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停的背後

唐如松

日前,中美在歷經兩年多的激烈談判後,終於達成中美貿易談判的第一輪成果。這絕對是一個令雙方都不會太滿意的成果。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雙方的貿易秩序應該予以重視並詳細討論是沒有問題,但鬧了這麼久,這麼大的動靜,卻最終只拿到一個階段性的成果,而不是全面的,長期的,具有確定性的成果,這只能說明,中美在貿易爭端這件事情上,還沒完。

截至今年九月份,中國的前三大國際貿易夥伴分別是歐盟,東盟以及美國。在進出口的具體數字上,中美都是呈現下降趨勢的,歐盟和東盟則增長迅速。特別是剛剛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的東盟,增長的速度更是驚人,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今年前八個月,以上三個夥伴對中國的進口分別是增長百分之十一點八,百分之十五點七,以及下降百分之三點七,而這三個夥伴對中國的出口增長百分之六點七,百分之六點九,以及下降百分之二十三點五。

從這組數據來看,今年以來,中國和前兩大貿易夥伴的貿易量都是呈增加態勢的,特別是中國的出口增幅較大。只有和美國的進出口數據都是下降的,但是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降幅要遠遠小於中國對美國的進口。更進一步分析我們就會發現,這樣的數據表現,得出的貿易順逆差肯定是中國的貿易順差在進一步擴大。哪怕是和進出口數據都在下降的美國,也肯定是擴大了順差比例。

事實的確如此,今年前八個月,中國和這三個貿易夥伴的貿易順差擴大比例分別是歐盟的22.9%,東盟的65.4%以及美國的7.7%。事實上,中國的另一個大貿易夥伴日本,和中國的貿易狀況也是逆差。從這裡可以看出,在中國貿易夥伴的前幾名中,中國都是順差,也就是出口比進口要多。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中國的基礎工業產品的強大製造能力。全體系化的工業體系中的協作分工優勢彌補了近些年中國人工成本升高的不利因素。或者,歐美的一些廠家可以在世界其他國家找到更為便宜的人工成本,但無法體系化的產品生產,中間的流通,協作以及各種半成品的供給問題,都要比人工更成問題。當前的世界,除了中國可以做到一體化,全流程,其他國家和地區基本做不到,且在未來的可見時期內,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做到。

這種製造業的優勢確保了中國在和其他國家發生貿易問題時佔據了很大的優勢,雖然我們不會拿這種優勢像美國那樣動輒壓制,制裁他國,但卻可以確保自身不會懼怕他國的壓制和制裁。

但是目前的中美貿易戰的確給中美雙方都帶來很大的痛苦。我們可以看到,中美近一年的進出口貿易量都是呈現下降趨勢,這正是這場貿易戰帶來的結果。可我們看到,中國從美國的進口下降比例更高,高達百分之二十三點五,同期中國對美出口總量只下降了百分之三點七。由此可以看到,中國在依賴美國產品方面,遠遠要低於美國對中國產品的依賴。這就是製造業體系化的優勢。

或者有人說,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不過都一些基礎性工業產品,是難以取代但卻利潤微薄的產品。而中國從美國進口的產品卻都是中國難以成產的,高端科技產品。比如飛機和芯片等。

事實真的如此嗎?的確有這個因素,但雙方對自己不可或缺的產品基本上都沒有減少進口。中國減少的大豆和農產品進口,芯片以及飛機雖然進口量沒有減少,但卻開始尋求新的產能方向,一部分向歐洲尋求,更大的一部分則開始加大自身的研發。這些都是短期內很難見到成效的。所以,該進口的還是得從美國進口。即便價格高一點,限制多一點,也得這樣。

而美國對中國的進口量之所以下降幅度不大,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那就是這些都他必須要進口的產品。前面已經說過,中國的對美出口雖然大多屬於基礎性工業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利潤不大,可是體系化的工業程度讓這些基礎產品的性價比得到最高的體現。即便美國可以從越南等東盟國家找到成品來代替,可是這些成品背後的半成品依舊來自中國。且物流費用顯然也高了不少。這實際上已經彌平了省下來的人工費用。美國商人不是傻子,自然知道其中利弊,所以,儘管特朗普提高了關稅,可是只要中國的產品優勢還在,這樣的進出口逆差就不會消失。除非中美爆發斷絕關係性的事件,徹底切斷了貿易往來。

