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當選法國總統的五大原因

貝琪‧布蘭福德(Becky Branford)

39歲的政治新星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當選成為法國總統,引發政壇大地震。


馬克龍由現任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一手提拔,在奧朗德政府中曾出任經濟部長。2016年他辭去職務,發起「前進黨」政治運動,獨立組織總統競選活動。

此役之前,馬克龍從來沒有當過議員,也未沒有參與過競選政治。他也是首位同時不被法國兩大政黨社會黨和共和黨,甚至國民陣線支持的熱門總統候選人。

為什麼他能擊敗傳統兩大政黨以及承襲父親政治志業的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

因為幸運

無庸置疑地,馬克龍的勝選有部分原因是因為運氣好。

中間偏右陣營本來勝算甚高,候選人弗朗索瓦·菲永(François Fillon)氣勢如虹。但其後菲永醜聞纏身而未能在第一輪投票中勝出。

而現任總統奧朗德的社會黨今次派出的候選人貝諾瓦·阿蒙(Benoît Hamon)不但民調低,黨內的聲音也分歧。

「馬克龍非常幸運,他面臨的事前完全沒料到的狀況。」巴黎Terra Nova智庫研究員馬克-奧利維爾·帕迪(Marc-Olivier Padis)表示。

因為判斷力佳

但是只憑幸運並不能讓馬克龍勝選成為法國總統。

馬克龍原本有希望代表社會黨競選,但他發現社會黨執政多年之下民意慘澹,黨的聲音很難被社會認同。

「他能在別人還沒看到機會時就掌握先機,」馬克-奧利維爾·帕迪表示。

他選擇投身歐洲大陸其他地方興起的政治運動──例如西班牙新興左派政黨我們可以」(Podemos)、義大利「五星運動」。他看到法國並沒有如西班牙、義大利等能夠造成傳統政治版圖改變的政治勢力。

所以在2016年4月,他成立名為「前進!」(En Marche!)的政黨,四個月後他辭去奧朗德政府中的職位。

因為創新

駐巴黎獨立記者艾蜜莉‧舒賽(Emily Schultheis)分析,馬克龍成立前進黨後,參考美國總統奧巴馬2008年競選時發起的草根運動。

他的第一個大型運動是「大遊行」(Grande Marche),發動沒有政治經驗的民眾參與活動。

這場運動與曾經協助奧巴馬競選的政治公司合作,利用演算法,找出最能代表法國整體的地區,接著派出志願者挨家挨戶訪問30萬家戶,艾蜜莉‧舒賽解說「大遊行」的背景。

志願者不僅僅發放傳單,他們選了全國選民進行總共2萬5千場15分鐘的深度訪談。這些資料被匯整成一個大型資料庫,為馬克龍的選舉和政策制定提供材料。

「這個大型焦點團體讓馬克龍可以試探政治水溫、讓民眾提前認識他,也讓他的志願者學習如何進行家戶訪談。這為他的總統大選選戰打下基礎。」艾蜜莉‧舒賽表示。
選舉結果證明,他的一套策略是有效的。

因為形像正面

馬克龍的政治性格看似矛盾。

這名「政治新星」曾是左派總統奧朗德的門生,在他們的政府中擔任經濟部長。他投身政治草根運動前是投資銀行家,也是提出激進主張的中間主義者。

對他的對手勒龐來說,這些都成為攻擊的箭靶。勒龐陣營稱他是菁英群體的候選人,而不是如他所宣稱的代表新世代。

但他拒絶被稱為「奧朗德第二」,他創造出新的形像讓對現狀絶望的法國人感到耳目一新。

「法國現在普遍有一種悲觀情緒,可以說是過度悲觀。然後馬克龍帶來一種樂觀的、正面的訊息。」馬克-奧利維爾·帕迪說。

「他很年輕、充滿活力,他不是解釋他會為法國做什麼,而是對人民解釋他們能得到什麼機會,他是唯一傳達這種訊息的候選人。」

因為對抗勒龐

和馬克龍傳達的正面訊息恰恰相反──他的對手勒龐傳達出反移民、反歐盟、反體制的負面訊息。

馬克龍的競選活動大多播放流行音樂、氣氛熱鬧,而勒龐的場子常充滿抗議群眾、瓶罐與火炬、大批警力駐守,而且有種憤怒的情緒在其中流動。

5月3日進行的大型電視辯論是一場憤怒的集會,雙方都使用侮辱性的言詞攻擊對方。
勒龐說馬克龍是「野蠻全球化的代表」,願意出賣法國的資產及主權。

馬克龍則指勒龐是「恐懼的女祭師」,指她大放厥詞,但沒有實質政策。

她的極右派主張可能使法國更加分裂動蕩,而法國民眾認為,馬克龍是唯一能阻止勒龐的人。■

轉載:BBC中文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