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先生去世,中國失去了那一粒寶貴的糧食

一棵青木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 袁隆平因器官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先生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被稱為解決了中國人吃飯問題的男人。

袁隆平剛參加工作時,中國的水稻產量是每畝250公斤左右,而如今,水稻的最高畝產已經達到了1500公斤。

幾千年來,中國政府都沒有辦法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災荒席捲全國,餓殍滿地,這一切都被記載在了史書上。

而如今,中國不僅解決了平時國人的吃飯問題,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23%的人口,而且擁有在極端條件下,也讓國人吃飽飯的能力。

即便爆發世界大戰,即便全球封鎖,中國也擁有足夠的糧食生產能力。

因為目前中國的糧食產量,遠遠不是中國的極限產量。

最大的證據,就是袁隆平發明出來的雜交水稻種,我們一直都沒有動用,而是作為王牌和底牌,藏了起來。

為什麼袁隆平被稱之為雜交水稻之父,難道所有的水稻新品種都是袁隆平培育出來的麼?

並不是,實際上很多水稻新品種都是其他農技科學家培育出來的,袁隆平培育出來的只是一小部分,但我們依然尊稱袁隆平為雜交水稻之父。

因為在袁隆平之前,全世界的科學界公認水稻是無法雜交育種的。

根據雜交育種理論,如果精心選擇純種的父本和母本,那麼有可能培育出一種恰好繼承父本和母本優點,而摒棄缺點的子代。

經多次嘗試,穩定條件後,科學家可以源源不斷的批量生產這種優質子代的種子,這就是雜交育種法。

但水稻這種東西,是雌雄同株的,每一株水稻上都同時具備雄花和雌花,自己開花自己用。

想雜交育種也行,你要把一批水稻每一株結的雄花都去掉,這才能變成母本。

搞個幾百株幾千株玩一玩還是行的,想大規模生產,這是不可能的。

科研人員花費巨大代價,千辛萬苦的培育出良種,是為了推廣到全國種植,可不是為了自己玩玩。

所以,水稻無法雜交育種,這成了科學界的共識。

但袁隆平不信這個邪,費勁千辛萬苦,全國到處跑,在野外一株一株的觀察水稻,試圖找到雄花不育株。

如果有某種水稻天生不發育雄花,只有雌花,那不就解決這個問題了麼。

但很明顯,全球科學家都沒有發現這樣的水稻植株,這樣的東西註定很難找,只是理論上可能存在。

功夫不負有心人,還真在1964年被袁隆平找到了。

這幾株天生雄花不育的野生水稻,被袁隆平視若珍寶的帶回了試驗田並繁殖成功,並以此作為研究基礎,發表了論文《水稻雄性不孕性的發現》,證明了水稻雜交的可行性,引發了國家的高度重視。

袁隆平的論文手稿原稿

經多年培育,袁隆平的團隊最後終於在1970年培育出了可以用於雜交育種的不育稻,將其稱之為「野敗」,也就是野生雄性敗育稻的意思,成了日後所有雜交水稻的母本。

不管你培育出了什麼品質的雜交水稻,你都必須要用袁隆平的野敗系母本,所以袁隆平被稱之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不止是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而且是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在雜交水稻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的突破性進展後,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而是堅持下田,帶領團隊培育出了多種優良水稻。

袁隆平培育的新稻種,產量上了天,遠遠超過普通水稻。

但我們平時好像並沒有吃過袁隆平的水稻,這是為什麼?

因為袁隆平年輕時,中國一直缺乏糧食,年年都有人挨餓,甚至困難年份還有人餓死。

所以袁隆平的一切育種目標,都是以提高產量為目的,口感並不是袁隆平所追求的科研目標。

1976年,全國開始推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1988年,中國有一半的稻田,都種上了袁隆平的水稻。

在那個年代,雜交水稻極大的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功德無量。

但現在,袁隆平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不超過8.5%,數量已經嚴重萎縮。

為什麼我們不種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了?

因為1988年之後,中國國力逐漸增長,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慢慢被解決了,吃不上飯的情況已經非常罕見,國人開始從追求吃得飽,變成追求吃得好。

大米的價格很便宜,怎麼吃都花不了幾個錢,為什麼不買口感好吃的呢?

