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可能要打很久!

天涯補刀

6月4日,俄羅斯公佈了第三階段軍事行動目標。

據俄羅斯《消息報》網站報導,俄國防部下屬的一個委員會當天表示,俄軍對烏第三階段特別軍事行動的目標包括控制尼古拉耶夫州、敖德薩州和哈爾科夫州。  

到目前為止,俄軍已經完成了兩個階段的軍事行動目標:

第一階段:大幅度削弱烏軍戰爭潛力;

俄烏戰爭從2月24日開始,到3月25日結束,正好一個月,這個階段俄羅斯的主要目標是消滅烏空軍和防空力量、消滅烏海軍以及對重點目標進行轟炸,包括對烏全境內的軍事指揮系統、彈藥庫、倉庫等進行轟炸,大幅度削弱烏軍戰爭潛力。

第二階段:打通烏克蘭南部陸地通道;

4月22日,俄軍公佈第二階段軍事行動目標:實現對烏克蘭南部的完全控制,打通連接克里米亞的陸地通道,重中之重是肅清頓巴斯附近及頓巴斯和赫爾松之間的敵軍。

這個階段重點是拿下烏納聚集地的馬里烏波爾市,拿下馬里烏波爾以後,烏克蘭的南部地區就和克里米亞連成一線,俄羅斯國內各種軍事物資就可以源源不斷的運進烏克蘭,與南部的克里米亞部隊會合。

俄烏戰爭已經打了三個多月,雙方的人員傷亡到底如何?

總體上來說,我認為烏克蘭公佈的數據太扯淡,更何況,在戰場上,很多時候烏軍方都不能掌握戰場的動向,所以我認為俄軍公佈的數據比較靠譜。

我們先看看俄軍「盟友」的傷亡情況。

所謂的「盟軍」就是指頓巴斯地區的民兵武裝,包括頓涅茨克共和國武裝力量和盧甘斯克共和國武裝力量。這些民兵武裝從這兩個共和國在2014年宣佈獨立後就一直在和烏軍戰鬥。

5月19日,頓涅茨克共和國公佈了最新的傷亡數據:2022年1月1日-5月19日,頓涅茨克共和國武裝共陣亡1821人,平民死亡580人。

這個數據我認為是比較靠譜的,因為自2014年以來,頓涅茨克共和國官方每星期都要公佈一次傷亡人數,數據具有非常好的延續性。

至於盧甘斯克共和國則查詢不到相關數據。不過,陣亡應該比頓涅茨克要少,因為頓涅茨克一直是戰爭的重點區域。

至於俄軍的傷亡也比較靠譜,因為俄軍每陣亡一人,都要發佈一個訃告,告知他們的親人、朋友等。

5月30日,BBC俄羅斯分部發佈了長篇調查報告,詳細統計了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國內為俄軍官兵發佈訃告和舉行葬禮的情況。

截止5月29日共已確認3052個訃告,包含俄軍,俄國民衛隊,軍事志願者和部分卡德羅夫的人。

這3052名陣亡俄軍中,有18%為軍官,包括3名將軍、16名上校、46名中校、87名少校、405名尉官和2495名士兵。

當然了,訃告公佈的數據肯定是要比實際數據要少的,因為在戰爭過程中可能有些「失蹤」的人員,這些失蹤人員要麼被俘虜還未確定的,要麼陣亡但沒有找到遺體的……但是,我認為這個人數不會太多,因為俄羅斯是進攻的一方,是強勢的一方,掌握著戰場上的主動權。

根據最新消息: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國防委員會主席安德烈·卡爾塔波洛夫在6月1日表示,俄軍在烏克蘭改變戰術之後,幾乎已不再遭受兵員損失。

我認為這個說法也比較靠譜,因為我看過大量戰爭的視頻,現在俄軍的戰略就是:轟炸,使勁轟炸,一直炸到烏軍死傷慘重,連頭都不敢冒出來,然後俄軍才一步步小心的前進,以絕對優勢兵力一個一個包圍、殲滅!

