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能源動脈說炸就炸,德國人做錯了什麼

觀雨大神經

2019日9月11日,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國會發表講話,公開宣稱歐洲不應再指望美國會像冷戰時期那樣想當然地扮演保護者的角色。

事實上早在2017年,默克爾就說過歐洲和美國「能夠完全信任對方的時代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過去了。」2018年11月,默克爾公開支持法國總統馬克龍關於建立歐洲軍隊的提議。2019年3月,她還提出由德國、法國共建歐洲聯合航空母艦。

默大媽之心,路人皆知。

結果就在默克爾卸任不到一年後,德國的海底能源生命線「北溪」天然氣管道就被炸了。

「北溪」驚雷

9月26日,「北溪一號」和「北溪二號」海底天然氣管道突然出現嚴重損壞,三處地方同時損壞洩漏。大量洩漏的天然氣冒出海面。

瑞典國家地震網檢測到兩次水下爆炸的明顯震感,其中一次震級為2.3級。大致相當於100公斤級TNT炸藥的威力。北溪運營方稱,此次破壞「史無前例」。

9月29日,第四處損壞也被發現,這樣的損壞導致大量海水湧入管內,考慮到海底管道施工的複雜性,這兩根管子的維修將非常困難。其中造價百億美元的「北溪二號」連一天都沒有運行過。

對於德國來說,「北溪工程」毫無疑問是劃時代的項目。2005年,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在自己卸任的前一周與普京簽署了修建「北溪一號」的協議。一周後,這位剛剛卸任的德國前總理就立馬轉任「北溪一號」項目聯營體董事會主席,足見德國人對該工程的看重。

施羅德的繼任者是默克爾,在她的保駕護航下,「北溪一號」最終在2011年完工,從此每年都有550億立方米的廉價天然氣湧入德國,為德國工業注入了全新的動力,德國人感覺非常好。而其中最好的地方就是這條管道直通德國,不用再擔心其他國家坐地起價收買路費,德國人想怎麼用就怎麼用,爽!

嘗到甜頭的德國一發不可收拾,2015年默克爾又極力推動在「北溪一號」旁邊再修一條「北溪二號」,讓德意志的快樂加倍!

「北溪一號」年輸送天然氣的能力為550億立方米每年。不僅供應德國,還惠及周邊小國。考慮到德國每年需要進口的天然氣高達1000億立方米以上,所以北溪工程對於德國能源至關重要,如果兩條管道全部通氣,那麼德國進口天然氣的大部分需求就解決了。

從經濟上來說,這個工程可以說是全球化的成功典範,德國工業+俄羅斯能源,不同國家的優勢完美互補,德國獲得低成本的管道天然氣,俄羅斯獲得大量資金。

另外因為這兩條管道不經過任何歐洲國家,所以德國在關鍵能源的獲取上就不用去看其他國家的臉色,這無疑又在政治上增加了德國的自主性。

同時這個工程還非常符合現在的環保趨勢。天然氣燃燒後排放的污染物含量很低,被譽為最環保的能源燃料。因此在環保大潮的推動下,歐洲正在迅速淘汰燃煤發電,大量改用天然氣發電。

歐洲電力來源構成,天然氣發電比例已經超過燃煤發電:

自從北溪工程上了軌道後,本來以燃煤能源為主的德國就再也沒有了後顧之憂,他們轉個背就關停了所有煤礦,來了一次徹底的能源轉型,甚至連核能都一度計劃在2023年全部關停。

這下可謂是德國贏俄國贏地球母親贏,贏麻了。

2018年,煤炭儲量豐富的德國自廢武功式地關閉了最後一座煤礦:

煤炭這個資源雖然髒兮兮的上不了台面,但有一個好處,就是安全性比較高。無論風吹雨打,只要手裡還抱著煤炭,別人就不能把你怎麼樣。當年連世界大戰都斷不了德國煤炭能源的供應。

不過很顯然在德國人看來,冷戰後的西方是一個歌舞昇平的世界,戰亂什麼的只屬於亞非拉,自己的身邊全是和睦相處的小夥伴,所以能源供給根本不存在什麼安全問題,放心花錢買就完事了。

然而從2015年的「北溪二號」工程開始,情況就不太對了,萬里之遙的美國突然跳出來對這個工程表示強烈反對。

那麼問題來了:德國跟俄國修條管子,關美國什麼事呢?

