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是沒打完,但美國派航母來有用嗎?

揚之

4月15日是朝鮮已故領導人金日成冥誕105周年,也是朝鮮一年一度的「太陽節」。朝鮮最高領導人出席了盛大閱兵儀式。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副委員長兼國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崔龍海發表了態度強硬的講話,表示「如果美國真的向我們挑釁,我們會即時進行反擊,以戰爭對戰爭,以核武進行應對」。


美國總統特朗普也的確擺出了一副不惜以武力解決朝鮮問題的架勢:「習特會」之後,美國卡爾文森航母戰鬥群「臨時」改道北上駛入朝鮮海域;據說停靠在日本橫須賀港的「列根號」核動力航母,以及四艘宙斯盾艦、巡洋艦也將於本月底開赴半島周邊水域;此外,「尼米茲」號航母也將在幾個月後離開美國西海岸,橫跨太平洋,前來遠東與其他兩個航母群會師。這是自2010年底延坪島炮擊事件以來美國在朝鮮海域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聚集。

但在雙方劍拔弩張惡語相向的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外交斡旋的大門並未關死:中國外交部朝鮮半島事務特別代表武大偉日前前往韓國進行磋商、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在七國集團外長會議期間表示「如果朝鮮停止核武與導彈試驗,美國可以考慮對話」……所有這些跡象表明,這一連串的動作和表示均與習近平與特朗普此次達成的「共識」有關。

一場尚未終結的戰爭

根據國際法,朝鮮戰爭的軍事行動雖然在1953年7月27日《朝鮮半島軍事停戰協定》簽署後告終,但只要交戰方沒有正式簽訂和平條約,戰爭狀態實際上並沒有結束,換而言之,這座沉寂了半個多世紀的火山隨時都有重新噴發的可能。

若要真正了解朝鮮半島的風雲變幻,便不能只把眼光局限在半島本身和當下,而要從整個亞太地區的歷史脈絡及戰略態勢來分析。自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的半個世紀中,朝鮮半島作為各方廝殺的直接戰場或衝突的導火索和利益所在,曾先後爆發過三次重要的國際戰爭: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和1950-1953年的朝鮮戰爭。由此可見,與這個東北亞半島有關的所有危機與平衡,實際上都是中俄美日這四大國之間博弈的結果。

【俄國因素】

就目前情況來看,俄羅斯在朝鮮半島問題上似乎並不屬於第一線的行為者,即便在以往「六方會談」這個平台上,莫斯科也只是個後來者而已。但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無論是上個世紀初的日俄戰爭還是六十七年前的朝鮮戰爭,俄羅斯均是始作俑者之一。

俄羅斯雖說是雄踞歐亞的世界第一大國,但它的最大軟肋就是缺乏能幫助它直接參与世界爭霸的不凍港。於是,追逐不凍港成了沙俄、蘇聯以及現在的俄羅斯歷代當政者的第一戰略要務。當年,斯大林確定的蘇聯戰後在遠東的兩個戰略目標是:1)把蒙古從中國的版圖中獨立出去,在俄羅斯南部形成廣闊的安全地帶。2)恢復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保證蘇聯擁有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而控制中國長春鐵路和旅順、大連港,正是蘇聯實現其遠東戰略的基本途徑。

如今,莫斯科在朝鮮半島問題上似乎安心於當配角,但半島對其的地緣意義決定了它不會完全袖手旁觀。

【美國因素】

客觀地說,美國在二戰後並未把朝鮮半島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最多只是一個緩衝地而已。華盛頓當時在東亞的戰略重心首推民國政府治下的中國。可蔣介石在大陸落敗后跑到台灣,美國的戰略計劃落空。在這樣的背景下,朝鮮半島的戰略意義對華盛頓來說突然變得重要起來,所以,在金日成打響了朝鮮戰爭第一槍后,美國迅速行動,打着聯合國旗號組成聯軍,實施武力介入。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的軍事存在再也沒有離開過半島及西太平洋,美國在東亞的一系列新的軍事盟約相繼問世:《日美安保條約》(1951年)、《美菲聯防條約》(1951年)、《美韓共同防禦條約》(1953年),《中華民國與美國共同防禦條約》(1954年)。在半島分治的六十多年裡,這個針對中國大陸的島鏈包圍一直存在,當年,它服務於冷戰的需要,後來,它又助力於奧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戰略」(“Pivot to Asia”)。