雜交水稻在中國的市場已經不多了。

但袁隆平依然在堅持追求更高產量的水稻,因為他是餓肚子長大的,不想任何一個中國人在未來有可能餓肚子。

袁隆平還發明了海水稻,這是一種可以在鹽鹼地上種植的水稻,畝產最高達到了800公斤。

在鹽鹼地上種水稻,不用想就知道成本一定會很高,產量最高也只有800公斤,比良田的1500公斤少了一半,這種海水稻的發明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國家如此隆重的對待?

因為中國有15億畝不適合耕種的鹽鹼地,其中2億畝具備種植海水稻的潛力。

袁隆平發明的這一粒種子,讓中國憑空多出了2億畝的耕地儲備。

要知道,中國的耕地紅線也就18億畝。

這2億畝的鹽鹼地,確實生產成本高,確實產量也不太行。

但確實可以種出糧食來啊。

真要到了世界大戰爆發,國際封鎖的極端惡劣條件下,只要你能變出糧食,生產成本高一點,產量低一點,這壓根就不叫事。

和平時期,一斤大米幾塊錢,戰爭時期你以為還是幾塊錢麼?

袁隆平的這些種子資源只要控制在中國手裡,就沒人敢在糧食問題上威脅中國。

而在平時的和平時期,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也沒閑着,而是推廣到了非洲,去解決非洲人的吃飯問題。

中國人富裕起來后開始追求口感,但非洲人還沒到那個地步,甚至連吃得飽都不敢追求,只追求吃得上飯。

2017年8月,非洲馬達加斯加的司長薩乎里,專程來到湖南長沙拜訪袁隆平,為袁隆平帶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張面值2萬阿里亞里的新版馬達加斯加幣。

在這張馬國面額最大的貨幣上,馬達加斯加的政府印上了一株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以紀念袁隆平解決了馬國飢餓問題的貢獻。

正常國家最大面額的貨幣上,一般都會印上開國元勛的頭像,但馬達加斯加政府卻印上了中國的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成果解決了這個國家多大的問題,才會得到這樣的尊重!

而袁隆平的海水稻,也在國際上發光發熱,為人類做出貢獻。

中東的迪拜,糧食幾乎都依靠進口,國家安全得不到保障,多次試圖在本土種植水稻,但因為地處沙漠、鹽鹼程度太大且多沙塵暴,從未種植成功過。

不缺錢的迪拜,重金嘗試過好多年,全部都失敗了。

根本談不上產量,因為迪拜連水稻苗都沒辦法種活。

聽聞袁隆平研發出了海水稻,迪拜找上門來,求助袁隆平團隊。

人家迪拜不差錢,只差本土大米。

2018年,袁隆平團隊成功在迪拜的沙漠裡種出了海水稻,畝產超過了500公斤。

迪拜的酋長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大喜過望,將迪拜本土生產的袁系海水稻加工成了精美的紀念品,命名為「AL MARMOOM」品牌大米,作為迪拜的國禮,只贈送給最尊重的客人。

為什麼袁隆平被尊稱為國士?因為他真的解決了很多問題,而且是重大的問題。

這些功勞和貢獻,不管你認不認,反正很多國家的政府已經認了。

上世紀改革開放之初,美國經濟學家萊斯特·布朗曾經提出一個疑問,21世紀誰將養活中國?

布朗說,中國成立前的歷代政府,都沒有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中國的人口又那麼多,未來全球的糧食生產,能滿足中國的巨大需求麼?

這個觀點在當時得到了西方學者的普遍認同。

而2010年,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總幹事喬塞特·希蘭撰文稱:「當我在世界各地訪問時,人們問我為什麼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們這一代消除飢餓——這確實是我深信不疑的,中國就是我的回答。」

為什麼中國從一個連解決本國人吃飯問題都做不到的國家,突然成為了全球人類消除飢餓的希望。

袁隆平不是全部的原因,但卻是最關鍵的原因。

糧食問題之重要,排在一個國家所有問題的首位。

中國每年的第一份紅頭文件,一定是關於農業問題的。

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說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全世界;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而中國的管子早在幾千年前,就說過類似的話:

「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管子》

沒有糧食,手裡有多少黃金都沒用,因為黃金是不能吃的。

如果糧食減產一點點,需要餓死地球上1%的人口才能獲得供需平衡時,那糧價絕對不止漲1%,而是上漲到有1%的人哪怕賣兒賣女,賣掉自己的一切都買不起糧食,被徹底餓死之後,糧食才會停止漲價。

因為人只要不死,對糧食的需求就一直存在,這是剛需中的剛需。

事實上,地球是不缺糧食的,哪怕是最大的災荒之年也不缺。

如果現在全球的耕地都按照糧食產量最大化的原則去進行生產,那麼人類的耕地可以養活目前全球2~3倍的人口。

但人類的耕地和糧食分配的是不均勻的。

1942年中國大災荒的時候,美國大兵居然可以在戰場的惡劣條件下喝可樂,吃冰淇淋。

在太平洋戰場條件下生產一公斤冰激淋消耗的糧食,能讓上百個中國災民活一天。

但人家美國為什麼要管中國災民的死活?