講道理的話確實不關美國什麼事,但問題是叢林世界從來不講道理。

在美國看來:

  • 你德國跟俄國暗通款曲、帶頭搞歐俄經濟體抱團,到時候把歐洲搞得越來越不需要我了可怎麼辦?
  • 再說了,我美國也有很多天然氣要賣,走的是海運LNG船(即「液化天然氣船」),你如果都買俄國氣那我吃什麼?

於是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後,美國就以反俄的政治正確為藉口,反復阻撓「北溪二號」工程。不過當時的德國總理默克爾是條漢子,硬是給頂了下來,堅持把「北溪二號」修到完工。

不過這也不奇怪,一個但凡有點理想的歐洲人都能看出北溪工程的意義:一條「價格便宜量又足」的能源生命線是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工業的希望。

不過在「北溪二號」完工的時候,默克爾的任期也到了,還沒來得及按下啓動按鈕的她只能捲鋪蓋回家,把夢想交到了後來人手上。

於是「北溪二號」的啓動按鈕就放到了新任德國總理舒爾茨的面前,他所需要做的,只是最後的臨門一腳。

然而事實證明這位老哥臨門一腳的工夫堪比中國男足,在國內外的壓力下,這個按鈕他愣是沒按下去。上百億美刀的全新設備,就這麼被荒廢在海底。

當然了,不用「北溪二號」日子也不是不能過,畢竟還有個「北溪一號」麼。荒廢「北溪二號」的行為就當是「孝敬」美國老爹了,只要他高抬貴手允許「北溪一號」繼續運營就行。

由於「北溪一號」太過重要,所以即便是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德國也沒有徹底關閉它。雖然因為制裁的原因,「北溪一號」只保持著低運力的運營狀態,但只要線路還在,德國就保留著關鍵時候(比如說冬天冷得不行的時候)恢復運力的機會。

結果隨著波羅的海海底的幾聲巨響,日耳曼人徹底踏實了。

不過德國畢竟是發達國家,兜裡還是有錢的,現在咬咬牙多買點美國老爹的船運天然氣來救急行不行呢?

不太行。

因為液化天然氣屬於高危品,裝卸儲存的工序非常嚴苛,所以海運的液化氣就需要專門的LNG碼頭來卸貨。

德國之前有「北溪工程」,不怎麼需要這玩意,所以根本就沒有提前佈局,結果LNG碼頭嚴重不足。直到今年俄烏戰爭爆發後,德國人才手忙腳亂的開工新建LNG碼頭,而這個工期需要好幾年。

事實上就算未來德國規劃中的四個LNG碼頭全部建好,它們每年總共能接收的天然氣數量也不過是320億立方米,遠遠無法填補兩條北溪管道的缺口。

設備標準嚴苛的LNG碼頭:

沒有專用LNG碼頭,德國就是再有錢也吃不進海外船運過來的天然氣。他們目前只能借用荷蘭的LNG碼頭幫忙轉運一些。但是人家荷蘭以及歐洲腹地的其他國家也要用,能留給德國的份額非常有限,對於德國的需求來說是杯水車薪。

就目前而言,德國的能源供給還剩下最後一口氣:其他的天然氣管道線路。

俄羅斯一直是歐洲重要的天然氣供應者,他們輸往歐洲的天然氣管道有四條主幹線:

  • 線路1:「北溪」管道;
  • 線路2:「亞馬爾-歐洲」管道,途經波蘭;
  • 線路3:「聯盟」管道,途經烏克蘭;
  • 線路4:「南溪」和「藍溪」管道,途經土耳其和巴爾乾半島。

線路1、2、3都會流經德國,不過現在「線路1」毀了,「線路2」因為年初波蘭硬氣地拒絕支付盧布,所以現在基本處於「斷氣」狀態,目前只剩下運量最大的「線路3」

「線路3」途經戰亂的烏克蘭,按理說是處境最凶險的一條,不過由於該天然氣管道是在給一眾歐洲盟友供氣,所以烏克蘭也不敢隨便掐;至於俄羅斯,因為想著賺錢,所以也不想關閘。於是保住這條歐洲最大的能源動脈就成了俄烏雙方的默契。

只是隨著戰局的長期化,這樣的「默契」還能維持多久實在說不好。而德國已經沒有了任何選擇,他們現在只能祈禱這條線路千萬別再出問題。只要有這條線在,德意志人好歹還能跟著混個「溫飽」, 如果連這條線都沒了,那真的就人均賣火柴的小女孩了。

德國零售商協會 (HDE) 的數據報導有1.6萬家德國零售商因能源成本提升瀕臨破產:

那麼把俄羅斯的管道搞掉對誰有好處呢?

