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重返亞太正式死亡?國務卿訪華示好有何玄機?

占豪


最近幾天,有三則消息:

一、據美國「防務新聞網」3月14日報道,美國國務院代理助理國務卿董雲裳(Susan Thornton)稱,雖然特朗普政府的亞太政策尚未成型,但奧巴馬政府的「重返亞太」戰略已「正式死亡」。

二、俄新社消息說,美國國務卿蒂勒森3月17日在韓國首都首爾接受美國福克斯新聞頻道採訪,當被問及韓國和日本是否應該擁有核武器作為防衛手段時,他表示,一個無核化的朝鮮半島使日本無需擁有核武器,目前華盛頓在分析各種可能性,如果東北亞地區局勢發展到一定程度,出於遏制目的,美方將研究「那種」可能性。俄羅斯議會兩院官員3月18日批評說,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日前暗示可能將核武器引入日本、韓國,如果這成為事實,將嚴重違反國際條約,破壞國際安全,俄將就此加強自身核安全。

三、3月19日,習大大會見了來訪的美國國務卿蒂勒森,蒂勒森表達了美方對中美「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原則的信守。根據媒體報道和美國國務院網站披露的蒂勒森在華談話,他與中方至少兩次提到了上述14字原則,而這14個字正是中方一直強調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與蒂勒森一次訪問中兩次強調相比,奧巴馬時期都是中方強調這14個字,媒體上沒有過美方主動闡述這些原則的記錄。蒂勒森在中國談朝鮮問題時對記者表示,中美將會一起合作,看看是否能說服平壤政府採取一個不同的路線,停止發展核武器,西方媒體認為蒂勒森態度軟化了。

這三則消息看似互不相干又很矛盾,但實際上卻蘊含著巨大的內涵與玄機。那麼,美國重返亞太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真的死亡了?美國真的會在日韓部署核武器嗎?蒂勒森這次對華態度軟化、對朝態度軟化到底有什麼內在原因呢?這三則消息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的根源又在哪呢?

美國所謂的「重返亞太」戰略「正式死亡」之說本質上不是說他要調整遏制中國的戰略,恰恰相反,很可能是特朗普政府認為之前的「再平衡」太柔軟了,要採取更加嚴厲的遏制戰略。換句話說,不是遏制中國的力度降低了,而是要加大遏制中國的力度。特朗普政府的所謂「重返亞太」戰略「正式死亡」,本質上是否定前任奧巴馬的戰略錯誤以證明自己戰略的正確。所以,所有認為美國的所謂「重返亞太戰略」死亡是對遏制中國態度的軟化研判都是錯誤的,美國不會放棄遏制中國戰略,不但不會放棄還會加大力度。對這一點,務必要有清醒的認識。

那麼,美國真的會在日韓部署核武器嗎?
如果大家還記得,特朗普曾經在競選時說過一個很搞笑的話,意思是日韓的防衛美國不管了,他們兩個自己搞核武器好了。這話當時聽着所有人都會認為是笑話,因為美國不可能任由日韓發展核武器,看看白宮對朝鮮、伊朗發展核武器的態度就知道了,美國要靠日韓來遏制中國和俄羅斯,一旦日韓自己擁有了核武器,美國對兩國的控制力會大大減弱。但現在想來,特朗普那句話其實是可以分開來聽的。

首先,特朗普威脅日韓的防衛美國不管了,這是特朗普要日韓增加軍費和增加駐日韓美軍支出的一招棋,現在兩國在這個問題上都就範了。
其次,日韓可以有核武器,但那是美國部署在日韓的,而不是日韓自己研發的。

如果把特朗普當時的話這麼理解,再看蒂勒森對記者說「不排除研究那種可能性」,就會發現一旦將來美國需要,完全可能把朝鮮核武器作為威脅借口,在日韓部署核武器,從而進一步在戰略上對中俄形成遏制。而在十來天前剛傳出「薩德」部分裝備已經運抵韓國時就有媒體稱,美國下一步可能在韓國部署核武器。事實上,當「薩德」部署完畢,中俄有了應對辦法後,美國為了進一步加大遏制力,那麼在日韓部署核武器絕對成為可能。事實上,在冷戰時期,無論日本還是韓國都曾部署美國的核武器,至今日本還儲存着屬於美國的大量的核廢料鈈。

因此,從本質上看,美國是否在日韓部署核武器不在於朝鮮,而在於中俄是否對衝掉了「薩德」效果和美國戰略上是否需要,朝鮮所謂的核武器是美國的借口而已。朝鮮核設施真被打掉了,美國未來在必要的時候還有什麼理由在日韓部署核武器?

