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正式開打至今有一年多了。這場貿易戰其實是從美國對中國以外的國家加徵鋼鋁關稅開始的,但是給了寬限期,然後才跟中國開打貿易戰。其實重點還是中國,只是中國體量大了,需要算計的更多一些。
表面看,貿易戰打的是貿易,其實美國不在意貿易逆差,美國在意的是中國迅速趕上來的科技水平。中國給美國提供便宜的商品,拿賺到的錢去買美國國債,這對美國來說其實是很愜意的,但是一旦中國科技水平趕上來,圖景就變化了。
很明顯,一旦中國拿下較大比例的科技產品,不再依賴美國的高科技產品來發展,美國的「撒手鐧」和「搖錢樹」就沒了,可以說是國本動搖,美國將不可能再遏制中國的發展。這就能理解班農為什麼說:「封殺華為比達成貿易協議重要十倍」。
美國的貿易戰策略現在也看得很清楚。打個比方,你把凍硬的一塊肉切成幾塊,然後開始切片。你會發現,切分大塊肉很費勁,而切片很省力,畢竟2mm厚的肉片對菜刀的抵抗力很弱。
美國先用數百億乃至數千億商品加徵關稅壓迫中國,然後集中力量打擊中國科技企業的「出頭鳥」(切片),在中興身上驗證了有效性,準備推而廣之。投降派嚇壞了,就說趕快投降吧,現在投降姿勢還算好看,以後你跪着求降可能都不行了,但是這只是因為他們膝蓋太軟了。
能投降嗎?其實美國人已經告訴我們沒有用。上次切掉中興,這次目標是華為;如果成功,下次將是海康威視,大疆,中國商飛,一個個的切掉這些中國製造2025的領頭企業,就是美國的策略。
所以美國人策略看起來是可行的,但是策略對頭沒用,必須戰略對頭。要說起來,倒是奧巴馬戰略更正確,如果搞成TPP,倒是對中國威脅更大。只是光有一個正確的戰略還不夠,還要有足夠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來實施。而美國要對TPP參加國開放市場,已經沒有財力;而且培養替代國需要時間,美國也已經沒有了時間。
而中國正開展的一帶一路戰略,正是一種突圍。簡單點說,就是美國的遏制和中國的突圍爭奪時間,而美國在財力上和時間上都沒有優勢,正因為如此,特朗普只能「退群」,選用更粗暴的辦法遏制中國。
美國在中興事件上得手之後,本希望照貓畫虎,用更大的力度在華為身上再實施一把,不過美國沒想到中興和華為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美國一再提高價碼並開始制裁華為公司以後,中國開始了反擊。
特朗普政府中有太多的「理想主義者」,務實的幹將不多且被邊緣化,結果就是選對了目標,卻對對手缺乏足夠的研究。照貓畫虎的結果是遇上了真正的老虎,華為公司居然有準備,有備胎!
其實美國對中國,這樣的事情不止一次。當年的麥克阿瑟收到中國軍隊入朝的情報,也沒當一回事。他以為日本軍隊曾經橫掃中國,而美國軍隊打得日軍哭爹喊娘。那麼如果中國軍隊對上美軍,自然會被美軍大規模屠殺。當然,我們都知道那場戰爭的最後結果。
時間抹去了一切,人的弱點就在於會有意忘掉對自己的錯誤,而放大自己的成功。美國沉浸在自己的成功中,分裂了蘇聯,壓制了日本,在南斯拉夫和伊拉克展示了軍力的強大,他忘記了二戰後兩場最大的失敗,朝鮮和越南,都是由於中國的介入,美國失敗了。
今天,我們說貿易戰沒有贏家,其實只有中國有資格說這話。因為這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貿易戰各方實力沒有數量級的差別,比如北美新貿易協議,美國贏而加拿大和墨西哥輸是很明顯的,無他,美國有碾壓級優勢。
其次,貿易戰各方基本是同等技術水平,各方大部分的關鍵技術沒有代差優勢,中美之間目前就是如此,中方有差距,但除了個別項目,我們和美國沒有代差。歐盟作為一個整體,科技實力和美國的級別有差距,但沒有技術代差,但是歐盟一旦被拆散,對美國也只有輸的份。
特朗普說「貿易戰很容易贏」?那要看看你的對手是誰!
碰上一個各方面都體量巨大、擁有最全工業門類的製造業第一大國,碰上一個十年前就精心準備應對美國的絞殺的公司,特朗普雖然手中有強大的實力,但是依然踢上了鐵板。而華為準備的備胎不但救了華為自己,還為中國政府在中美爭端中爭取到了有利地位。可以想象,如果華為頂不住,中國的談判底氣會弱很多,中國製造2025會遭受一定挫折,國內的投降派言論會甚囂塵上。
華為頂住了,中國政府藉此良機開始了反擊。央視播出「上甘嶺」就是信號,《人民日報》也在評論中釋放了強勢信號:「勿謂言之不預也」!言出法隨,中國這次主動開始反制,提前對美國產品加稅,發布留學警示、旅遊警示、在美華人安全警示,並決定製定「不可靠實體清單」,甚至暗示將動用稀土製裁。
我們還會注意到,中國的反擊也反映在外交部的記者會上。外交部不再使用一些模糊語言,而是對中美問題回答之犀利,頗有些中國國防部答問的影子。而華為任總的畫風也變了。過去任總答問還讚揚「特朗普是一個偉大的總統」,還說美國公司是華為的老師。這次對《金融時報》記者金奇的採訪就不同了。
金奇提了不少問題,他問任正非:「如果特朗普想給您打一個電話,你願不願意接聽他的電話?」任正非答:「他可能太忙了,有時間打電話聊家常嗎?我覺得不大現實。」拒絕的比較委婉。金奇還要追問:「如果他願意,您願意接受嗎?」任總回答:「但是我聽不懂英文。」拒絕的比較明顯了。金奇還不死心:「可以翻譯呀。」這次任總回答就很不客氣了:「他是一個搞房地產的,我是搞技術的,表達的語言方式也不同呀。」
在中國打出一系列組合拳後,美國公司首先出現鬆動,開始出現把華為拉回來的舉動,甚至有的美國公司為了留住華為,願意外遷生產線。最可能第一個上中國「不可靠實體清單」的聯邦快遞,急得把美國商務部告上了法庭。
特朗普的本意是在美國建立更多的生產線,可是事與願違,資本被逼的外遷生產線,結果特朗普也不得不釋放一些軟化言論。
我知道可能有人會以為,現在就說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是否太樂觀?會不會是特朗普為了選戰暫時鬆口?這未免缺乏自信。
那麼,對中美貿易戰的後續怎麼看?