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今天的美國,拿出了大量的耕地生產大豆,然後拿大豆來喂牛以獲取牛肉,損耗的糧食不可計數。

但美國人吃牛肉吃到吐的同時,並不耽誤非洲人被餓死。

中國的糧食安全,只能指望自己,任何國家都靠不住。

袁隆平在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方面,居功至偉。

危急時刻,把中國目前低產量高口感的作物全部換成袁隆平的種子,中國的糧食產量能立即暴漲一大截。

你之所以沒看到袁隆平的糧食力挽狂瀾的那一幕,是因為中國被另一批人保護的很好,還沒有過如此危急的時刻。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我希望袁隆平的良種在中國永遠派不上用場,但這種東西我們不能沒有。

立下了如此之大的貢獻,袁隆平最喜歡做的事,卻是下田,不斷的下田。

袁隆平是教授,他招研究生是有條件的:

「我培養研究生、博士生第一個條件是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我就不接收你。電腦很重要,書本知識也很重要,都是基礎,但是電腦裡面,書本裡面種不出水稻來。

你要把名利丟開一點,不怕困難,努力鑽研,一定還是會出成果的。如果思想不大正,搞科技工作也會腐敗,弄虛作假、哄騙人家,欺人欺已,最後沒有好下場的。」

袁隆平很謙虛,無論拿了多少個國際大獎,他總是強調:「這不是我個人的榮譽,是我們中國的榮譽。在雜交水稻方面,我是做了一些工作,但最終的成果,是廣大科技人員和基層民眾一起努力得來的,功勞不能只歸功我一個人。」

但是他卻在強調團隊工作的成果時,自己在九十歲的高齡依然堅持在一線下田工作,始終不肯退休享福,成為了中國最老的農民。

2017年,因為被檢查出肺部有問題,醫生要求袁隆平調養身體,不再下田,在床上靜養。

但袁隆平不同意。

為了能下田做科研,他居然硬生生的戒掉了60多年的煙。

2020年,袁隆平90歲生日這天,他許下的願望,是讓第三代雜交水稻的畝產,從最高3000斤,突破到平均3000斤。

2021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亞雜交稻研究基地工作時,不小心摔了一跤。

90歲高齡的老人摔了一跤,有點醫學經驗的人都知道這意味着什麼。

袁隆平立即被送入了醫院治療,還一度進入ICU搶救。

2021年4月7日,袁隆平轉到長沙住院治療。

2021年5月22日下午13時07分,袁隆平先生經搶救無效離世。

應袁老生前的要求,他的遺體被運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最後再看看自己畢生鍾愛的雜交稻。

長沙市民聽聞後,自發聚集在醫院車庫周邊,眼含淚花,送袁老最後一程。

老一輩人十里長街送周總理,這件事我只在歷史書上看過,並不知道是什麼感受。

但看完長沙百姓送袁老這一幕,我突然理解了那種感受。

袁隆平曾經在記者採訪時說:「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是糧食的重要性。

你年紀輕輕不知道,上世紀六十年代,飢荒的時候餓死人,大家都吃不飽飯,我都親眼見過。大家都沒飯吃叫花子過去討飯,飯都沒有,討誰啊,都沒有飯吃。」

記者問:您是不是特別害怕這樣的場景再次出現?

當時袁隆平回答: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連着說完兩個不可能之後,袁老先生長舒了口氣,似乎驅散了自己心中最害怕的事情。

這樣的人,為了中國人的飯碗,90歲高齡還在下地,甚至最終的死因也是在雜交稻研究基地工作時不小心摔了一跤。

整整一輩子,他都沒有享過什麼福,一直在工作又工作,國家給的待遇他基本都沒有享受過,人就這麼沒了。

國士無雙,袁老先生對得起這個稱號,他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我們會永遠銘記在心。

您在天上休息下吧,累了一輩子了。

中國人,以後不會再挨餓了,您放心。■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