俄軍為了減少自身的損失,炮彈就像不要錢的一樣,到處「亂轟」,整個土地上到處都是彈坑。

當然了,由於油價上漲,現在俄軍不差錢,再加上普通炮彈也不那麼值錢,所以俄軍有那個實力。

另外,在戰爭過程中,俄軍也繳獲了大量的武器和炮彈,尤其是繳獲了烏軍幾個大型彈藥庫,那些武器和彈藥都比較老舊,所以俄軍也就「亂轟」出去了。

如此一來,俄軍及其盟軍的陣亡數據大概就出來了:俄軍陣亡就按4000計算;頓涅茨克武裝2000;盧甘斯克武裝肯定是要少於頓涅茨克的,按1500計算。合計就是7500人,就按8000人計算。

那麼烏軍陣亡人數呢?

目前俄軍也沒有公佈烏軍陣亡的詳細數據。

當然了,俄軍肯定也是很難知道烏軍具體的傷亡數據的,因為很多烏軍都炸的找不到遺體了,還是很多遺體被掩埋在廢墟中沒有發現——前幾天,烏軍就在廢墟下找到40多人的遺體。

不過,在6月2日的時候,俄軍事專家表示,烏軍目前的實際損失人數為3-3.5萬人死亡,10萬人受傷。僅在馬里烏波爾被摧毀的烏軍部隊就有2-2.5萬人,其中約4000人投降。

可以說,開戰3個月,俄軍逐步的由開始的混亂走向有序,慢慢的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戰術了,逐漸控制了戰場的節奏!

按照俄方的說法,現在俄軍幾乎已經不再有損失了,而澤連斯基則在新聞中說:「戰場局面非常困難,我們每天失去60到100名軍人,500多人受傷。我們在苦守防禦前沿,最困難的戰事發生在烏克蘭東部和南部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

這就是目前俄烏戰場上的整體形勢,俄軍絕對控制了戰場局勢。

那麼,俄軍的最終目標到底是什麼?

把列寧、斯大林和赫魯曉夫划給烏克蘭的土地全部收回!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再放下以前放過多次的圖:克里米亞是赫魯曉夫在1954年划給烏克蘭的,2014年已經被俄羅斯收回;烏克蘭的東部和南部是列寧在1922年的時候給烏克蘭的,目前俄軍基本控制了盧甘斯克、頓涅茨克、扎巴羅熱和赫爾松州,第三階段的目標則是哈爾科夫、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薩。

也就是說,如果俄軍完成第三階段軍事任務的話,那麼俄羅斯就把當初列寧「送出去」的土地都收回了。

由此,我們也可以預測到俄軍的第四階段軍事任務:收回斯大林「送」出去的土地。

現在我基本可以肯定的說:一旦俄羅斯控制這些州,那麼就不可能再給烏克蘭了。

為什麼?

因為俄羅斯完全可以從法理上佔有這些州,因為這些州原來都是俄羅斯的領土,只不過在蘇聯時期為了方便管理,對行政區進行調整。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先給大家提幾個問題:

第一問題:如果我們為了收復藏南地區對印軍發動攻擊,算不算侵略?

那肯定不算啊,因為藏南本來就是我們的,和平協商拿不回來,我們沒有辦法,只能用武力的方式收回了,全世界都沒話說的。

第二個問題:我承諾把一片領土給你了,但是我現在又拿回了,這算不算侵略?

以前我們的關係比較好,我把一塊土地給了你,但是現在我們的關係不好了,我找你要回那塊領土,你不給,我用武力收回了,這算不算侵略戰爭?

前兩天,我們在《支持俄羅斯,並不意味著就是「俄粉」》這篇文中從法理上給大家分析了俄烏戰爭是否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從法理上來說,俄羅斯發動的這場戰爭並非侵略戰爭。

沒有看過的朋友可以去再看一遍。

寫完那篇文後,有些人追著我罵。

他們罵我的理由是什麼?

他們的理由是:蘇聯解體以後,獨聯體剛剛建立的時候,俄羅斯針對與獨聯體國家的邊界問題發表聲明說,俄羅斯對任何一個鄰國都沒有領土要求,同時也不接受任何鄰國對俄羅斯的領土要求,更不允許單方變更國界。

俄羅斯為什麼要發表這麼一個聲明?

