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在印巴分裂的中作用

后沙月光

今天人們都知道巴基斯坦和印度是兩個獨立國家,而且是一對冤家。然而當年印度「國大黨」追求的一個包括現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的印度。從歷史上來看,這並非不可能,這取決於「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之間的政治關係走向。

 

印度國父是甘地,巴基斯坦國父是真納。這兩人既是政治盟友,也是政治死敵。
在1916年時候,「穆盟」跟「國大黨」算是統一戰線上戰友,共同追求一致的目標–獲得自治,至於如何去爭取自治,兩派政治勢力存在着很大分歧。

1920年8月甘地提出「不合作」運動時,除了國大黨高層對「非暴力」表示不理解外,真納則是直接退出統一戰線,讓甘地一個人去「獨領風騷」去。

兩大集團

經過十五年的發展,「穆盟」已經具備跟「國大黨」平起平座的政治地位,號召力也不遜色於國大黨。從宗教上來說,是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對立。

這兩大政治集團在省議會選舉之後,關係就走向了公開惡化,真納轉向「穆盟」獨立建國路線,使「穆聯」成為印度穆斯林的唯一代表組織。

如此一來,印度就同時存在着三股政治力量,只是英國殖民政府扮演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角色,或者說英國人是裁判員。

「穆盟」建國本來就是一個夢,只是理論上的可能,但這種思潮開始在印度活躍起來。1940年3月,真納在拉合爾主持「穆聯」年會時,闡述了巴基斯坦獨立建國的必要性,這個問題不在是印度教派之爭,而是一個國際政治問題。

真納的觀點馬上得到了其它各土邦的支持,巴基斯坦能獨立建國,其它邦也可以獨立成好幾個國家。

拉合爾會議決議被稱為「巴基斯坦決議」,這時甘地就蒙,進退失據,真納將帶動各語方邦紛紛自治,甘地說拉合爾決議是要肢解印度。

這時候真納已經跟甘地在政治上徹底分道揚鑣,「穆盟」不再為統一的印度而奮鬥。

英國政府的角色迅速變得極其微妙起來,這兩大政治集團如果聯合,英國會處於絕對下風。納粹在歐洲步步逼進使得英國已經自身難保,「穆盟」和「國大黨」的分裂剛剛可以被英國充分利用。

二戰中的印度

歐洲戰爆發後,英國必須確保印度跟隨自己的政策,共同站在反法西斯陣線上。但「國大黨」不這麼想,他們有一部分人甚至準備投靠日軍,想藉著日軍進入南亞次大陸而獲得獨立。「國大黨」主席錢德拉·鮑斯就建立了印度國民軍跟日軍合作,以當皇協軍為榮。

印度總督林里茲格面對「國大黨」可能倒向法西斯日本的情況,他必須說服印度各派政治力量,加入到支持英國抗戰陣營中來。

在會談和協調中,「國大黨」以此為要挾,以戰後獨立當作條件。如果英國不答應,那麼甘地還會發起不合作運動,任日本人來屠殺,決不還手,直到日軍良心發現而改邪歸正。

在英國人猶豫的時候,「國大黨」放出大招,從1939年10月22日開始,「國大黨」省政府議員,官員紛紛辭職。

如果要英國屈服印度人的條件,「國大黨」必須在政治上跟「穆盟」重新結盟,尼赫魯這時向真納表示願意回到1916年的合作局面,抓住二戰機會,走向獨立。

當年真納要是同意尼赫魯結盟要求,也許今天就不會有巴基斯坦出現。當然,如果不是英國想維護最大的各邦團結,也許印度會變成好幾個國家。

歷史沒有如果。真納拒絕了尼赫魯的政治合作請求,他只堅持巴基斯坦獲得獨立地位,真納政治判斷是對的,英國在強敵當前情況下,決不會得罪「國大黨」又刺激「穆盟」。

反而英國人急需「穆盟」的支持,一同抵制「國大黨」的「政治勒索」,這樣真納在政治上站在英國一邊,英國給了戰後巴基斯坦獨立的承諾。

尼赫魯的反英統一陣線到此宣告破產,真納將10月22日定為了「解救日」,以此來紀念穆斯林們擺脫了「國大黨」的統治。

有了真納的支持,英國對「國大黨」採取了強硬政策,直接拒絕了他們的印度獨立要求,整個二戰期間,無論三者如何勾心鬥角,「大黨和」甘地都犯了個大錯,在反法西斯鬥爭中,居然有聯合日軍的想法,這是政治上永遠被捆在恥辱柱上。

