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為什麼特朗普會淺嘗輒止?

雲石

中美貿易戰休兵的事已經過了好幾天了。這場鬧得滿城風雨,震動全球的「大事件」,卻以如此戲劇化的方式草草收兵,這在讓人感到慶幸的同時,又不由得感到幾分意外。為什麼特朗普在會如此輕易的將中國「放過」?


有些看法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確實做出了讓步,讓特朗普得到了好處。這個觀點當然沒錯。但問題是,中國會做出讓步,是在貿易戰啟動之前就已經可以預見的——畢竟中國從一開始,應戰策略就是以打促和,在揚言堅決還擊的同時,也一直表達出不希望貿易戰變為現實的意願,並對談判非常積極。

中國的這種態度,其實意思就很明顯了:它一開始就願意做出一定讓步——如果完全不打算讓步,那直接煽動國家民族主義情緒,然後準備硬抗就是了,犯不着一邊喊打喊殺,一邊又積極尋求媾和。

只不過,中國對讓步的界定也很一直明確——即這種讓步必須是有限度的,必須是在不傷及自身根本的前提下。而這一點再說直白些,就是這一次中國所願意做出的讓步,依然跟過去幾十年裡每隔幾年就要做出的那些妥協一樣,最多只能對自己造成量級的損失,絕不能構成質級的傷害。

如果特朗普願意接受中國的這種底線,那這場貿易戰壓根就不會開鑼——在雙方開打前,中美就能把這事兒敲定,然後讓這件事波瀾不驚的過去——畢竟3月份時中國副總理親赴美國,自然不可能是雙手空空,帶的肯定就是這些東西。

可當時特朗普對中國副總理避而不見,悍然啟動貿易戰——這證明他肯定想要的更多。

但從收兵的條件來看,特朗普固然是成功割到了中國的肉,但這些來自中國的肉,並不比開戰前中國就已經願意付出的那些多多少,更沒有傷及中國的根本——休兵消息傳出後,中國官媒立即高調發聲,積極評價;而美國主流輿論卻反而顯得有些失落。這種看上去頗為奇妙的反差,證明雖然在客觀現實中,美國確實從中國手裡撈到了一票;但就主觀期待值而言,這次的結果反而是更偏向中國一方的預期值(否則中國官媒肯定是低調淡化處理,絕不會大張旗鼓的宣傳);至於美國方面,反倒顯得有些未達到目標的失落。

明明已經成功從中國身上割到了肉,為什麼美國主流輿論反而沒那麼興奮?說穿了也很簡單——無非是嫌割的遠遠不夠。

雖然美強中弱的現實格局,決定了美國現階段能夠力壓中國,甚至逼其退讓;但中國畢竟是有資格與美國分庭抗禮的世界級地緣大國,且其增長潛力又在美國之上。這種情況下,縱然美國能通過現階段的硬實力,從中國手中搶到一些好處,但如果這種搶奪不足以讓中國傷筋動骨,那其結果無非就是中國又一次成功的「以空間換時間」——而以中國的發展潛力,這種戰略時間的獲得,反而會讓其在未來變得更加強大,對美國構成的威脅更大。

綜上所述,美國主流輿論對特朗普的期待,不僅僅是從中國撈取一點好處那麼簡單,他們更希望的是,能通過這次貿易戰,打掉中國的發展潛力,降低中國在未來對美國構成重大威脅的可能。而特朗普的淺嘗輒止,雖讓美國在當下得到了一些好處,但從長遠看,卻又一次喪失了遏制中國的寶貴機會——鑒於中國的現有體量和發展勢頭,未來再有這種機會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低了。這種情況下,作為獲勝一方的美國的主流輿論,如此落寞也就不難理解了。

那麼,特朗普明知如此,為什麼不對中國下死手呢?答案很簡單——非不欲而,實不能而。

雖然特朗普自上台以來一向以強悍形象示人,對中國也是屢次打破常規,狠招頻出,鬧的中美關係這兩年也是一波三折。但這並不代表着特朗普就必欲置中國於之死地而後快了。

對特朗普來說,按照自己的理念,重振美國經濟才是第一位的,至於其他的種種——包括遏制中國,都必須排在重振美國經濟之後。當然,如果能在重振美國經濟的同時,順手把中國也遏制了,那當然那是兩全其美,最好不過。但如果二者不可兼得,甚至發生衝突時,那當然是重振美國經濟優先。

這就是特朗普遭遇中國時所不得不面對的一種困境——中國願意割肉的讓步,意味着特朗普可以從中國拿到一定的資源來反哺美國;但當特朗普想得到更多,觸及中國根本之時,那中國不僅連本願出讓的肉都不再給,反倒要亮出肌肉,跟美國玩命——這意味着美國不僅不能得到好處,反而會損失更多。這對將重振美國經濟擺在頭一位的特朗普來說,無疑構成了巨大的掣肘。

而且,中國一貫的韜光養晦,以及這次博弈中胡蘿蔔加大棒一起使的手法,也對特朗普發動對華戰爭構成了很大的政治阻礙。

中國畢竟跟當年的蘇聯不同,甚至跟現在的俄羅斯都不一樣。長期以來,中國國家崛起和影響力提升的表現主要集中在經濟層面,軍事上竭力避免美國正面對抗,政治上面對美國也一直小心翼翼,盡量減少與其的衝突,甚至面對美國壓力時也不乏屈從之舉——總而言之,不到萬不得已,中國絕不去觸美國的霉頭!

