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壟斷:中國或讓世界再無智能手機可用?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美國《紐約時報》(NY Times)寫到,中國對美國制裁的回應對全世界來說可能都相當痛苦。中國可能對包括設備、飛機等在內的產自美國的高科技產品徵收進口稅。


另外還存在一個可能相當敏感的措施,而且不僅是對美國經濟來說相當敏感,對全球電子工業來說也相當敏感。

稀土金屬是17種化學元素的統稱。離開稀土金屬,就無法生產智能手機、主板和其它高科技電子產品的屏幕。稀土金屬合金可用於製造電視輕框或戰鬥機機身,因為哪怕合金中包含有極小量的稀土金屬,也有助於大幅降低金屬結構的重量。稀土金屬還可用於生產從激光到打火機到節能燈等現代世界的幾乎所有商品。離開這些商品,難以想象現代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

從名稱本身就可以得出結論,地球上的稀土金屬極少,但稀土金屬礦主要位於中國。2017年,中國開採了10.5萬噸稀土金屬礦。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世界第二大稀土金屬供應國澳大利亞開採了近2萬噸。第三大稀土金屬供應國俄羅斯的產量則極少,僅為區區3000噸。

日本每年消耗2萬多噸稀土金屬,大約相當於美國每年的稀土金屬消耗量。歐盟需要消耗7000多噸。按照分析師們的預測,未來對稀土金屬的需求將持續上升,因為將有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品問世,但高科技產品的製造過程必須使用稀土金屬原料。雖然日本今年宣布,在太平洋海底找到了極大的稀土金屬礦藏,但目前還沒有開始開採。全世界仍像過去一樣依賴中國供應這種珍貴的原料。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鳳英告訴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中國暫時出於生態安全考量而限制開採稀土金屬,並不把這種槓桿用來向世界其他國家施壓。

她說:「中國政府基於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考量,早就對稀土的開發和出口實施了有序管理措施,因為稀土的過度開發首先是一個環境污染問題,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不僅僅是個出口問題。2012年,美歐日就曾有意忽視稀土私采亂挖已對中國環境構成嚴重破壞的事實,聯名向WTO起訴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當時就已經有一場博弈。儘管後來WTO裁定中國敗訴,但是WTO並沒有否定中國為保護環境需要採取的必要措施。」

順便提一下,美國把稀土金屬列入到需要加徵25%關稅的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名錄中。的確,稀土金屬主要是以成品成分而非原料的形式進入美國的。但大多專家們一致認為,對稀土金屬加征關稅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最終美國普通消費者將感覺到大量商品價格上漲。對生產全世界80%稀土金屬原料的中國來說,加征25%的關稅並不極高。要知道,中國也是稀土金屬的主要消費國,因為需要在生產過程中利用稀土金屬的主要產品正是在中國生產的。

從另一方面來說,世界高科技巨頭驚恐地思考,如果中國忽然決定收緊稀土金屬的出口配額,那麼已經建立的用於生產智能手機的稀土金屬供應鏈未來該怎麼辦。這種結局不能排除。中國從某一時刻起可能無法以相應的方式回應美國的關稅,因為中國向美國出口價值達5060億美元的商品,卻只向美國採購1300億美元的商品。所以可能啟動非數量性的回應措施,而是質量性的回應措施。而且,中國已經威脅過要採取這些措施。

北京有難為華盛頓的重型「武器」,具體說來,這種武器是稀土。此前在地緣衝突時,這種武器已經得到過有效利用。中國在稀土開採和提純方面的佔有量高達97%。很自然,北京在稀土市場上擁有壟斷性地位。在已探明的9900萬噸儲量中,中國佔36%。輕稀土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而重稀土主要分佈在中國南部地區。2006年年末,北京已經提高了稀土出口關稅。然後又對開採程序進行了規範,對出口進行了限制。

推出限制措施的原因是資源枯竭和國內市場需求急劇增長。確實,2004年的時候,中國用量不到全球用量的1/3。但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中期,用量幾乎佔了一半。問題在於,中國不僅從儲量和開採上超過競爭對手,而且在學術研究方面也是如此。比如專家們認為,全世界研究稀土用途的專家大約有數百人。但他們主要集中在中國。

用稀土作為工具來制衡那些讓中國不滿的國家已有過先例。第一個遭此「磨難」的是稀土使用大戶 — 日本。2010年中日東海島嶼發生領土爭議後,北京停止向東京供貨。然後,又對出口美國和歐盟進行了限制。其結果是,很多西方國家公司不得不將生產遷往中國。這是中方的主要訴求之一。■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