沉的話)。

在大部分中國老百姓的印象里,美國的航母就像馬蜂窩,呼啦啦飛起來一大片戰鬥機,然後雲集戰區上空,遮天蔽日,橫行無忌,投彈就像羊拉屎,一堆一堆的扔,這都是受了美國大片和日久天長的誇張宣傳所害,航母真的打仗,沒有吹的那麼響。

航母戰鬥機的出動,需要很多必要的條件,比如整條船動力的配合,飛行員的疲勞指數,戰鬥機的維修,等等,都是航母出動戰機的制約。

動力受限

彈射起飛所用的蒸汽消耗的巨大能量歸根結底都是艦上主機等動力機構產生的。不同級別航母的動力能夠滿足連續多少個起飛和每天最大起飛次數,甚至是尼米茲這種核動力航母,連續起飛多少架后,船速也會下降。

飛行員受不了,一架艦載機多人輪流駕駛

「艦載機飛行員一天航母上的降落次數不能超過三次」這句話就是中國第一艦載機飛行員戴明盟說的,主要說的是降落時對飛行員頸椎造成的傷害.

尼米茲航母一個飛行日(晝夜24小時)最大出動標準是160次,飛行員和艦載機比例是1.5比1。美海軍曾經在尼米茲上做過測試,要保持每天160架次起降,飛行員和艦載機為2比1,以上都是指固定翼飛機出動架次。

即便提前準備好、全艦人員通力合作玩命幹,晝夜160架次也難以達到、無法持續。

玩命三天就要退出戰鬥

航母起降飛機受很多條件限制。比如美海軍尼米茲級,首先由護衛艦船開闢航道,確認沒有水雷沒有敵方潛艇,沒有暗礁,距離與攻擊目標合適。起飛前飛機整備加油掛彈,彈射器蒸汽儲罐達到最大壓力,航母進入跑道加速到最大航速,飛機彈射,一般八架,極限十二架。隨即減速,把蒸汽由驅動高速航行轉為給蒸汽儲罐加壓,航母掉頭回到原點,等候儲罐壓力達到最大,再次進入放飛作業。這樣一個循環,至少20分鐘。如果持續放飛,只能低於等於一分鐘一架。一般放飛三批次,原來在天上警戒巡邏的飛機就該下來加油換班,航母進入回收作業模式,理論上可以同時開展,實際受甲板調度影響,大部分得停止起飛,讓出一部分甲板回收並牽引回機庫,才能再次高強度放飛。如果第一批攻擊飛機返航回收,則最多只能單機放飛執行警戒,全艦全力回收作業。得忙上一大陣才能再次進行起飛作業。如果發現有敵意飛行器過來則轉入反攻擊模式,作業全停,飛機加固捆綁,彈藥盡量收回庫內,嚴防殉爆。一個戰鬥日,能放飛的飛機其實有限。而且尼米茲的航油只能維持高出動率三天。或低出動率七天。後退到安全水域補給。

尼米茲級標準的攻擊出動為12架大黃蜂,8架掛蛋攻擊,2架伴隨護航,2架咆哮者電子壓制/反雷達攻擊壓制。另有鷹眼預警機提供預警和情報指揮,2架大黃蜂為鷹眼伴隨護航。這3架飛機不屬於攻擊編隊。

美軍航母在南海作戰就是解放軍海空軍的一塊肥肉

首先,解放軍的陸基航空兵作戰半徑覆蓋南海,不存在打不着美國航母的問題(戰鬥機航程 反艦導彈射程近1600公里),同時沒有美國艦載機航空兵那麼多繁瑣的起降技術限制。對於我軍戰鬥機的起降速率,我們先不說保密的內容,比如建制航空團每次出動的時間\架次,我們就拿空軍34師八一表演隊殲十戰鬥機一次出動的時間\架次舉例,八一表演隊9機編隊起飛,從3機編隊起飛開始,1分鐘9機起飛升空。如果採用大象漫步隊形,一個團24架殲十一B或者蘇30MKK2,一般不到5分鐘升空完畢。

546a129bjw1es6f1a4bukj20p00ir7a7

再來看美國航母的艦載機,前面說過,極限情況下,每20分鐘放飛12架,航母回到原點,再20分鐘放飛12架,一共三個20分鐘放飛36架,這已經是極限,然後就要準備回收飛機,簡單說,美航母1小時只能放飛36架戰鬥機。換做解放軍陸基戰鬥機的機場,360架也放飛完了。

退一步,解放軍陸基戰鬥機0.5個小時放飛一個師的72架戰鬥機沒有任何壓力。我們再來簡單計算一下解放軍海空軍一次出動的架次,假如在廣西、廣東、福建、海南,解放軍各有一個戰鬥機師(番號就不說了,你懂得),永興島一個團,解放軍一次放飛的戰鬥機總數是312架,而且是半小時升空完畢。

我們假設解放軍海空軍PK美國在南海是雙航母戰鬥群。

解放軍0.5小時升空的戰鬥機是312架。

美國雙航母戰鬥群0.5小時升空是36架。

那麼,解放軍海空軍PK美國雙航母戰鬥群至少是8:1的優勢,俗話說「好漢難敵四手」,美國戰鬥機就算是好漢,一個要對解放軍的16隻手,解放軍亂拍也把這一個「好漢」拍死個球的了。

