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恨越爱 印度把中國變成最大貿易夥伴

后沙

近兩年來,中印關係遭遇最大危機,自1988年拉.甘地訪華之後建立的兩國互動模式也陷入停滯,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責任方是印度,推波助瀾的是美國。

在去年6月加勒萬河谷衝突等一系列邊境摩擦後,印度政客和媒體大肆渲染悲情氣氛,掀起了國內大規模反華惡浪。印度當局以 「國家安全」為藉口,一邊擴充軍備,一邊又不斷出台閉關鎖國經濟政策,限制中國產品和投資進入印度市場。

印度跟著美國進行「對華經濟脫鈎」表演,社會上也折騰起「去中國化」的鬧劇。

一些印度人砸掉了家裡的中國電視、中國冰箱、中國洗衣機、中國電腦、中國手機、中國節能燈泡……這些畫面還得到了印度電視台的推送,他們砸一台電視機往往要換好幾個地方,重點是拍攝。

印度最大網媒之一《今日印度》在2020年8年進行了一次民意調查,數據顯示:有67%印度人拒絕購買中國商品,91%支持印度政府與中國經濟脫鈎政策。這種民意調查就像三分之二印度人相信能在短時間內控制住疫情一樣詼諧幽默。

在這種極端氣氛之下,許多人也模模糊糊認為中國對印度貿易量將嚴重縮水,至少在這一兩年內會受到很大影響。

然而在2月23日,印度商務部公開初步數據顯示,2020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達777億美元。儘管低於2019年的855億美元,但足以使中國取代美國重新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夥伴。

多家印度媒體對這一「意外」消息保持沈默(蒙圈中),除了轉述之外,還沒有自圓其說的評論文章,無非就是一些「新德里如何擺脫北京?」的老調重調。

倒是BBC經驗老道,昨天迅速拋出一個議題:如何解讀中印「政冷經熱」的現象?自問自答,頗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味道,暗示各國要警惕對中國的依賴。

一些印度網民則在評論區裡唱高調,比如說:中國人不用急於興奮,我們以後將不需要依賴你們,直接超越你們,取代你們在亞洲的位置。

那些反華勢力則瘋狂攻擊中國被印度佔了便宜,反正「中必輸」就對了,連一些外國網友都感到智商受了侮辱,提醒它們:印度對中國貿易逆差接近400億美元,這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數字。

另據路透社消息,印度政府兩位消息人士在22日透露,印度預計將批准45項來自中國的投資項目,其中可能包括長城汽車和上汽集團。他們還說,從國家安全角度看,汽車領域較不敏感。

但印度投資環境怎麼樣?人力資源素質如何?有哪些合適的投資地區?這都不是一年兩年能解決的,就算印度批准了,中國企業還有考察、落地的過程。

印度商務部數據顯示,印度現在更加嚴重地依賴中國製造的重型機械、電機產品、電信設備和家用電器,而印度出口產品還是以原材料為主。

所謂「中印經濟脫鈎」,印度既沒有能力做到,也脫離了客觀事實。

莫迪人民黨政府上台以來,大打「民粹牌」,煽動社會民粹潮流,以吸引更多選票,莫迪第一任內閣(2015-2019)有40位部長來自於「人民志願團」(RSS,宗教法西斯式組織),目前這屆內閣有38位,比例均超過62%以上。

莫迪政府國內採取了偏離「世俗化」的政策,強調印度教色彩,吹噓「古吉拉特」發展模式(他曾是古吉拉特邦邦長,由於打壓穆斯林受到過美國制裁),但這套經濟模式在全印度注定無法成功,因為地方利益高於國家利益。

在對外政策上,印度將中國視為其實現「有聲有色」大國夢想的障礙,主動將自己納入了「民主陣營」,與西方反華陣營抱團。除了1962年陰影外,印度還把自己無法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及無法加入「核供應集團」歸咎於中國,印度還相信巴基斯坦屢屢「挑釁」印度是因為有中國撐腰。

2017年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後,莫迪的民粹主義、保守主義似乎看到了「知音」,認為壓制中國的最好時機已經到來。美國推出「印太戰略」,也使得印度認為自己處於歷史最有份量的時期。

2017年印度製造了「洞朗事件」,在邊境持續挑釁中國,這既是做給印度國內民粹分子看,也是向美國展示「忠誠度」。

印度的愚蠢在於,它在促使中國加大解決邊境問題的力量。中印關係正常時,1988年拉.甘地訪華後,邊境問題與雙邊關係脫鈎,意味著保持邊境現狀。當印度試圖改變現狀,又想搞起蠶食、滲透那一套把戲時,中國在邊境加強軍事部署是很正常的反應,包括印度佔優的東線。

在經濟、貿易問題上,印度神經變得異常敏感,對「一帶一路」建設充滿了疑慮和不安,選擇了逃避。接著,連RCEP也不願意加入,一個人在風中凌亂。

印度小算盤是:希望借中美貿易戰之機,吸引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地產業鏈供應鏈向印度轉移,投入巨資打造 「印度製造」取代 「中國製造」,對中國經濟實現 「彎道超車」,成為中美經濟脫鈎後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最大受益者。

而印度民眾對這種近乎於天方夜譚的「彎道超車」深信不疑,當然,這也不是印度人憑空想象,要感謝西方主流媒體對印度人長達十幾年的「洗腦」:

2010年10月,英國《經濟學人》發表文章《印度的增長將超越中國》,預測在三到五年內,印度將全面超越中國;

五年後沒動靜!

