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直想控制海上命脈 但印度洋不是印度的

最近幾年,無論是在國內的網絡上,還是在國際範圍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比較都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這個話題也被形象地稱為「龍與象的較量」。當然,目前在經濟上明顯落後的印度,會更熱衷於和中國比較,而中國希望對比的目標則是唯一處在自己身前的國家—美國。


不過,中印雙方的確有許多可供比較的地方:都是文明古國,人口都有十幾億,又都在19世紀被西方入侵過,現在都在復興階段……總之,比較下來無非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印度的前景好,另一種則認為中國的後勁足。印度人認為他們前景好,最大的底氣在於海洋優勢。倒三角形的印度不僅兩面靠洋,而且是印度洋地區唯一的大國。今天,印度洋的地緣地位因石油貿易而不斷攀升,因此任何能控制印度洋的國家都不會被其他大國所輕視。

美國在印度洋的存在

儘管美國希望在所有的海洋中發揮主導作用,並且美國海軍的實力也佔據了絕對優勢,但前面我們也說了,距離與實力投送是呈反比的,美國也並不是在所有海域都佔優。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有沒有可靠的基地。

由於已經與大西洋對岸的歐洲結成了緊密聯盟,美國在大西洋上的控制權處於完全沒有挑戰者的地位。至於太平洋方向,我們在東亞部分也分析過了,即使中國破除了第一島鏈的阻攔,也會發現太平洋上那些可供停留的島嶼已經被美國和其盟友瓜分殆盡了。

位置得天獨厚的美國,甚至通過歪打正着地收購阿拉斯加(1),獲得了分配北冰洋利益的權利。然而,如此完美的「三洋之國」也不是沒有薄弱環節,印度洋就是美國本土勢力所難以直接到達的地方。

英國租借給美國的迪戈加西亞島是美國在印度洋中唯一能穩定擁有的海軍基地。除此之外,在整個印度洋周邊,也就是遠在東南角的澳洲與美國在地緣利益上一致,屬於能夠長期結盟的對象。當然,美國還能夠通過租賃其他印度洋國家的軍事基地來延伸其在印度洋上的影響力。可是,這些軍事基地的存在會隨時遭遇所在國民族主義者的質疑,使得美國無法把寶押在它們身上。

單從位置來看,迪戈加西亞島倒真算得上是印度洋的中心。然而這樣完美的位置也意味着:駐紮於此的美軍將兵力投送到哪個方向都不會太近。正因為看到了這一點,印度才對主導印度洋這件事有想法。

儘管印度洋被貼上了印度的標籤,但以印度為主的南亞次大陸並不是印度洋唯一的地緣力量,非洲、東南亞、澳洲分列它的周邊。不過在其他幾個大洋中,主要的地緣力量都分佈在兩側。而南亞次大陸在印度洋上的位置可謂得天獨厚,倒三角的地形直插印度洋的核心,甚至可以據此將印度洋分為東西兩部分。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從南亞次大陸一直往南,直至南極大陸都屬於印度洋的範圍。但如此寬廣的海域,並非都是利益集中的地區。

若以南緯15度線切割印度洋,在這條分界線的北部是航線最為集中的區域,周邊也是目前最有價值的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伊朗高原、亞丁灣、波斯灣、馬六甲、大巽他群島……這些都是我們經常能夠在國際新聞中看到的事件多發地區,是各大國爭相展示海上實力的地區。

鑒於這個舞台地緣位置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將這部分印度洋稱為「北印度洋」或「印度洋核心地區」。在本書中如無特別說明,在提到印度洋時,主要指的也就是這一地區。

取代馬六甲的安全陸上通道

在當下的國際環境中,巴基斯坦和緬甸對於中國的現實意義逐漸體現了出來。這不僅體現在中國尋找到這兩個支撐點之後,可能在印度洋兩側的波斯灣以及孟加拉灣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中國可以減少對印度洋航線的依賴度。

