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消炎藥、抗菌葯,用錯了麻煩大了!

劉浩然/王先利: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

在生活中,你對以下場景一定不會感到陌生。比如,一有個頭痛腦熱,馬上就會有人在身邊提醒:「吃點抗生素吧!」或者喉嚨痛了,又會有人說:「吃點消炎藥,很快就好了。」


這樣用藥真的可以嗎?抗生素和消炎藥是一回事嗎?他們真的是「居家旅行常備良藥」嗎?現在來為大家科普一下,談談對抗菌藥物最常見的5個錯誤認識。

錯誤一:抗菌藥物、抗生素及消炎藥是一樣的

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將抗菌藥物、抗生素及消炎藥之間的關係搞混,認為抗菌藥物=抗生素=消炎藥,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事實上,抗菌藥物一般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分為兩類,一類是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另一類是合成抗菌葯,是用化學合成方法製成的抗菌藥物,如磺胺類、咪唑類等。也就是說,抗生素只是抗菌藥物中的一類。
而消炎藥是指能夠消除機體炎症反應的藥物,也稱抗炎葯,有激素及非甾體類抗炎葯兩大類。激素類主要有潑尼松、地塞米松等;非甾體類抗炎葯主要有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等。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識別抗菌藥物:(1)處方醫生告知;(2)查閱說明書,當看到治療感染或治療某某菌引起的疾病時可判斷為抗菌藥物;(3)牢記常用的抗菌藥物,如青霉素、阿莫西林、紅霉素、頭孢菌素類、左氧氟沙星、慶大黴素等。

錯誤二:發熱就要使用抗菌藥物

細菌確實會引起發熱,但是引起發熱的病原體還有病毒等。若是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藥物是無效的,例如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發熱(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
那麼,我們什麼情況下需要使用抗菌藥物呢?
抗菌藥物的使用分為治療性使用和預防性使用。其中治療性使用抗菌藥物的基本原則有:

  1. 診斷為細菌性感染的疾病可以使用抗菌藥物;
  2. 已查明感染病原的疾病可以使用抗菌藥物,感染病原包括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真菌;
  3. 抗菌藥物的選擇按照藥物的抗菌作用及藥物在體內的分佈及代謝特點進行;
  4. 抗菌治療方案是根據患者病情、病原菌種類及抗菌藥物特點制定的。

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又分為非手術患者抗菌藥物的預防性應用和圍術期患者抗菌藥物的預防性應用。
無論是抗菌藥物的預防性應用還是治療性應用均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畢竟抗菌藥物的選擇及用藥方案的制定專業性很強,如果擅自用藥不僅葯不對症,而且會導致抗菌藥物的濫用,引起細菌耐葯率的上升。

錯誤三:細菌性感染的患者為早日痊癒可以吊點滴,用貴一點的葯也沒關係

抗菌藥物種類繁多,劑型也多種多樣,為了防止濫用抗菌藥物而導致「超級細菌」的產生,以至於最後無葯可用。
臨床一般會按照能口服給葯就絕不肌注或靜脈給葯的原則選擇劑型及給葯途徑。
在抗菌藥物的種類上按照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結果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只要針對性高,就能達到有效的治療作用。

錯誤四:為了不生病預防性使用各種抗菌藥物

臨床已經證實,企圖長期預防或防止各種細菌入侵的措施往往是無效的。同時,長期使用抗菌葯會使耐葯細菌等病原微生物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甚至產生“超級細菌”,我們將無葯可用。

錯誤五:隨意停葯,或癥狀已消失還在長期繼續用藥

隨意停葯會導致耐葯菌捲土重來,誘發更嚴重的感染。
而癥狀若已消失還長期繼續用藥,一方面可能會有不良反應的發生,另一方面也會誘導耐藥性細菌的產生。所以抗菌藥物使用的療程還是得遵醫囑。
最後,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我們應當做到這些——
遵醫囑:聽醫生的話,即使病情好轉,也請按照完整的處方服藥。
愛衛生:經常洗手,保持衛生,避免感染細菌。
多運動:多運動,強身健體,增強抵抗力。■
來源:澎湃新聞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