歐洲天然氣這個市場還是存在競爭關係的,目前全歐洲每年消耗天然氣大約5000億立方米,總體來說有三個來源:

  • 俄羅斯供應約2000億立方米;
  • 北海氣田供應約1500億立方米;
  • 船運LNG和北非等其他線路供應約1500億立方米;

其中俄羅斯天然氣的佔比為40%

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天然氣的佔比瞬間降到10%。如果不是歐洲實在湊不齊替代的能源,估計就直接掛0了。如今「北溪」被炸,直接導致9月中旬至11月中旬的LNG船租金怒創歷史新高,同比暴漲124%。

打擊俄歐能源通道,對於美國來說客觀上有三個效果:

  • 一個是削弱歐洲諸國;
  • 二是斷了俄羅斯的財路;
  • 三是增加美國天然氣的利潤和市場份額。

值得一提的是,從上面那個天然氣來源的分布圖我們不難看出,如果把挪威的線路也掐了,還能進一步增加美國的份額。那麼幕後黑手會不會做得這麼絕呢?我不知道,反正挪威海軍現在已經如臨大敵,這幾天他們的海底電纜還莫名其妙地斷了。

幕後黑手

幕後黑手的身份其實沒什麼可聊的,答案實在太過明顯。

不過在這裡我們還是簡單捋一下這個事件的過程和邏輯。

北溪天然氣管道並不是普通的通氣管道,而是一根能承受300個大氣壓的高壓管道。鋼管壁厚達4.1釐米,外面還覆蓋著一層鋼筋混凝土,非常堅固,而且在幾十米深的海底。

幕後黑手選擇在海底動手,好處是可以最大限度的銷毀和隱藏證據,但缺點是操作難度很大。

如果要想將海底管道破壞,首先得精確定位其在海底的位置,然後在關鍵部位佈置100公斤級的TNT炸藥。這一整套流程下來不是幾個恐怖分子就能搞定的,它需要專業的特工和包括潛水器在內的各種專業設備才有可能完成。這就意味著事件背後有大國作為靠山。

這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邏輯:幹這個事的風險極高,風險和收益嚴重失衡,因為一旦被發現,就會遭到來自北約的報復,這後果誰都無法承受——除了美國。

而且爆炸的位置就在德國、波蘭、瑞典、丹麥等國的家門口,完全在北約海上力量的覆蓋範圍內。就這樣還能大搖大擺的把事情給辦了,還連辦四下,除了美國還能有誰呢?

不過不得不承認,這個事件還是非常令人震驚的。震驚的倒不是北溪工程爆炸本身,而是美國居然肆無忌憚到了這種程度。

至於說有沒有可能是毛子幹的,這裡有這麼幾條邏輯:

  1. 俄羅斯自己就在北溪工程裡佔了一半的股份,其中北溪二號一天還沒運營、一分錢都還沒賺回來就炸了,不可謂不是「虧到姥姥家」。作為股東沒理由糟蹋自己的財產,同樣參股的德國、荷蘭、法國等也一樣。
  2. 天然氣管道一直是俄羅斯跟歐洲談判的籌碼,他再蠢也不至於自己撕自己的底牌。
  3. 如果俄羅斯真的要斷氣,他只需要蹲在家裡關閘就行了,何必多此一舉把管子炸了自斷後路?
  4. 哪怕退一步來講,俄羅斯想施展苦肉計給停氣找個理由,那也只用對外宣稱設備故障就行了,哪裡用得著那麼辛苦鑽到波羅的海的海底去埋炸藥?
  5. 就算再退一萬步,假設俄羅斯國內有暴走的衝動派一定要破壞管子,那他們也完全可以在俄羅斯境內動手,事後還能把黑鍋扣到烏克蘭特工頭上,這樣操作難度要低得多,何苦捨近求遠開潛艇衝過北約反潛監聽網到北約家裡動手?而且這個過程還不能被北約和俄羅斯發現,屬於是地獄級難度了。

這麼一捋就很清楚了:毛子雖莽,但不是傻子,該事件的幕後主使除了美國以外根本不可能有其他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要把鍋甩到毛子頭上,那就有點侮辱觀眾的智商了。

結果一看,西方媒體還真就甩鍋給毛子:

這甩鍋甩的是一點武德都不講了。

不想被侮辱智商的丹麥首相最終擠出來一句話:「我們以最嚴肅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情況是如此的嚴重,但我不打算猜測誰是幕後黑手。」

丹麥首相弗雷澤里克森:

不過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了美國在世界輿論上的絕對統治地位,他可以隨意的指鹿為馬,而其他那些平時喜歡到處「仗義執言」的西方國家現在連屁都不敢放一個。

只是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上文說過俄國到歐洲的天然氣管道有四條主線路,如果美國要削弱歐洲和俄羅斯,為什麼偏偏只選擇北溪線?

