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兵臨城下,德黑蘭四面楚歌——伊朗政權還有得救嗎?

雲石

5月4日開始,美國徹底取消了伊朗石油出口的豁免權,所有國家均不可再從伊朗進口一滴石油。特朗普試圖通過這種方法,來剝奪伊朗政權的主要收入來源。

美國這種長臂管轄,當然是赤裸裸的霸權行徑,不僅伊朗堅決抵制,中歐等相關利益方也是義憤填膺。但奈何美帝強權在手,大伙兒罵歸罵,真事到臨頭,也無可奈何,不敢輕易去觸美國的霉頭。

只是,其他國家可以躲,伊朗卻不行。作為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國,石油收入是支撐伊朗國家和政權的主要收入來源。沒了這筆收入,伊朗政權維持統治的能力勢必大為削弱。

而這也正是美國所希望的。通過這種極限經濟制裁,迫使伊朗內部生亂,民眾因為無法忍受窘迫生活而走上街頭,最終達到推翻伊朗現政權的目的。

那麼,面對這種困境,伊朗該怎麼辦?

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這個看上去是個不錯的反制方法——霍爾木茲海峽是波斯灣通向印度洋的必經之路,而伊朗正好扼守霍爾木茲海峽咽喉。真把這裡封鎖,中東一大半的石油出口都將被阻斷——這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都承受不起的。有這張王牌,似乎足以逼美國妥協。

但是,這樣真的可以嗎?理論上確實可以,但現實中,伊朗做不到。

說白了,封鎖也是要講實力的,雖然地理上,伊朗確實扼住了要津;但在封鎖所必須的軍事實力方面,伊朗的那點武力,在美國的中東航母編隊面前年渣都不算。如果伊朗真的敢用武力封鎖,美國在中東的駐軍肯定會傾巢而出,將伊朗那些早已落後了不知多少代的武器裝備,以及士兵,一股腦的錘成齏粉——雖然美國未見得想憑武力攻佔伊朗(畢竟已經吃了阿富汗、伊拉克兩場戰爭的大虧,不到萬不得已,美國是不想再陷進又一個伊斯蘭泥潭了),但通過一場外科手術式的打擊,剷除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武裝,這個美國還能做到的——甚至技術上輕而易舉。

實力不濟,這是伊朗無可奈何的硬傷。沒有足夠的實力。即便佔盡地利,伊朗也不敢擅用這件大殺器。

既然硬的不行,那就只有軟的了。而所謂的軟的,無非也就是四個字——拖以待變。

說到拖,伊朗還是有本錢的。畢竟自2015年《伊核協議》達成,過去這近四年時間裡,伊朗瘋狂往外銷售石油;尤其是過去這半年,各國為了預防伊朗石油斷供,也是瘋狂從伊朗進口。這個過程中,伊朗還是積攢了不少的外匯儲備和資源。這筆收入雖然花銷出去不少,但也有相當部分被存了下來,足以支撐一段時間。

其次,伊朗面臨制裁也不是頭一回了。自打1980年伊朗德黑蘭人質事件爆發,到2015年《伊核協議》達成,這三十多年時間裡,伊朗一直在被美國制裁,這個過程中還跟伊拉克打了八年的兩伊戰爭。過去這麼艱難的處境,伊朗都能挺了過來,這至少可以證明,伊朗政權和它的這個政教合一體制,還是有很強的抗壓能力的。

具體來說,雖然西方輿論一直喜歡爆炒伊朗青年對政府和體制的反抗,以此作為伊朗政權不得民心甚至搖搖欲墜的證據;但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反抗者,主要只是受西方影響相對較深,且荷爾蒙旺盛的大城市青年和學生;在廣大基層,伊朗的宗教影響力,還是強過西方外來文化影響的——而相對於前者,後者才是真正的大多數。

正是憑着什葉派宗教力量對基層的控制,伊朗才能夠在過去三十多年裡,抵抗住來自美國的物質和意識形態雙重壓力——而這種控制力,並沒有因為《伊核協議》後的美伊和解而鬆動太多。此外,伊朗政權對軍隊也一直強力保障,資源優先供應——這一點也並沒有因為《伊核協議》而大幅改變。

既然意識形態基礎和軍隊特權都沒有嚴重消退,那麼,伊朗短期內,就不大可能會被制裁拖垮。

當然,儲備再多,抗壓能力再強,如果只能一味被動防守,那早晚也逃不過山窮水盡,眾叛親離的結局。所以,對伊朗來說,拖只是技術性手段,是不得已的做法;真正要轉危為安,最主要的,還是要謀求「變局」。

什麼樣的變局,是伊朗所期待,或者說是能被其利用的?主要是被動、主動兩方面。

被動方面,是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的這種長臂管轄,可以說是侵犯了除其本國之外,幾乎全球所有主要勢力的利益。中、歐、日、印、韓,這些工業化國家基本上都會因此受此影響。尤其是中歐,這二者本身實力強勁,在伊朗的利益也十分之深,所以受美國此舉的影響也相對最大,憤怒和反對的慾望以及能力也都相對較強。

最關鍵的是,美國的這種侵犯,並沒有絕對的優勢為支撐。國際政治本質是基於實力對比而形成的平衡。在伊朗問題方面,這麼多年博弈下來,大家早就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默契——既美國非要制裁,大家也攔不住,但必須開個口子,給予中歐等一定程度的豁免。這個豁免,並不是美國願意心慈手軟,而是基於美國與相關利益方的實力對比,得出的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綜合係數。

但現在,這個系數被特朗普強勢打破。但打破的同時,美國在相關領域的實力,相對於之前並沒有增加——換句話說,這種破而後立的新規矩,並不是基於美國與其他相關利益方的實力優勢對比,而是對其優勢力的過度伸長和使用——換句話說,美國過界了。

這就是中歐,尤其是歐洲十分憤怒的原因。本來以你美國的力量,只能逼大家退50步,但你現在偏要大家往後退100步——不然就攤牌。這種做法,不是在搞政治,倒像是在耍流氓!