特朗普當選總統後,把朝鮮核威脅視為對美國安全的兩大威脅之一(另一個是伊斯蘭恐怖主義),於是下狠心要儘快解決。但沒有中國的參與,半島問題很難有圓滿的結果,所以,朝鮮核威脅成為此次「習特會」的主要議題之一。

【日本因素】

日本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要「上岸」,而朝鮮半島就是日本上岸最理想的跳板,因此,拿下這條「生命線」是日本的一貫國策。可以說,歷史上真正對朝鮮生存構成嚴重威脅的不是俄國,不是美國,也不是中國,而是日本。

1592年,日本豐臣政權入侵李氏朝鮮,爆發了「萬曆朝鮮之役」。明朝出兵援朝,最後由於豐臣秀吉病逝,日本歷史上第一次意圖大規模侵略東亞大陸的計劃才告失敗。三百年後的19世紀末,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最終切斷了中朝宗藩關係。
《馬關條約》簽訂後中國退出朝鮮。日俄角逐十年,最後日俄戰爭爆發,戰場卻在大清國內。1910年,日本以《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朝鮮,享國數千年的朝鮮就此亡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無條件投降,除了本土四島之外,其他領地盡失。朝鮮半島雖然依然近在咫尺,但在美國的嚴厲管束之下,日本不敢再作覬覦,暫時斷了這份野心。
東京目前的策略是爭取兩邊獲利:一方面依靠美日韓陣營強烈反對北朝鮮的核試驗,參與對平壤的制裁;另一方面又多次試圖與平壤進行直接的雙邊談判,用經濟援助等好處在平壤那裡獲得更多的戰略籌碼,提高自己在半島問題上的話語權。但由於歷史的原因,日本在東亞很難重新贏得鄰國的信任,更無望恢復帝國時期的崢嶸。從長遠看,日本在美國的棋局中只能是一枚棋子,不可能有真正的前途和作為。

【中國因素】

中國與朝鮮半島山水相連,雞犬相聞,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在歷史上第一次被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商紂的兄弟箕子在商滅亡后成為朝鮮北部國君,周朝承認其國,史稱「箕子朝鮮」。從此中朝開始了長達2300多年的鄰邦歷史。這中間,半島上的各朝代與中原王朝打打和和,時而獨立時而稱臣。總體來說,中國與朝鮮友好的時期佔了大多數。

二戰結束後,中國在抗美援朝中用巨大的生命和物資代價為自己開闢了一條「安全」地帶,自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至今,朝鮮始終是中國在東北亞與美國對峙的戰略緩衝區。出於自身的地緣政治利益考慮,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半島的無核化一直是中國長期以來的基本目標。

對抗不易,合作亦難

特朗普自稱是談判高手,也的確是個「喊十要五」的主兒。針對朝鮮,他一如既往地咄咄逼人,可口吻卻像個大男孩:「我們派遣了一支非常強大的(very powerful)無敵艦隊(armada)。我們有潛艇,也很強大,我可以告訴你,這遠比航空母艦還強。我們還有最棒的軍事團隊。我可以這樣說:金正恩真的做錯事情了。」(特朗普接受電視採訪時的原話)

「習特會」剛結束,他又是給習大大打電話,又是一大早就起來發推特,可謂「威脅」「利誘」雙管齊下:「朝鮮正在找麻煩,如果中國決定幫忙,那很好,如果不幫忙,我們不靠他們,將自己解決!美利堅。」同時又發表另一個推文說:「我已向中國國家主席解釋過,如果他們能解決朝鮮問題,他們在美國的貿易談判上會得到更多對中國有利的東西。」

在朝鮮半島問題上,中國的處境的確不容易:一邊站着指揮世界最強軍力的「大男孩」,一邊杵着看似破罐破摔的「小男孩」。但凡事都有正反兩個方面:朝鮮發展核武一方面導致中美之間在如何解決這一危機的問題上產生分歧和猜疑;同時,這個危機的急迫性和嚴重性又促使雙方必須達成共識加強合作。

合作勢在必行,但具體操作起來,中美當然各有各的算盤。應該說,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美國手中的籌碼要比中國的多:華盛頓不僅有日韓這兩個盟友的幫襯,而且還有平壤這個「志願軍」的「配合」。

眾所周知,朝鮮發展核武器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第一,深感「弱國無外交」,不願成為大國利益的犧牲品。第二,擔心自己的政權被推翻,力圖以此獲得國際社會的安全承諾。平壤窮兵黷武,表面上針對美日韓,實際上是想最終擺脫中國的控制。