基礎性工業產品雖然都是大路貨,看上去沒有芯片飛機等產品高大上,可是沒有這些東西,你的生活就會一團糟。如果我們不去細想的話,總覺得手機才是我們最重要的東西。你看大路上,飯桌上,誰都會時不時的瞄一眼手機,更有甚者,我見過騎着自行車看視頻的。所以我們往往得出結論,手機很重要。但衣服重不重要呢?做飯的鍋盤碗碟重不重要呢?乍一想似乎不重要,可是如果當有一天生活中徹底失去這些,估計你也就沒有心情去看手機了。因為這些都是基礎性生活產品。沒有這些,你無法生活,而沒有手機,你不過是生活無趣。

人類只有在生活無憂的情況下才去尋求生活的樂趣。一旦生活的基本保障需要集中全部精力才能得到的話,那麼樂趣有沒有都不重要了。這也就是中美雙方產品的差別所在。沒有美國的某些產品,我們會感到生活無趣,而沒有中國的某些產品,美國人的生活會感到有憂。雖然這些產品最終也會找到替代國家生產,可是卻要付出更多的代價。

既然這樣,為什麼在這場中美貿易戰中會讓很多中國人感覺我們現在的經濟狀況的確不如貿易戰以前呢?大環境的確變差了,這是毋庸置疑的。但並沒有我們心中所想的那麼差,我們可以從對歐洲和東盟的貿易增長比例中看出,中國總體的出口是在增長的。只不過,出口的方向有了轉變,而基於市場的不同,方向有變的情況下,產品也會有很多的變化,以前對美出口的產品你就很難銷往歐洲或東盟。這些都是需要做出改變或調整的。如果你的出口遇到了問題,那麼首先應該想到自己是不是沒有跟上這個出口方向的變化。而且,基於市場的不同,出口的利潤也會有相應的調整,如果還抱着以前的營銷目標,那麼就可能會被其他人搶走了份額。如今這個世界,雖然特朗普極力阻止全球化貿易,但所有的貿易基本上都會存在全球性競爭。所以,很多沒有跟上國際貿易環境轉變的企業就遇到了困難,甚至難以為繼。

而更有一部分比較惰性思維的資本不去思考自己該如何順應形勢,而是極力描述貿易戰對中國的傷害。因為他們沒有及時改變,也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做出改變,只是一味的希望中美貿易戰快點結束,好讓他們度過難關(他們的確受到了傷害)。這樣的思維,雖然短期內企業未必會垮台(因為中美貿易談判最終會出一個結果,無論是好是壞,對於企業來說都是好的成分居多),可是這樣的企業也很難長期保證自己可以很好的存活下去,最終難以做大做強。

如今的中美貿易談判,僅僅是緩和了貿易爭端的烈度,和最終的完全達成,還有很長距離。而且,作為美國歷史上確定性最差的一屆政府,所有的協議都不過是特朗普的緩兵之計。在他沒有拿到他自己想要的東西之前,他的哭鬧是不會停止的。而他想要的東西又是絕對不可能拿到的。如今的他不過是捏着一塊用來止哭的糖果,和他想要的東西基本不是一回事。

但我們卻可以趁着這片刻的安寧,多去做一點事兒。我們心知肚明,即便我們給了他想要的東西,目前的美國也沒辦法接住。同時我們還可能毀了自己。這樣的傻事,只有被美國把刀架在脖子上的國家才不得已為之,但中國的脖子,美國架不上;相反,他還得小心自己的脖子會不會受涼。

事實上,在基礎性生活產品出口上,我們給美國人做衣服,美國人給我們養豬,我們給美國人做桌椅板凳,美國人給我們中大豆玉米。簡直是一對完美的基友啊。為什麼要打架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