答案很簡單:在蘇聯時期,內部進行了大量的行政區調整,不只是俄羅斯把一些屬於自己的土地調整給其它民族了,而且也有大量其它民族的土地被調整給俄羅斯了。如果在蘇聯解體的時候俄羅斯把調整到其它國家的領土要回來,那麼其它國家也會要俄羅斯把調整到俄羅斯的土地要回來,那麼整個俄羅斯就亂套了。

也就是說:在蘇聯時期,為了便於管理,蘇聯將俄羅斯的很多土地划給其它國家了,但是也有很多國家的土地被划給俄羅斯了。有人賺了,有人虧了。

毫無疑問,烏克蘭就是那個賺了的國家。

但是,大家要記住一點: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邊境沒有按照國際法來劃分。

俄羅斯周邊有很多國家,形成了三類邊境:

第一類是與原蘇聯邊界相吻合的國界,包括由國際條約所確定的陸地邊界地段,即俄羅斯與挪威、芬蘭、波蘭、中國、蒙古和朝鮮,以及未經相應方式划定的海洋國界地段,即俄羅斯與日本和美國之間的水上邊界;

第二類是與獨立的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邊界,即俄羅斯與波羅地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的國界;

第三類是俄羅斯與部分獨聯體國家的邊界,即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烏克蘭、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和哈薩克斯坦五國的國界,尚未按國際法划定。

大家一定要注意第三條。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繼續舉個例子。

以前中國和俄羅斯也有領土矛盾,最終雙方通過協商,在2001年7月16日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徹底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

這種方式是符合國際法的:有領土爭端,雙方通過協商的方式,化解矛盾,簽訂兩國政府都承認的協議。

但是,大家記住了:俄羅斯並沒有和烏克蘭簽訂正式協議,只是一個「聲明」。

聲明有法律效力嗎?

大家還記得北約東擴的事情嗎?

赫魯曉夫:蘇聯解體之前,美國曾向我承諾北約永不東擴。

美國斜著眼:我沒說過。

普京:北約確實向俄羅斯承諾過永不東擴。

美國又斜著眼:我沒說過。

這個時候,德國的一個媒體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小本子,說道:美國確實說過,當初開會的時候,有會議紀要做證據。

2022年2月19日,德國《明鏡週刊》報導,英國國家檔案館發現了一份1991年的機密文件,記錄了1991年3月6日,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外長在德國波恩舉行會議,商議向蘇聯承諾,北約不會從德國東部繼續向東擴張。根據文件記錄,各方已經達成共識,東歐國家加入北約是不可接受的;西德的代表還明確說,不會讓波蘭等國加入北約。

美國再斜著眼:是嗎?那可能是我說過的話太多了忘記了。但是,說過的話又不是協議,2020年中國首先發生了疫情,我一高興就有點喝多了,承諾給中國1億美元的疫情援助呢?但是,到現在我也一毛都沒給。

中國鄙視的看了美國一眼:就你那傻逼玩意,我早就看透你了,你說的話,我從來都沒當回事,你說的話就像放屁一樣。

美國贊同的說道:就是,就是!說過的話,怎麼能當真的?我說過的話多了,做過的承諾多了,每次總統大選的時候,我們都給老百姓做出無數的承諾,有幾個執行了呢?別扯那些沒有的,協議呢?你拿出協議出來我就承認。

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了:承諾是不具備法律效力的,只有協議才有法律效力。
現在大家明白了吧。

從法理上來說,俄羅斯拿回列寧、斯大林和赫魯曉夫划給烏克蘭的領土是不違反國際法的,因為俄羅斯根本就沒有和烏克蘭簽訂過符合國際法的邊境協議,那些地方只不過是蘇聯時期內部行政區調整給烏克蘭的,只要你有本事,俄羅斯完全有理由收回來。

事情已經很明顯,頓巴斯地區加入俄羅斯是必然的,而俄軍新佔領的赫爾松州已經聲明要加入俄羅斯了;另外,俄羅斯也向赫爾松州和扎波羅熱州的居民發俄羅斯護照了。

5月2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了一項關於簡化烏克蘭扎波羅熱州和赫爾松州兩地居民獲得俄羅斯公民身份程序的法令,該法令已於當日生效。

赫爾松州軍民政府副主席基里爾·斯特列穆索夫(Kirill Stremousov)稱:「在相關程序簡化後,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俄羅斯將永遠存在於赫爾松州。」

所以,毫無疑問,俄羅斯肯定要將蘇聯時期劃分給烏克蘭的領土全部收回的。

那麼,烏克蘭的剩餘地區呢?

我認為,俄羅斯不會佔領整個烏克蘭的!