我們知道,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能源是最為重要的一環。有數據顯示,每天往來於印度洋—馬六甲—南海航線的140多艘船隻中,近60%是中國船隻,且大部分是油輪。距離越長,風險就越大。即使印尼的那幾個海峽能夠作為備選方案,卻增大了航行成本。對於中國來說,最為現實的是找到可行的方案,來降低海運當中的風險。

順着這個思路,一個可供選擇的方案是在中國的西南鄰國尋找一個印度洋上的港口,然後將中國所需進口的資源運至該港,再通過陸地運輸線(鐵路或公路)運抵中國。這類方案在歷史上並非沒有先例可循。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時,曾通過佔據中國東南沿海的主要港口來切斷中國的外援通道,在那時,通過緬甸將國際物資輸入中國就成了唯一的選擇。不同點在於,「二戰」中的印度是援華物資的轉運基地,而現在則是需要考慮的不穩定因素之一。

將物流的安全交由巴基斯坦或緬甸負責,也並非一個完美的方案。一方面,這需要上述兩國在陸地上提供相應的安全保證,另一方面,無法完全避開印度的戰略威脅。不過,這兩條海陸戰略通道最起碼可以降低中國對馬六甲的依賴度。畢竟馬六甲海峽泰國細長,即使是在和平時期,仍然存在着諸多不穩定因素,更何況中國和南海國家還存在着現實的利益之爭,如果不能在南海外尋找一條替代路線,亦無法讓中國的戰略家感到安心。

如果這兩條戰略通道最終能夠通行,那麼可以提供的選擇將會是雙向的,即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都將獲益,並且對於中國西北、西南兩塊缺乏出海口的地區意義尤為重大。另外,巴基斯坦和緬甸也可以從中獲益,這將使得它們和中國的關係更加緊密。並非所有地理接近的國家都一定會有良好的關係,但能夠互惠互利的國家之間,找到共同語言的機會總是要多些。

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沒有一個方案是完美的。對於中國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也就是多管齊下,按照地緣結構開通多條戰略性通道。不過,開通再多的通道,印度洋仍然是一個很難繞過去的區域。儘管將石油運至瓜達爾港,再縱穿整個巴基斯坦運至中國的方案,看似海上風險最小,但要想開通巴基斯坦至中國的陸上交通線,就必須穿越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工程難度可想而知。

依靠現有的工程技術並非無法克服這些困難,問題的關鍵在於巴基斯坦西北部那些山地一直都處在不穩定狀態。不過從巴基斯坦的角度來看,似乎非常有決心客服這些困難、巴基斯坦方面甚至準備開通至伊朗高原的油氣管線,以最大限度地獲取中國龐大的油氣進口量中的份額。如果巴基斯坦能夠協調並保證這條通道的安全,那麼對於中國來說,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這條陸地通道可以使中國通過底下管線直達中東,從而不受海上安全的影響。從商業的角度去核算每一條戰略通道的成本才是務實的,前提是有足夠的安全保證。

中國的印度洋戰略布局

對於處於「新世界島」中心的美國來說,印度是屬於需要拉攏的歐亞大陸邊遠地區。即使印度出於一貫的獨立態度,不願意加入海洋國家聯盟的陣營,美國也需要時刻防範着印度倒向其他的地緣政治區。

美國最希望看到的是其他各大地緣政治區之間產生爭鬥,並以此來分化他們的力量。從這個角度看,對於中國希望讓海軍力量進入印度洋,美國反而有可能樂見其成。當然,這只是各地緣力量在反覆博弈中可能達成的平衡罷了。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通過進入印度洋來保護自己的海洋利益,是一個必須實現的戰略方向。只是要想取得在印度洋上的發言權,僅僅依靠美國的默許以及自身遠洋力量的提升是不現實的。中國仍需要在印度洋周邊,最起碼應該在印度洋北部邊緣找到屬於自己的支撐點。