所以,不要聽美國忽悠盟友說要打擊朝鮮,這種可能性若非出現極端情況,發生幾率幾乎為零。而對美國來說,未來在日韓部署核武器很可能是其長遠軍事遏制的一步棋,而真到那一刻,全球新冷戰的局也就快成了,等美國走那一步棋的時候,就是準備打新冷戰了。

由此我們看出,雖然奧巴馬和特朗普水火不容,雖然白宮主人從奧巴馬換成了特朗普,但他們推進全球新冷戰的方向卻是一致的,只不過方法不同而已。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全球新冷戰的方向不是奧巴馬或特朗普的意志,而是美國部分政治精英的意志。

那麼,既然特朗普背後的有這樣的打算,蒂勒森為何這次訪華的態度軟化了呢?事實上,蒂勒森對華態度的軟化是正常的狀態,特朗普剛上台之時的狀態才是異常狀態。本質上,特朗普剛上台時對中國的態度,是一種政治訛詐,但中國不吃那一套,特朗普沒有訛詐成功,於是白宮回到了正常狀態。蒂勒森之所以出乎預料地緩和對華關係,根本原因在於特朗普政府執政後起原來對俄、對歐的政治目標都沒有實現,內部又有巨大的政治反對力量,這使得特朗普不能再和中國較勁,否則特朗普的外交將寸步難行,在總統位子上可能就坐不久了。所以,為了在外交上取得成果,他最終改變初衷,把中國作為他取得政績的一個點,於是就有了4月上旬的「習特會」。

而且,站在中美兩國利益角度說,如果這個時候中美再進一步加劇對抗,那損失最大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歐俄將會對美更加強硬,這會讓特朗普政府陷入很大的被動。現在,先和中國緩和關係,然後再一步步緩和與歐盟、俄羅斯的關係。

蒂勒森之所以強調「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這是特朗普政府「生意人」的特性,既軟得可以更軟,硬的可以更硬,如此就可以把中美之間較量與合作的彈性進一步加大。和中國強調「新型大國關係」就可以穩住中美關係,那麼特朗普就能在對歐、對俄談判中取得更大的心理優勢。所以,特朗普手裡牌有點少,他需要與中國緩和關係來獲得那張和歐盟、俄羅斯談判的牌。當然,也是讓中國相信美國,美國不會與中國為敵,這樣可以穩住中國。

當然,站在中國角度,美國是老大,中美關係只要不激化,中國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戰略去發展,時間就在中國這邊。至於所謂的遏制,你有遏制我有反遏制,反正中國實力是不斷增強之中的。如此一來,中美就暫時各取所需了。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中美較量的力度會真正緩和,恰恰相反,有了這樣的中美關係確認,美國對中國的遏制力會增加,中國對美國的反遏制力也會增加,因為大家都知道彼此容忍度都提升了,那就往前再走兩步。所以我們看到,美國在韓國「薩德」也部上了,中國在黃岩島的建設也準備開始了······

大國較量,非一朝一夕之功,美蘇鬥法四五十年才分出勝負,中美博弈真正作為世界範圍內的競爭對手是從2010年才正式開始的,現在滿打滿算還不到10年,分出勝負估計少說三十年,多則半個世紀。所以,大家都不要着急,慢慢來,中美分出勝負少說也要到2040年之後了。階段性中美都會有被動的時候,但中國實力是在不斷上升的。時間屬於中國,中國贏面更大!當然,中國也不能掉以輕心,需要中國人民再奮鬥二三十年才可以鬆口氣!■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