2015年8月28日,《泰晤士報》又來了篇《印度的民主政治體制將使其經濟超越中國》;

2018年美國花旗公司分析小組作做出比較謹慎的預測,把印度超越中國時間定在2050年。

除了這些,資深網友或許還記得天涯論壇以前那些「印吹」是如何信誓旦旦宣稱孟買將很快取代上海的?

這些「有理有據」的預測,把印度給陶醉壞了,難道這是一個輿論陰謀?

印度人相信與中國經濟脫鈎只是印度政府一句話的事情,如果沒有立刻脫鈎,那也是印度暫時心慈手軟罷了。

但在現實中,2015-2019年,印度對華貿易逆差均超過500億美元,佔印度逆差總額30%以上。2020年印度疫情如此嚴重,逆差還是接近了400億美元。

為什麼印度嘴裡喊的,跟實際發生的是兩回事?打個不大恰當的比方:

一個女人總是喊著要拒絕某個男人,卻連續五年懷上了他的孩子,這讓鄰居們怎麼想?只能說明她離不開那個男人。

美國、英國無論怎麼詆毀中國,可從來沒說過是中國強迫印度進口中國商品,因為眾所周知,這種事在今天這個時代是強迫不來的,就算特朗普也做不到。

印度製造業缺乏競爭力是不爭的事實,印度企業與中國企業製造同樣一種商品時,在市場上,兩者性價比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印度人再傻,在掏錢買東西的時候,也不會選擇價格又貴,質量又不靠譜的印度產品,企業購買大型設備方面更是如此。

而印度企業這些利益集團想要出售類似商品,唯一辦法就是煽動社會抵制中國商品,以「購買國貨」為由贏得自己的市場份額。

一個連RCEP都不敢加入的國家,說明它連對東南亞商品都缺乏競爭的信心和勇氣。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製造業有什麼優勢嗎?但20年之後,美國要用癱瘓WTO的方式來阻止中國的競爭優勢。

印度一切問題都在自己身上,而且印度本身就是個問題。跟中國有什麼關係?將一切問題往中國身上扯,不就是為了自抬身價嗎?說得好像中國有多在乎印度似的。

中國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夥伴,雖然印度人白花花的銀子流入了中國,但印度民眾得到了實惠,再深一步說,就是提高了生活水平。

就算莫迪政府力推 「印度製造」,大力發展以電子產品為主的本地企業,但還是需要從中國進口大量關鍵零部件及中間產品為其提供支撐。一個本土企業要生存發展,需要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印度需要多長時間、多大成本才能構建產業鏈、供應鏈來取代中國產品?

還有交通、電力、水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印度還遠遠看不到現代化的希望。高鐵,日本出手相助,但卻幾乎成了爛尾項目。

莫迪政府揚言要投入100萬億盧比(相當於10萬億人民幣)到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中國企業憑借成熟可靠的技術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承包工程方面具有明顯競爭優勢。

如果印度人是現實主義者,這100萬億盧比中國企業可以賺到不少,而印度也可以改善自己的基建領域落後面貌,這樣不好嗎?

但印度卻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中國企業參與項目,令自己基礎設施建設成本明顯上升,工期緩慢。這是國家安全嗎,恐怕印度官員想撈回扣才是真正原因吧?

印度妒忌中國已變成了一種普遍的政治情緒,但印度越是妒忌中國就落後、越落後就越妒忌中國……無限循環,對中國又無可奈何。

印度民眾去年6月瘋狂打砸自家的中國電器,現在看來,顯然是為下半年購置中國商品騰地方。

《印度斯坦時報》去年甚至研究出六種打敗中國的辦法:

1、印度消費者和7000萬印度商人聯手抵制中國商品;

2、拒絕華為5G;

3、配合美國追查「病毒源頭」;

4、打台灣牌;

5、發展核武器數量;

6、在國際組織裡擠掉中國籍負責人。

印度媒體要有這閒工夫,好好想想怎麼控制疫情不好嗎?整天忽悠這些有的沒的,有什麼用?改變得了4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嗎?

印度現在是這樣,將來還會是這樣:總以為自己人見人愛,說著最狠的話,挨著最毒的打。■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