在這一地區,印度的地緣優勢是非常強大的,但印度並不是印度洋的全部。最起碼在阿拉伯半島上,印度並沒有什麼影響力,那一區域是美國經營的重點。對於中國來說,僅僅依靠緬甸、巴基斯坦、斯里蘭卡三個點,同樣不足以形成覆蓋整個印度洋北部的網絡。要想在印度洋的各個方位都有所支撐,就需要在東南角和西南角各尋找一個可能的合作對象。

從幾何角度看,東南方向的最佳支點是蘇門答臘島。但早在「南洋群島部分」我們就已經分析過,儘管中國和印尼之間有諸多共同話題和利益交換空間,但以印尼在東南亞的體量以及中國與之的地緣依存度來看,要想將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國家發展為中國忠實的盟友是非常困難的。

既然蘇門答臘島乃至整個印尼都很難有機會,那麼我們還是需要將搜索的範圍稍微擴大一點。其實,位於印度尼西亞東部的東帝汶就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正如美國提升與澳洲的合作等級是希望它對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同時起到監控作用一樣,中國如果能夠經營好與東帝汶的政治關係,同樣也可以兼顧這兩個地區。

既然在東南角已經找到一個合適的地點,那麼下—步就需要在西南角再下一番功夫了。從地理位置上講,索馬里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真有辦法對其施加足夠的影響,中國不僅在非洲的東海岸可以輻射影響力,而且在地中海—蘇伊士—亞丁灣—印度洋這一歐亞海上運輸線上,中國也可以獲得發言權。

中國藍海地緣形勢示意圖


美國人並非沒有意識到索馬里的地緣價值,如果不是「黑鷹事件」所造成的影響,美國人可能早就在當地扶植親美的「民主」政府了。但美國最終放棄了這裡,一方面是由於國內民眾的壓力,另一方面是因為其他幾個重要的地緣政治區暫時還沒有能力在亞丁灣一波斯灣挑戰美國的主導地位。因此,中國要想在非洲東海岸找到戰略支撐點,就必須將視線再往下移。應該說,索馬里以南、南緯15度以北的非洲東海岸都可以作為選擇對象。順着這個方向,首先落入中國視線的就是位於索馬里南部的肯尼亞。肯尼亞的位置正好在赤道上,也正處在非洲的腰眼上,其作為中國影響非洲和控制印度洋的支撐點都是非常合適的。

肯尼亞並不是唯一的選項。就傳統友誼來說,肯尼亞南部的坦桑尼亞與中國的關係更為親密,也同樣有機會成為中國在印度洋西海岸的主要支點。在那個出於政治目的而開拓非洲外交空間的年代,中國曾經勒緊褲腰帶,在坦桑尼亞與贊比亞之間修築了一條國際鐵路——坦贊鐵路(1970—1976)。儘管這樣做是為了拓展中國的外交空間,並無實際的地緣政治想法,但在中國着力在印度洋周邊地區開拓市場、獲取資源的今天,這條鐵路卻有着現實意義。要知道,並不是每一個非洲國家都擁有海岸線。如果中國希望與非洲內陸國家加大交流力度、提高貿易量,就勢必需要一個陸海相連的交通線,尤其是運量大、運行穩定的鐵路,將之與某一個相鄰的沿海國家串聯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非洲國家與中國加深在港口方面的合作,並附帶提供一些軍事服務,就不只是對中國有利的事了。憑藉這一陸海相接的樞紐優勢,最終的港口提 供者將成為經濟上的最大受益者。當然,出於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想法,中國在做類似選擇時,並不會也沒必要把籌碼完全押在一家身上。事實上,多管齊下,幫助非洲組建一個能夠連通數個港口的鐵路貨運網,才更符合非洲以及中國的利益。

從資金、技術、效率的角度來說,在眾多關注非洲利益的外部勢力中,中國當下是最有可能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幫助非洲提升自身經濟實力的一個,進而讓自己的地緣影響力有機會延伸到印度洋周邊的每一個板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