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北溪線和其他三條線的一個重大區別:北溪線只連通德俄,不牽扯其他國家。

也就是說這一次美國本來就是衝著德國來的。

那美國為什麼突然要向德國下手呢?

德美恩怨

站在我們的角度看,德國和美國毫無疑問是同一條戰線裡的盟友,不過其實在德國國內,「反美主義」頗有傳統。畢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正是美國人遠渡重洋過來一錘定音,徹底終結了德國佬的歐陸爭霸之旅。於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反美」在德國就成了一個頗有社會基礎的共識。後來德國佬自作孽開啓二戰,然後又被美國錘了一次加深印象。

冷戰時期德國被分裂成東德和西德,身處社會主義陣營的東德自然又成了反美大本營,根本停不下來。

德國這個反美情緒直到冷戰結束後才逐漸消停。他們在九十年代跟著美國一起打了一系列對外戰爭,總算是納了投名狀。不過進入到21世紀後,德國人又開始覺得自己行了,於是便在國際政治上跟美國步調不一致起來。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他們的對俄關係。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後,西方國家齊刷刷的站到了俄羅斯的對立面,德國卻跑去跟俄羅斯修「北溪二號」。面對美國的制裁威脅,默克爾乾脆公開表示「歐洲的能源政策是歐洲自己的事,與美國無關」。

另外德國在對華關係的處理上也頗為「靈活」,在特朗普舉起貿易戰大錘的時候,德國一方面響應,一方面又持續尋找各種機會合作。這種「機靈鬼」的勁頭實在很難讓人把他們和那個古板的德意志形象聯繫起來。

在俄烏戰爭中,德國更是把這種首鼠兩端的作風體現得淋灕盡致。北約各國相約一起給烏克蘭送裝備,結果他送去一堆過期的古董裝備敷衍了事;盟友們集體制裁俄羅斯,他則堅持不懈地偷偷買氣。這要不是毛子作戰太拉胯半天拿不下來,沒准兩國現在已經開始談笑風生了。

從德國的一系列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處理國際關係時並不是很看重西方的「政治正確」,而是會更多地會考慮自身利益,甚至還會在舊秩序發生動搖的時候偷偷兩頭下注。

為啥德國對美國如此「不忠」呢?

  • 首先,作為一個在近代才剛剛崛起的歐洲強國,德國人的心氣還是比較高的。畢竟在一百多年前還在單刷歐洲列強,現在不甘心屈居人下也很正常。
  • 第二個原因跟德國的經濟結構有關,他是一個製造業大國,而且還是一個高端的製造業大國。這意味著他自己不僅什麼都能造,而且還能造出別人造不出的東西,所以他的生活不用看別人的臉色,甚至很多人還得過來求他。

總結下來就是德國既有心氣也有底氣,所以這才統一30多年,就開始覺得美國不配當自己的大哥了。默克爾在任上的種種言論都透露出一個意思:「歐洲,是歐洲人(主要是德法)的歐洲」。

但站在美國的角度看,這就比較惱火了:

  • 你德國一天到晚在歐洲拱火,拉著一幫歐洲兄弟暗搓搓的和我作對,然後還時不時跟我的敵人合作,你這什麼意思啊?想甩開我搞「歐洲內循環」嗎?
  • 還有這個經濟結構也有問題,你製造業發達,對於我來說就是貿易逆差,我們美國人不得不花錢購買「德國製造」,肉疼。

美德這種在經濟上的關係就有點像美國和中國的關係,美國人一邊享用著製造業大國創造的物美價廉的商品,一邊又眼紅發達的製造業為這些國家帶來的GDP和就業崗位。

不過德國的體量畢竟和美國不在一個檔次上,他有機會改變遊戲規則嗎?

理論上還真有,因為西方聯盟的內部本來就存在著一股分裂的力量。而這股力量的源頭,就在於他們現在已經沒有了一個強大的共同敵人,畢竟俄羅斯的實力相比蘇聯差得太遠。

歷史上的沙俄即使在巔峰時期也不過是歐洲豪強之一,遠無法和那個曾與美國二分天下的蘇聯相提並論。當年也正是有這麼一個強勢的蘇聯,西方才被迫結成了一個牢固同盟。如今蘇聯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僅憑一個歐洲級別的俄羅斯,很難再把西方國家牢靠的綁在一起。

這就是德國在理論上的機會:歐洲自己有錢有人有技術,只要沒有強敵的威脅,完全可以自己過。

但實際上有可能嗎?