中國在處理中美關係時的自我弱勢地位認定,以及居弱而不爭強的處世原則,雖然不大可能瞞得過美國精英階級,但對普通美國民眾來說,還是造成了很強的影響的——從壞處說,這種做法,鞏固甚至強化了普通美國人對中國的心理歧視;但從好處說,這種普遍存在的瞧不起看不上,也大大降低了普通美國人對中國的敵意。對缺乏全球化視野的大多數普通美國人來說,相對於張牙舞爪,動不動就秀肌肉的俄羅斯,裝慫慣了的中國雖然真實國力更強,但在心理上對他們構成的威脅和造成的衝擊,反而要輕得多。

這是普通民眾方面的。至於美國的精英階級,他們當然不可能像普通美國人那樣輕視中國,也深知中國崛起對美國造成的衝擊。只不過,中美緊密的經貿關係,在某種程度上使得美國的全球化資本與中國形成了利益捆綁,利字當頭,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們反華的熱情。

民眾的輕視和全球化資本的利益捆綁,這對美國反華共識的形成還是構成了很大的阻礙。在美國,一說對付俄羅斯,很容易就形成朝野共識——本來一心與俄羅斯媾和的特朗普,現在都被裹挾着不得不跟俄羅斯吹鼻子瞪眼。而一說對付中國,卻總是只有一幫鷹派叫喚,其他民眾和精英的動力總不是太足。

本來,這一次,反華共識好不容易勉強形成,特朗普也藉此發動史上最大規模對華貿易戰。但當中國使出邊裝孫子邊秀肌肉的做法,這種共識又出現了鬆動——如果中國僅僅是亮出大棒,一點讓步都沒有,那特朗普沒準還可以藉著中國的死硬態度,煽動國家民族主義情緒,再利用這股精神力量多拼一陣。

但中國一直表態願意割肉,只是不接受被割得太狠,否則玉石俱焚。這種要求看上去確實並不過分,再加上中國現在實力已經足夠強大,真把中國逼到牆角,拼個兩敗俱傷,那就算最後美國能贏,自己也必然損傷慘重。這種情況下,本就是艱難形成,缺乏足夠根基的反華共識,自然就免不了出現鬆動。

這就麻煩了。貿易戰肯定要流血,如果美國朝野決心堅定,大家能夠在相當程度上,忍受對華開戰引發的連鎖反應和損失——有了這種決心,這貿易戰就能夠打的更久,打的更狠。

但如果美國人缺乏足夠的思想共識做基礎,缺乏對華同仇敵愾的信念,那也就意味着,他們並沒有做好為貿易戰流血的準備,並不願為此承受太多損失。這時候如果還強行開打,那隨着失血的出現和擴大,朝野輿情會迅速反轉——最後主導這一切的特朗普,就反倒裡外不是人了。

上述是從美國內部說的。而從國際方面,美國的全球收割計劃,也決定了對華貿易戰要趕緊收場。

美國這一輪貿易攻勢說白了就是堤內損失堤外補,憑着自家強力,出去收割資源。而在外部各國中,中國無疑是最大的收割對象,所以美國也把首要目標對準了中國。

但問題是,中國固然最肥,但同時也最難搞。如果中國不從,美國跟它硬拼,那不僅收割不到肥肉,反而自家還要掉膘。這種情況下,美國要完成收割外部資源的戰略目標,就只有加強對其他國家的收割。

但問題是,美國在全球範圍的優勢是相對的,它僅僅只是實力強國這世界上任何一個其他國家而已,並不具備以一己之力同時與全球各國對抗的能力。一旦它跟中國這個除自己之外,最強的大佬耗上,這時候再想去收拾其他國家,就心有餘而力不足。

甚至,如果美國還要堅持霸王硬上弓,不排除大家抱團合縱——本來,中歐日這些大型經濟體,在貿易方面的矛盾一直也挺大的,它們幾個要想攪合到一起也不容易。但如果大家被美國這個霸主給逼急了,那也只能捐棄前嫌抱到一起,跟美國硬抗了。

這就讓美國很尷尬了。中國最肥,卻最不好咬。其他國家本來是相對好咬,但前提條件是自己不能被中國絆住。如果逼的狠了,沒準還會整出個六國合縱抗秦。這種情況下,還不如對中國見好就收,先把肉吃到碗里,然後再騰出手來,去從歐日乃至印韓台它們那裡各個擊破。

綜上所述,特朗普在對華貿易戰方面,依然保持了商人的精明。在開戰之前,雖然中國已經求和,但為試探更多的可能,他依然悍然掀起貿易戰。但當中國拿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態勢後,它大致已經摸到了中國的底線,再加上中國通過願意割肉的暗示和積極謀求談判的態度,導致國內反華共識逐漸瓦解,這時候特朗普也就順坡下驢,見好就收——雖然如此興師動眾的貿易戰,就這麼草草收尾,於政治而言實在有些兒戲,但從實利方面,特朗普卻是用最小的付出,獲得了最大的回報——美國幾乎沒有真付出什麼,就讓中國答應了更多的割肉。這種結果對特朗普和美國而言,雖然難言完美(懾於中國玉石俱焚的決心,而無法實現讓其傷筋動骨的目標),但卻也是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爭取到了相對最大的實惠。

中國的事兒差不多告一段落。接下來,就看特朗普對日本歐洲怎麼出招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