為什麼?

因為烏克蘭剩餘的領土是蘇聯成立之前的領土——十月革命以後,列寧同意原屬於俄羅斯帝國的各國民族擁有獨立的權力,而且當時烏克蘭確實也獨立了,所以那些土地從法理上來說就是屬於烏克蘭的——如果俄羅斯佔領了那些領土,那麼從法理上來說就真的屬於侵略戰爭了。

一旦聯合國對俄羅斯的戰爭性質進行定性了,那麼俄羅斯就真的可能要被世界孤立了——大家想想朝鮮,雖然有中俄的「包庇」,但是也無法阻擋國際社會的制裁(2009年6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針對朝鮮核試驗問題對朝鮮實施制裁的第1874決議)。

當然了,由於俄羅斯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一票否決權」,即使被聯合國認定為侵略戰爭,聯合國也無法發出制裁決議的——想想美國發動那麼多的侵略戰爭,也沒有被聯合國制裁。

雖然俄羅斯不怕被認定是侵略戰爭,但是我認為俄羅斯不會佔領烏克蘭全境的,因為俄羅斯畢竟不是美國,沒有美國那麼強大,沒有必要冒這個風險。

另外,烏克蘭西部烏克蘭族的比例非常高,就算俄羅斯拿回來了,治理的代價也太過龐大,俄羅斯的國力很難承受,最終反而容易把自己給搞垮了——想想美國打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打下來容易,治理遠比打下來要難千百倍。

俄羅斯拿回那麼多土地,烏克蘭會同意嗎?

必然不會!誰敢簽訂這個協議,誰就會在烏克蘭的歷史上留下永久的罵名!

俄羅斯必然要拿回那些土地,烏克蘭又必然不會放棄那些土地,怎麼辦?

對的,俄羅斯會一直打到烏克蘭人受不了為止,一直打到烏克蘭和俄羅斯簽訂符合國際法的邊境協議為止。

俄羅斯能合法的拿回那些土地嗎?

能的!

烏克蘭是一個大平原,好多地方上百里都沒有一戶人家,只要俄羅斯佔領了,那麼就可以建立一個巨大的緩衝帶,在那個緩衝帶,一切都是透明的,在俄軍強大空軍控制下,烏克蘭根本就沒有可能「反攻」。

最終會形成什麼結果?

其實,太陽底下沒有太多的新鮮事,很多事,歷史上有很多類似的例子。

大家知道中越自衛反擊戰打了多久嗎?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場戰爭只打了一個月,但事實上卻打了10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狹義上是指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中國、越南兩國在中越邊境爆發的戰爭。廣義是指從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間的中越邊境軍事衝突。

為什麼大家都記得是一個月,而不是十年?

因為後面十年的戰爭對中國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中國的綜合國力比越南強大,於是我們就派部隊輪流對越南發動攻擊,國內老百姓該做啥做啥,對我們的影響不大。但是,對越南來說就不一樣,戰爭在越南境內,越南必須始終把大量精力放在這場戰爭中,否則就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就這樣,越南被中國整整耗了10年不能發展經濟。

中國在越南身上割了一個永不停止流血的傷口,最終越南不得不「改弦更張」。

現在的俄烏戰爭是不是和這個非常像?

俄羅斯在打烏克蘭的同時,國內經濟繼續發展,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甚至還和中國進行了軍事演習。但是,烏克蘭卻除了戰爭,幾乎什麼都做不了。

隨著俄軍佔領的地區越來越多、控制區越來越穩固,最終對俄羅斯的影響就非常小了,但是烏克蘭則會不斷的被「放血」。

毀滅的代價永遠比重建要小——你建一棟價值1億的樓,我只要10萬就能毀掉它——最終,不僅僅烏克蘭,整個西方都可能被「放血」到受不了!

所以,俄羅斯的最終目標已經徹底明確了:俄羅斯要拿回蘇聯時期給烏克蘭的所有領土,然後通過不斷轟炸烏克蘭的剩餘領土上的重要設施(如果烏方敢轟炸俄本土,那麼俄軍就會對烏方高層實施「斬首」),最終將逼迫烏克蘭不得不和俄羅斯簽訂正式的邊境協議。

這場戰爭可能要打10年,甚至更久,俄羅斯會不斷的給烏克蘭,甚至整個歐洲,放血!■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