夢想照進現實?

想在叢林世界改變規則,光靠講道理是沒用的,哪怕你主張再合理,那也得先用拳頭把舊規則打破了再說。

那麼現在德國的拳頭是個什麼水平呢?我就舉個例子吧。

在2017年北約的一場常規的聯合軍演中出現了一個奇葩場面:參演的德軍居然鬧起了罷工,而罷工的理由竟然是軍演佔用了週末但政府卻不給加班費。

德軍現在士兵以合同兵為主,大家按「勞動合同」行事,合同規定每周工作時間不得超過41小時,跟公務員差不多,而且福利水平也很高。為啥會這樣呢?因為沒人願意當兵,德軍只好開出這種豐厚的條件去招攬軍人。

前幾年德軍跟著美軍一起在阿富汗作戰,德國記者就發現駐阿富汗的前線德軍有30%的士兵過度肥胖,並且普遍有酗酒問題。沒錯,德國政府為了拉人去參戰,不得不開出允許前線官兵飲酒的條件,結果根據戰後統計,一個前線的德國士兵每年能喝掉300升啤酒和30瓶紅酒。

更奇葩的是,德軍在戰爭過程中居然還私下賄賂塔利班武裝,希望他們主要去進攻美軍陣地而不是德軍陣地。

美軍對德軍的評價就比較簡明扼要了:還不如不來。

這就是德國的問題:他們雖然有改變規則的心氣和底氣,但卻完全沒有與之匹配的能力。

事實上冷戰結束以來,德軍早早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各種裝備裁撤減少就算了,妥善率和出勤率還非常低,只有不到一半。官兵的戰鬥意志連烏克蘭都不如。

所以擺在美國面前的是這麼一個德國:拆台小能手,有錢有產業,戰五渣。

既然如此,不揍你揍誰?

只是美國人這一炸,就把德國逼上了絕路。

我們經常吐槽德國人這個冬天要砍柴過年,但實際上對德國來說真正的滅頂之災並不是取暖問題,也不是人均多出的那幾百歐電費,而是整個工業體系的搖搖欲墜。

俄烏戰爭以來,天然氣的短缺和價格高企令德國工業苦不堪言,製造業通脹指數PPI一度同比上漲45%,這使得大批企業不得不減產甚至關停。

而這次「北溪工程」被破壞,對於德國工業的打擊可謂是釜底抽薪,抹掉了企業主們最後的念想。

在天然氣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政府肯定要把資源優先用於保障國民的取暖需求,畢竟身為發達國家總不能一到冬天就凍死一大片。而這就意味著大量的工業生產會在這個冬天被放棄。

所以短期看德國人會面臨取暖危機,不過對付這個問題,政府左支右絀一下還能勉強解決;而長期看德國則面臨工業體系坍塌的風險,這個問題無解。

未來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德國產業外流,最大的目的地自然就是美國。

北溪工程被炸後,憤怒的德國人很快做出了回應,他們的聯邦議院在爆炸發生後進行了投票,拒絕了基民盟-基社盟議會黨團提出的要求政府增加對烏克蘭軍事援助的提案。

態度雖然是擺了出來,但意義也不是很大,因為這裡面的道理其實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他們自己的國父俾斯麥講清楚了:

「德意志的未來不在於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在於普魯士的實力。當前的種種重大問題不是靠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夠解決的,要解決它們,只有依靠鐵與血!」

不過美國對盟友的鐵拳也有他的極限,這個極限就在盟友的生死線上。

歐洲人再怎麼認慫,也不可能連命都不要了。最近有消息稱,德國已經找到波蘭悄咪咪的開通了「亞馬爾-歐洲」管道(上文中的「線路2」)。不過無論如何,主動權都已不在德國人自己手上了。

經過這麼一番折騰,一方面德國徹底看清了自己的實力,明白這個小弟還得繼續當下去,另一方面德國人在心理上對美國的忠誠度恐怕會進一步降低。至於未來是臥薪嘗膽,還是得過且過,就看這個民族自己的底蘊了。

「北溪驚雷」也給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帶來了一個深刻的教訓:

能源安全不能兒戲,寧可犧牲一部分效率,也要保證足夠水平的能源獨立性。自己國土下埋著的資源要重點發展,不能為了省錢就把所有雞蛋都放到別人的籃子裡,尤其是在這個世界滑向亂世的時候。

結語:亂世因何而起?

