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堂少了一個于敏 聯合國席位卻多了一個中國!

縱橫十

1945年,美國向日本扔下了兩枚原子彈,瞬間造成了數十萬人傷亡,你能想象得到威力比它們大幾百倍的核武扔在中國人頭上的場景嗎?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這並非危言聳聽,我們此前數次經歷過這樣的危險。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打得美軍節節敗退,不論是美國總統杜魯門還是聯軍指揮官麥克阿瑟,都曾不止一次的思考過對中國實施核武打擊。

這並非一句空話,當時的核武已經運到了朝鮮半島。

應該說,我們是幸運的,因為中國當時與蘇聯交好,美國忌憚對社會主義陣營實施核武攻擊會讓蘇聯對美國進行核反擊,最後作罷。

再後來,當我們自己研製核武器的時候,美國和蘇聯都不允許,它們曾叫囂要對中國實施「絕育手術」和「外科手術式打擊」,美國真的將載着核武的軍艦開到了中國近海。

一次次經風歷險,又一次次化險為夷,但這樣的幸運我們還能有幾次?

最保險的方式只有一條,那就是中國人得有自己的原子彈、氫彈,讓別人不敢對我們用強。

于敏,曾醉心於自己鍾愛的原子核理論研究,並一次次取得了不凡成績,如果他在自己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那將是一條名利雙收的寬廣道路。

然而,一次談話改變了他一生的軌跡。

1961年1月的一天,錢三強找到于敏,希望他轉行進行氫彈的理論研究。

于敏的愛好是原子核的理論研究,他的興趣點並不在氫彈核武器,而且研製氫彈還意味着自己將放棄一條光明的學術道路,放棄自己的名利,從此隱姓埋名、默默奉獻。

但是于敏為了國家利益,放棄了自己最鍾愛的事業,從此隱姓埋名長達28年之久。

進行氫彈研製時,一開始進行得非常困難。

比如,國外對氫彈這樣的絕密技術進行嚴格封鎖,中國從報紙、報道中完全找不到一丁點關於氫彈原理的東西。

于敏帶着研究團隊從零開始,硬是用30多個月將氫彈原理摸索成功。

還比如,由於國外封鎖,我們得不到先進計算機。在研製過程,面對尖端技術需要的天量計算,他們能用的最先進工具,就是位於上海的也是全國唯一的一台計算機J501,每秒運算量差不多一萬次。

這是什麼概念呢?你手上的一部手機,每秒運算速度隨便都有幾十億次。

並且,縱然是這麼落後的工具,J501運行時,他們只有5%的使用時間。

但就是在那樣艱苦的歲月里,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在羅布泊沙漠深處爆炸巨響,震驚世界。

當時預計當量只有百萬噸左右,實際達到了330萬噸。

從此,結束了外國人對中國的核訛詐,再也不必擔心會有人敢將核武器扔到中國人頭上。

此後,于敏與許許多多的中國核技術專家致力於將中國核武器小型化,還與鄧稼先一起上書國家,外國為了限制核武技術的發展,一定會進行全世界禁核試運動,我們一定要搶在這個時間之前,大力發展我們的核技術,否則中國的核技術就會被凍結在那個時代。

後來,果如他們所料,1996年,全世界簽訂了禁止核試驗條約,于敏與鄧稼先的超前眼光為中國的核武發展贏得了寶貴的十多年時間,也正是這十多年裡,中國氫彈技術進一步發展,並搞出了更先進的中子彈。

據說印度,至今還沒有氫彈,原子彈也只是馬馬乎過關,就因為現在不能進行核試驗。

當你國貧民弱,壞人就會特別多,中國一路走到現在,真的要感謝那許許多多的老一輩們。

我們在和平時代尚且一路充滿着荊棘、冷眼與嘲笑,他們那個年代面臨的是炮火與死亡,但就是這樣的艱苦歲月,他們硬是走出了一條中國道路。

20年前,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勛被授獎,如今,伴隨着于敏的離開,只剩下孫家棟、周光召兩位老人,留下的還有他們身後那個風雲激蕩、波瀾壯闊的時代。

在一次央視對於敏的採訪裡,記者問于敏有什麼遺憾,他說唯一的遺憾就是對家人的虧欠。

他會時不時的拿着已故愛人的照片看很久,那神情悲傷而又無奈;在愛人祭日時,會一個人在墓前呆很久,喃喃自語;過年時,會給愛人擺上一副碗筷……

不知於老是否知道,正是他與家人昔日的分離,才換來了如今中國的萬家團圓,正是他與他那一輩人(如錢學森、鄧稼先等)的艱苦努力,才為中國贏得了一片安寧。

于敏一生最敬諸葛亮的氣節,在那次採訪結束時,他深情的說出了諸葛亮的那句話,「臣,鞠躬儘力,死而後矣,死而後矣」。

「死而後矣」,他動情的連續說了兩次,如今於老離開了,他真的做到了。

放棄自己最鍾愛的領域,專註於興趣並不在此的氫彈核武事業,一干就是一生。也許諾貝爾的獎堂里少了一位獲獎者于敏,但聯合國的席位中卻多了一個中國,中國也多了一片寧靜的天空、陸地還有海洋。

致敬于敏,以及他那個時代的老一輩科學家們。■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