只不過,美國畢竟是美國。就算它耍流氓,搞力量透支,大家一時間也沒辦法——畢竟美國的優勢還在,中歐雖然不忿,但也犯不着為一件對自己直接傷害並不大的事而跟美國全面鬧翻。

只不過,中歐雖然退讓,但憤怒和拒絕的慾望並不會消除——畢竟這種退讓是不合理的,或者說是超額、過分的。所以但凡有機會,他們都會想方設法的把局面扳回來。

近兩日歐洲的激烈反應,就證明了這一點——這是過去美國對伊制裁時沒有遇到過的。雖然歐洲的這種反應,迄今為止依然有點雷聲大雨點小,但實際上,已經在一定層面,反映出其之怒氣,已經大幅逼近臨界點。

而把視野拓寬到全局,在中美、美歐博弈的宏觀框架下,美國的力量透支,同樣也會有一個整體限度。美國是可以憑自己的優勢來適當透支,但如果透支太多,超過了那個綜合係數的臨界點,那中歐走投無路,也只能選擇不同程度的魚死網破。

而現在,特朗普在全球做的,就是戰略投資。他利用美國的相對優勢和多年積威,在多個領域,去強行爭取一些超出其力量邊界之外的額外利益——伊朗的石油零出口只是其中之一。

這種極限施壓,是一種危險的遊戲。他有可能成功——通過惡性透支,奪取力量邊界之外的額外收益,再將這些額外利益反哺自身,讓實力得到增強,進而在這種增強后的實力基礎上,構建起新平衡。

但失敗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既其他國家底線被突破,寧願魚死網破,兩敗俱傷。

如果是前一種,那倒也罷了,如果是后一種,魚死網破的結果,其實美國同樣是不願意見到的。真到那個地步,他就有可能做出一定的讓步,免得讓這根繃緊的弦正的斷了——而伊朗作為美國力量透支的各項領域之一,就有可能被美國拿出來,作為妥協的一個籌碼;這樣一來,伊朗就可以利用大國之間的這種博弈,漁翁得利,為自己解套。

當然,這只是拖以待變的選項之一而已。而且這種套路太過被動,伊朗幾乎沒有任何主動性,只能坐觀局勢演變——這等於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給了不可捉摸的天意。所以,等待國際形勢變化,固然是可行方式之一,但絕對不是伊朗的首選——或者說不能作為他們的最大指望。

對伊朗來說,最好的辦法,還是將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掌握的方法,就是重新擁核。

重新擁核的代價是十分大的。這不僅僅是有可能招致美國以色列的直接打擊,更重要的是,這意味着《伊核協議》的存在基礎將被徹底粉碎。換句話說,一旦邁出這一步,兩年後即便是特朗普下台,民主黨重新得勢,美伊想重新媾和,也都難了!

這樣一來,伊朗就必須好好權衡了。美以直接打擊或許還能承受——雖然這種做法會阻滯擁核進度,但也會撩起伊朗的宗教以及國家民族主義情緒,有利於鞏固伊朗政權執政基礎。但《伊核協議》,雖然伊朗已宣布中止履行部分條款,但實際上不到萬不得已,它其實是不想走上這條不歸路。

從現在形勢看,伊朗最有可能的應對辦法,一方面是借退出《伊核協議》,直接給美國施壓的同時,迫使歐洲加緊斡旋。而如果此招不能奏效,最重要的指標,或許就是一方面做好部分準備,另一方面觀測2020美國大選走勢。如果民主黨有得勝之望,伊朗可能會予以克制,靜待美國變天;如果特朗普一路長虹,在兩年之後還要再幹上四年,那伊朗這幾年積攢的那點子家底,恐怕撐不了這麼久。真到那個地步,除非國際形勢出現好轉,特朗普力量透支已經玩到極限,必須回縮,否則伊朗可能就真的別無選擇,只能橫下心來,一條路走到黑了。

當然,這是從長遠博弈角度說的。現在的局勢,還有一個更現實的問題:美國會不會直接攻打伊朗?畢竟伊朗不大可能答應美國的條件(那等於是投降),但如果伊朗重啟擁核,美國如果不想未來面臨核威脅,那就只能對伊朗先下手為強。

而就當下局勢,美國現在已經厲兵秣馬,殺向波斯灣;以色列也是箭在弦上。從這個架勢,美國真的會跟伊朗動武?

且不說類似與伊拉克、阿富汗戰爭之類的大規模國戰不大可能發生,即便是規模較小的外科手術式打擊——除非伊朗真的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否則美國也大概率不會先出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