首先,美國兩黨一致要封殺中國的意志還沒有動搖,而美國社會對打壓中國也有一定共識,有爭議的只是特朗普的簡單粗暴的手法,還有令世人愕然的反覆無常。特朗普一向自詡懂得「交易的藝術」,不過國家間的交易遠超一個房地產商的交易藝術。
從貿易戰範圍分析,第一批600億美元加稅是很難取消的,因為這一批加稅對中國打擊大,對美國相對影響小;第二批2000億對雙方影響就差不多了,美國要麼堅持,要麼通過談判降回到10%。由於第三批加稅商品屬於七傷拳,先傷自己再傷別人,本來就是用來威脅的。既然威脅不了,順勢取消是必然的。
中國隱忍了一段時間,看清了兩點。一是美國的牌快出完了,王炸不過如此;二是也理解了跟西方對話,得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就是敢懟硬懟,東方式的委婉沒用。
那麼能否得出對今後走向的判斷?應該可以。
美國實力還很強,失敗幾次還是經受得住。而中國也已經劃出底線,要達成協議必須取消以往的加稅,「協議文本必須平衡」。這句話要翻譯一下:美國試圖要中國徹底放開美國具有優勢的產業,可以呀,那麼條件要平衡,美國準備放開中國具有優勢的產業嗎?比如對華為開放美國市場?美國準備向中國派「巡視組」,中國可以向美國派嗎?
這麼來看,雙方底線差距甚遠,徹底達成停止貿易戰的協議不大可能。最大可能是達成部分妥協,也就是在談判過程中先解決各自最大關切。
比如美國大豆不會放開採購,不過如果雙方對等放開,也可以進口一部分;
美國不再加3000億的稅,同時2000億退到10%。
美國對華為不會輕易解禁,畢竟這比貿易戰還要重要十倍,不過由於華為預備了一年儲備,某些芯片美國可能放開出口。
最不會放開的是安卓和ARM,已經拔刀了,羞刀難入鞘呀。只有鴻蒙站住腳,美國才會讓步;只有華為新的芯片架構出來了,性能還不錯,ARM才會退讓。
這一仗打完了,還會有新的戰場。兩年後C919試飛完成轉入商用,美國會無動於衷?那豈不是轉性了?因此航發也必須有備胎,凡是有美國公司參與的部件,都必須有備件。中國提前敲打了一下波音,為C919走上國際市場創造了比較好的局面。但是C919能否利用好這個局面,還在於中國商飛的努力。
而在其他新技術方面,美國已經宣布某些專業不再接受中國留學生。不過這一步也肯定晚了。市場才是新技術的發動機,當走到這一步的時候,中國憑藉自己的市場,也能開發出自己的科研能力。
其實我看真正要警惕的可能是金融戰。金融戰並非像我們一些人想的,我們握有美債這一武器。金融戰的危險在於:中國各銀行的服務器,由於當年中國電子產品的落後,基本採用的是美國的服務器和數據庫,操作軟件也是美國的,比如IBM和甲骨文公司的產品。中國的相關產品都有,據說各大銀行也在加緊替換。
另一方面就是國際銀行間清算與支付系統。畢竟世界上多數交易採用美元,離開美元的清算與支付系統生意將大受影響,但是這個系統實際是受美國控制的,一旦封殺某國,將有致命影響。中國也在建立人民幣的清算與支付系統,但是顯然在信用上和可靠性上還未經受考驗。所以中美之間戰場還很多,仗要一個一個打,準備打個十年八年。
回顧一下抗美援朝還是有好處的。志願軍在一、二、三次戰役打得好,部分原因在於美軍一時沒找到志願軍的弱點,到李奇微發現志願軍後勤薄弱,只能支持禮拜攻勢後,美軍也奪得部分戰場主動權,開始進入談談打打的階段。
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必然存在許多弱點,美國會逐一利用。取得一兩次鬥爭的勝利,和最終迫使美國放棄遏制中國的做法,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所以抓緊時間補齊自己的短板,才是當前的要務。
但是中國會是美國的終結者嗎?不會。中國能在鬥爭中逐步削弱美國,強大自己,但美國的問題在蕭牆之內。
想一想吧,美國如果不從內部解決自己的問題,那麼越來越大的兩極分化,以及人種人口結構的逐漸失衡,將會帶來什麼?
中國逐漸對美國經濟的反超,只會加大這些矛盾的發酵。美國跌落神壇,最終將主要是內部矛盾尖銳化的結果。2035年,中國將實現一個階段目標,那時,也許可以燒只鷹醬祭奠毛熊?
畢竟,過於玩弄霸權是很容易反噬自己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