政治軍事問題的根本往往在於經濟,當今世界上的所有大事都有一個共同的背景:全球經濟正處在一個債務出清的週期中。

簡單的說,就是要還債了。長期以來人類的經濟發展模式都是債務驅動型,即借錢發展。這樣的發展模式一方面會帶來很高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就必然會週期性的面臨還債壓力。

這個週期是客觀的,大家都要出清,但具體選擇什麼出清方式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一般來說有三種方式:

  • 真實出清:老老實實停止借新債,同時勒緊褲帶還舊債。
  • 虛擬出清:借未來的錢還眼前的債。看起來是還上了,實際上債務水平更高了。
  • 物理出清:一不做二不休,搶別人的錢來還債。

第一種模式能實際解決問題,但非常痛苦;第二種模式比較舒服,但不解決問題;第三種模式風險較大,但如果成了,一方面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比較舒服。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一種呢?

小孩才做選擇,美國人舒服的都要。作為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同時也是欠債最多的國家,美國人解決債務的方法是「搶借結合,絕不吃苦」。

在叢林世界裡,債主和債務人指不定誰能佔據主動,大家地位的高低說到底是看拳頭的大小。美國是世界上拳頭最大的那一個,所以無論是你欠他的錢還是他欠你的錢,需要小心的都是你。

另外除了美國外,這個世界上還有不少國家的拳頭也不弱,這裡面真正願意老實還債的沒幾個,於是週期一到,自然群魔亂舞。

至於德國,他們現在早已沒有了「鐵與血」,只剩下「脂和肪」。所以他們在亂世中會不會被收割就只能聽天由命。對於他們來說,如果美國能成功收割其他國家,那是好事;因為只要美國被餵飽了,自己就安全了。

但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他的胃口要填的窟窿不是收割幾個普通國家就能解決的,而西方聯盟之外最大的經濟體就是中國。

當你的體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很多問題是躲不開的。應對經濟危機,美國手上有三把鐮刀:

  • 要求中國加大購買美國國債的力度,幫助其借新還舊;
  • 要求中國放水印鈔,刺激出口,為其提供更多的廉價物資;
  • 要求中國不得涉足美國賴以賺錢的「高端行業」,堅持供應「低端產品」;賺到的錢不要投入產業升級,而是拿去借給美國消費。

中國在次貸危機的時候曾經幫過美國一次,但我們提供幫助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他度過危機後能夠改邪歸正,不要再繼續給大家挖坑。結果次貸危機十年後,他帶著一個更大的坑回來了。

這一次中國打算自己老老實實的應對週期,努力降低債務水平,同時避免被美國收割。這個過程既要節衣縮食,又要對抗巨大的外部壓力,非常痛苦。但不可否認這是唯一有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路子。

只不過這對於美國來說就比較麻煩了:

你現在不讓我割,我哪來的錢填窟窿?

所以這幾年我們看到美國一直在對中國進行極限施壓,只不過到目前為止中國還不為所動。但美國人收割的步伐不能停止,既然割不到中國,其他國家又沒什麼肉,那就只能拿盟友祭旗了。

那麼西方同盟裡誰是「又有錢又戰五渣」呢?

正如上文所說,德意志捨我其誰。

叢林世界弱是原罪,如果自己實力不濟,就算是老實當狗也可能會被主人拿去脆皮,更何況德國還不怎麼老實。

說到底,「獨立自主」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能力。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一旦碰到秩序坍塌,自己就是待宰的羔羊。歐洲現在所面臨的能源危機是全方位的,比如說全歐的化肥產量就被削減了有70%之多,來年吃飯都成問題了。

而對於俄羅斯來說,未來管道天然氣生意恐怕就要多往東方發展了。

全球各國在經濟上崩潰,政治上脫鈎,軍事上對抗,這就是亂世的徵兆。無論是毛子的泥潭、還是烏克蘭的慘烈、亦或是德國的委屈和美國的霸氣,都證明瞭國家強大的重要性。

不過雖然我們吃德國的瓜吃得很熱鬧,但也不要忘了,其實中國才是那個一直處在全球「大脫鈎+大對抗」的風口浪尖上的國家,我們面對的壓力要比歐洲大得多。而我們現在之所以還能在這裡淡定的吃瓜,主要還是因為我們有這個:能鎮懾對手的強大軍事力量。■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