如果美國真想解決半島問題,只需向平壤提出某種安全保證(如不從外部發力動搖其政權穩定性等)即能化解危機。這對美國而言不僅不會付出什麼代價,還會博得朝鮮的好感和國際的讚許。但華盛頓明知朝鮮現政權的真正訴求,卻長時期坐視不動。筆者認為這背後其實有着以下兩個不可明說的戰略意圖:

第一,放任金正恩舞棒弄拳,這樣,韓日兩國便會心神不寧,受威脅感加重,從而更加依賴美國在半島及西太平洋的軍事存在;如果朝鮮問題解決了,那美軍在西太平洋的駐軍就沒有了現實依據。

第二,華盛頓在明知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早已非常有限以及兩國關係很久以來一直非常微妙的情況下,一味指責北京對平壤管束不嚴制裁不力(在敘利亞採取行動時也對俄羅斯提出同樣的指責),給國際輿論一種印象,似乎朝鮮發展核武的關鍵原因在於中國。朴槿惠就是在這種錯覺下決定不惜危及來之不易的中韓友好關係,引進「薩德」防禦系統。而她的這一舉措反過來又激怒了北京,最終導致東北亞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中韓關係)大倒退。

正是因為美國在過去若干年裡過度沉迷於上述戰略考量,把平壤當作自己的一枚棋子在使用,反而嚴重低估了朝鮮發展核武器的意志、能力及速度。如今,局勢的危險程度已接近臨界點,此時再來解決朝鮮問題,各方或許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付出更高的代價。

中國樂意在半島問題上配合併幫助美國,不僅因為美國非常需要中國的幫忙(不然特朗普也不會如此不加掩飾地利誘中國),還因為妥善和智慧地處理朝鮮核危機對中國本身大有好處。畢竟,朝鮮的核武以及導彈計劃不單威脅美日韓的安全利益,也給中國帶來了非常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半島無核化是中美之間的共識,也是雙方合作的堅實基礎。

現在,雙方唯一的分歧是實現無核化的路徑和方法:美國認為以往對朝的政策和舉措均已失敗,只有通過「強化經濟制裁、實施有限攻擊、或斬首行動」來達到目的;中國則認為朝鮮之所以發展核武器和導彈,是因為擔心自己政權的不穩定,希望得到國際社會的安全保證。因此,北京建議「軟硬並舉」:一方面嚴格執行聯合國的制裁決議,另一方面實行「雙軌並進」(無核與停戰)和「雙暫停」(朝鮮停止核試驗,美韓停止大規模軍演),充分考慮朝鮮的安全關切,促其回歸與國際社會正常相處的軌道。一句話:美國想推動朝鮮「政權更迭」,而中國主張「政權轉型」。

中國願意與美國合作解決朝鮮問題的另一個原因是,朝鮮的核計劃除了可能對中美構成直接的安全威脅外,還會產生危及亞太地區(特別是東北亞)戰略均勢的連鎖反應。面對朝鮮的窮兵黷武,首當其衝的韓國和日本或許會不得不考慮發展自己的或部署美國的防禦系統和核武器。日本一旦擁核,不僅中俄受到威脅,美國內心也會非常擔心。因此,中美在半島無核化這個問題上絕對利益一致。中國決策層也已意識到,現在幫助美國解決朝鮮核威脅實際上也是在幫助自己走出「薩德」困境。

結語

雖然平壤對來自美國的壓力反應強烈,對北京與華盛頓聯袂同演的這出「雙簧戲」也心知肚明,但在近日舉行的朝鮮第12屆最高人民會議第五次會議上,以往曾參與「朝韓會談」和「六方會談」的李善權和金桂冠再獲重用。這說明平壤或許已經獲得中方的通報,不然不會做出這樣的人事鋪墊。筆者估計,金正恩不久將會與中國領導人進行他上位后的首次直接溝通(或會晤)。

如今,圍繞朝鮮半島問題,各國基本上已不再被意識形態因素所左右,而是以國家利益來作為制定戰略對策的基礎。筆者相信,當下的劍拔弩張終將過去,朝鮮問題的解決最終將回到中國提出的「雙軌並進」思路以及「雙暫停」倡議上來。正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14日所表示的那樣:「武力解決不了問題,對話才是唯一出路」。■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