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還是軟——67暴動關閉中華中學的故事

盧永雄

暴力示威持續至今,已經去到要研究緊急法的關口。近期政府打擊暴力示威不見得很有方法,政府的不同機構都各自為政,連愛國報章亦忍不住要批評政府:「只有警隊孤軍奮戰,其他人在哪裏?」出現這個景況,反映了兩條路線的鬥爭。

暴力示威發展到這個階段,有一種意見覺得一味妥協不是辦法,要強硬起來,政府要快捕、快審、快判,遏止示威,政府亦要豎起大旗,成立戰時內閣,統籌打擊暴力示威的地面戰和輿論戰;另一種意見則認為要盡量妥協,搞平台溝通對話,讓示威降溫。

細看1967年暴動的歷史,當中有很多可茲借鑒的地方。對於處理暴動的手法,當年的港英和英國政府內部,也有硬與軟的鬥爭。以港督戴麟趾為首的港英政府,是代表硬的一方;而英國駐北京代辦處的英國駐華代辦霍普森(Donald Hopson)是代表軟的一方。而英國聯邦關係部(即後來的「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則是仲裁者和話事人。他們爭論的一個其中一個焦點是北京是否支持香港的左派發起暴動。港督戴麟趾相信北京的角色是被動的,如果香港能夠採取強硬行動,迅速解決暴力示威,反而是在幫助北京解決難題。

但霍普森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港英政府強硬對付暴力示威者,會破壞中英兩國的外交關係。實情是,駐北京的外交官是害怕港英政府在香港武力鎮壓暴力示威者,他們在北京的辦事處會遭到攻擊。軟與硬的觀點不斷爭持,而聯邦關係部則居間調停。

暴動期間的一件重大事件是「中華中學事件」。港英政府在50、60年代對教育的投入很少,左派大舉興辦中小學,以低廉的學費給收學生,左派學校學生亦成為暴動中的主角。1967年11月27日晚,中華中學學生在自製炸彈的時候發生爆炸,一名學生炸斷了三根手指。教育署決定關閉中華中學,直至1968年8月15日。到封閉期滿之前,港英政府要作出決定,究竟要永久關校,還是要讓學校重開?戴麟趾傾向永久關閉中華中學,但霍普森強力反對,他認為示威已經稍稍平息,不贊成港採取強硬手段,再生事端,他認為要採取懷柔政策,釋放暴動期間被捕的人士,重開被封閉的學校等等。

不過,戴麟趾寸步不讓,他在一份內部文件內講了一段話,他說:「毫無疑問,除非我們進一步限制學生受到顛覆性思想灌輸的機會,否則公眾的士氣、市民對政府採取果斷手段的信心,和治安部門的行動效率,勢必會受到不斷累積的負面影響所破壞。」他認為妥協是投降主義,這些甘願折腰的態度只會帶來更大壓力,相反,恰當的反抗,即使會帶點風險,也會令對手收歛。

戴麟趾是一名老謀深算的政客,他最後也作了一些妥協,就是推遲永久關閉中華中學的決定,主要是考慮到霍普森在北京的任期將到該年的8月底屆滿,當時的駐華外交官要得到中方的批准簽證,才可以離境。如果在霍普森離境前關校,可能會激怒北京,令他不能回國。戴麟趾最後選擇在霍普森離京抵港幾小時之後正式宣布封閉中華中學。

從港英政府打擊67暴動的歷史表明,在面對群眾運動,處理手法永遠有軟和硬兩種不同路線。但當軟的路線嘗試以後,既得不到自己人的支持,對手亦不接受的時候,如何果斷地作出強硬手段去打擊暴動,就是止暴制亂的關鍵。

最怕出現向下螺旋(Downward Spiral),應該強硬時不強硬,令局面不斷惡化,變得要更強硬才可以收拾殘局,又不想「更強硬」,就眼白白任由局面一直爛下去,直至爆煲為止,希望香港不會邁向這個殘局。■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