假如解放軍海空軍一半兵力對付美國的艦載機,一半兵力對付航母戰鬥群艦艇本身,就是156架戰鬥轟炸機攜帶巡航導彈攻擊航母編隊。按每架攜帶4枚巡航導彈算,一次合計可以發射624枚反艦巡航導彈,而且一半是鷹擊91這樣的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即便是每架攜帶2枚反艦巡航導彈,也有312枚,這樣雷霆萬鈞的攻擊將是世界海戰史上絕無僅有的超飽和攻擊,這些反艦巡航導彈中還有大量的反輻射彈和電磁脈衝彈,富富有餘的壓制美雙航母戰鬥群的雷達和電磁干擾,掩護攻擊用的超音速巡航導彈直搗黃龍!不誇張,不客氣的說,一個小時就讓美國的雙航母戰鬥群灰飛煙滅,沉到3000米水底餵魚。

美航母被中國軍艦包圍的背後

縱然解放軍海空軍有打擊美航母的能力,但是最關鍵的是能發現航母。海上作戰,最關鍵的是能提前發現對手,如果能全程跟蹤,就能掌握戰役的主動權。美國航母一進南海,就遇上了中國的851號電子偵察船,隨後,美國航母的一舉一動都在中國軍艦的監視下,這是了不得的事。

專業的說法,陸基雷達站的探測距離一般不超過600公里,這就是說,一般國家能監視的距離也只有這麼短,600公里以外就什麼也不知道了,馬航370就是最好的例子,雷達就看那麼遠,一出雷達探測和監視的距離,外面的事就兩眼一抹黑。

這次美國航母一進南海,隨即就遭到了中國海軍電子偵察船和驅逐艦的「迎接」,這要是事先不知道美國航母的坐標移動信息,這可是做不到的。要知道南海的幾個海峽距離中國大陸都有1200公里以上的距離,一般的陸基雷達是看不見的,中國軍艦「迎接」的艦隊必須提前一天出發才能迎頭攔截到美航母,這個「提前量」就是提前發現的時間,這要是戰時,就叫張網以待,等着你鑽進口袋裡,對手是極其被動的。

能做到提前布置這個網,中國的天基系統和天波雷達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不久前,中國高分四號總設計師談到高分四號時說,高分四號可以從36000公里的同步軌道實時監視海上油輪大小的船隻,有分析文章認為,高分四號總設計師的這番話是「有保留」的說法,國之重器豈能輕易示人?再說僅僅監視油輪從邏輯上也說不通,這種說法只不過是將監視航母巧妙的換做監視油輪罷了。油輪和航母有可比性,換做集裝箱船,與航母的比例又小了一點。

至於天波雷達,也就是大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美國和俄羅斯的同類雷達都有6000公里的探測距離,中國早在1960年代就建有著名的7010戰略預警雷達,中國的電子技術這些年突飛猛進,恐怕技術上不輸美俄,性能上只有更好。最近曝光的在福建新建的大型戰略預警和監視雷達,性能上要好過台灣部署的美國的鋪路爪大型戰略預警雷達,我們的這型雷達也有能力監視美國的航母。

對於中國來說,東風21D和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都有幾千公裡外發現即摧毀航母的能力,如果美國航母在幾千公裡外都能被摧毀,在南海就更是瓮中捉鱉了。

結論

美國航母這次來南海,扮演了一個潑皮的角色。和平時期這就是耍賴,知道你不會打它,它才敢耍賴。真的到了戰時,這樣的冒進絕不會發生,前面說過,戰時美國航母的作戰條令就不允許它進來。美國航母之所以敢來,政治意義大於實戰意義。簡單說,政治上有一定的意義,實戰中沒有一點意義。

政治上美國向東盟以及西太的盟友顯示了自己在南海的存在,但是也顯示出這種存在是流動的,暫時的。因為隨着中國在南沙大規模建設島礁,美國在南海的戰略態勢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因為美國不管在南海諸國哪個地方再建設軍事基地已經失去了距離優勢和戰略制衡作用。表面上看美國航母巡遊南海是攻,中國是守,但是仔細分析,中國大規模建設島礁才是戰略上的「攻」,美國的戰略才是「守」。雙方的戰略態勢已經攻守異位,美國目前提出的南海「自由航行權」,僅僅是保留了航行的權力,這在和平時期沒有問題,這個權力誰都有,但是在戰時,美國連這個自由航行的權力也會喪失。

美國目前只強調「航行自由」,丟失的卻是存在權和控制權,這就是王毅外長說的,誰是主人,誰是過客的深刻含義。

主權最重要的表現是「治權」,中國在南沙不斷鞏固的恰恰是「治理權」,這是「主人」的權力,至於航行權不過是過客的權力。

美國政客曾經認認真真的說了一個笑話,這個政客說,中國在南沙建設島礁破壞了南沙的風水,引起中國人一陣大笑,美國什麼時候也講究起風水了?

南沙的確是風水變了,因為中國的戰略態勢變的非常有利了,又因為任何國家想用南沙問題牽制中國實際上已經不再可能,美國航母作為匆匆過客改變不了這個基本的事實。■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