當然,阿三到現在也無所謂,國會門口照樣掛着那個跟日軍合作組建皇協軍的錢德拉·鮑斯的像片。

印巴分裂

二戰結束後,英軍駐印總司令維菲爾接過了總督職務,釋放了因「非暴力」關在牢里的甘地。當時英國的艾德禮工黨內閣對印度的走向有三種方案:一,統一的印度,實行中央集權制。二,鬆散聯邦,各土邦擁有大量權力。三,巴基斯坦獨立,各邦也建立不同的國家。1946年初,印度舉行了立法會選舉,堅持巴基斯坦獨立的「穆聯」拿下600萬張穆斯林選票中的450萬張。這樣英國清楚,第一種方案已經不可能實行。

英國必須儘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使英聯邦的凝聚力最強化。如果印度成為一個鬆散聯邦國家,實行和平過渡,在政治,經濟上對英國有利。從軍事上來說,如果印巴分治,美國和蘇聯將乘機滲透南亞大陸。為了實現第二方案,艾德禮首相在1946年3月15日派出了海軍大臣,貿易大臣,印度事務大臣三人組成的調查團,5月16日調查團發表聲明:不支持巴基斯坦獨立。活生生吃回自己二戰時的承諾。

再看甘地這邊,他1944年一出來就跟聯盟談判,打算將印度搞成聯邦制,成立臨時政府,這樣,甘地與真納在1944年9月,舉行了整整十八天的談判。

甘地首先同意接受印度穆斯林建立巴基斯坦國家的要求,但甘地提出,印度仍然應當是一個大家庭,兩國在外交,國防,經濟,政治上應當保持特殊關係。

說白了,甘地和「國大黨」想讓巴基斯坦在獨立後,成為不丹模式,表面上是主權國家,實際上沒有外交,軍事權力。

真納識破了甘地的想法,再一次拒絕這些條件,巴基斯坦任何權力都不可能移交給印度,印度教徒沒有權力來控制這一切。

最終甘地和真納在「聯邦制」和「獨立」上談崩,甘地在政治上並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他在二戰時就犯了將「穆盟」推給英國人的錯誤,二戰後,沒有準確評估真納的力量。

一邊同意巴基斯坦建國,一邊想收繳巴基斯坦權力,這種自相矛盾的政策,直接導致雙方會談破裂,一場教派血腥屠殺近在眼前。

甘地見真納沒有妥協之可能,又去勾結英國殖民當局,英國新總督從自身利益出發,將老總督的承諾吞回肚子,拒絕真納的獨立建國要求。

1946年8月16日,在甘地和英國殖民者的雙夾擊下,三方矛盾激化。英國出爾反而為這場暴力血腥屠殺鋪平了道路。

16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衝突爆發後,當天,加爾各答就死了五千多人,傷三萬多人,整場分裂過程過,雙方各有五十多萬人死亡,使得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爆發了大規模種族仇殺。

12月,艾德禮首相將尼赫魯和真納請到倫敦,作最後和平交權努力,談判無果。

1947年3月18日,英國內閣撤掉了不聽話的維韋爾總督,由蒙巴頓勛爵接任印度總督,代表英國內閣傳達了同意印巴分治原則,向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移交權力。

蒙巴頓的作用就是在巴基斯坦堅決獨立的情況下,決不能再使印度各邦獨立,使印度留下英聯邦之內。

蒙巴頓在沒有給真納一個他想要的巴基斯坦,心臟加爾各答仍然劃歸印度。

大多數穆斯林不滿意蒙巴頓方案,因為還有的邦也應當脫離印度,但真納迅速抓住這個歷史機會,宣布有條件接受英國方案,最終,巴基斯坦與印度分裂成功實現。

以甘地來說,1940年拉合爾大會,當真納提出巴基斯坦建國口號時,他宣稱「穆盟」有從印度大家庭中分離的權利。

1944年與真納的談判中,甘地仍然同意由公投解決。

1946年8月27日,韋維爾總督將加爾各答發現的教派屠殺事件告訴甘地,希望甘地能發揮他的「非暴力」影響力來降低衝突事態。

甘地吼道:「如果印度要一場大屠殺的話,就讓它開始吧……」

大屠殺僅僅過去一個星期多一些,甘地就說出這種話,既不理智,也缺乏能力。

雖然甘地和「國大黨」對印度獨立作出了巨大貢獻,但甘地也必須為印巴分治的結果及幾百萬人的死傷負主要責任。

其實印度可以分得更徹底一些!■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