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看日本:恐怖文化與喪文化橫行的社會

戀愛博主love

推遲了一年的日本奧運會終於開幕了,但是這屆奧運會被人飽受詬病的是開幕式表演太過壓抑,陰森而詭異,甚至還被人吐槽為「陰間開幕式」。

什麼「藝術不分國界,分陰陽界/藝術可以冷門但可以邪門……」調侃段子也來了。後經我查閱資料,日本的確有種文化叫恐怖文化。

日本的恐怖文化有着身的特點,在他傳統社會民俗神怪觀中,第一個是神靈叫「多神」。在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中有尊崇「八百萬神」的思想,民間也有諸如「一個米粒上就有7個神靈」的說法;後來佛教傳入日本,蓬勃發展,日本的神靈數量就更可觀了。

另一個「怨靈」,即生前受到殘酷的對待、抱着極大的怨恨死去的靈魂。它對現代日本的商業恐怖文化尤其重要,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鬼,大多具有怨靈身份,而日本所有成功的商業恐怖電影和小說、漫畫,幾乎都是以怨靈為恐怖載體的。

在奧運會開幕式中表現的是一種「怨靈」的文化,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死去的亡魂還有日本核污水入海,海洋生活受到核輻射、核感染變異痛苦死去等。

現今日本的怨靈文化發達,來源於其古代太多的怨靈故事。

在日本社會中,女子地位極其低下,在古代,女子常被惡意對待——比如反對丈夫納妾而被殺的妻子,忤逆主人而被虐殺的女僕,未婚先孕而被家人遺棄的女性;後人同情她們,附會她們成為怨靈,來討回公道,這就像我們《聊齋志異》一樣以鬼怪向來表達對社會的不公。

還有另一類是歷代紛爭中戰死的武將,這與日本的幾次重大的戰爭慘禍有關。他們是對戰敗者的同情,讓化戰敗者化為怨靈,來討回公道,再加上日本古代受強調「和」的儒佛影響,為了宣揚「和」的道德力量,儒佛的知識分子就大力渲染怨靈被點化解脫的幻妙故事,如電影《晴雅集》就表達這樣的故事。

除了恐怖文化,日本還橫行一類文化,叫喪文化。

「喪文化」通俗一點就叫做躺平,表現着低慾望,不談戀愛,不社交,不消費,沒有追求,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后就宅在家看動畫玩遊戲。而產生這樣文化的主要根源是1991年日本經濟泡沫破滅。

在1991年之前,日本戰後經濟復興,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增長。經濟化的發展也加劇城市化的進程,日本人紛紛擠到大城市去。去大城市找一份工作,存錢買車買房,然後在大城市結婚生子,就此落戶。

這是這一代日本人民的理想,藉助於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很多很普通的老百姓都實現了在城裡買房的願望。到了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海外凈資產、貿易收支順差和外匯儲備紛紛位於世界第一,經濟實力不容小覷。

巨大的財富使得當時社會的社會風氣十分崇尚消費,各種信用卡、分期付款和小額信貸塞滿了人們的生活,當時的日本人民瘋狂地購物,貸款買房買車,日本樓市也一路飈漲。

就是這樣無節制的購物消費貸款,使得面對危機不堪一擊,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一片繁榮,人們對於收入增長的預期過於樂觀,可以放任自己的消費慾望肆意借貸,但直到1991年經濟泡沫的覆滅,一切都改變了。

經濟泡沫使得大量的人失業,或者工資急劇下降,許多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不得不因為巨額債務而分崩離析,很多年輕人也因此宣布了個人破產。

失業、負債、自殺,從巨富到一貧如洗……太多的悲劇,讓出生在1991年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后的一代人心理有了陰影,他們親眼目睹了被過度的消費慾望所支配的上一輩人,後來過得一貧如洗。對於未來的不安壓倒了對於未來的期待,所以他們選擇了收起自己的慾望。

低慾望生活使「喪文化」愈來愈盛行,「平成廢材」也越來越多。而日本這種喪文化現今也正影響着我國社會,或現今也有人在疑惑:「年輕人為什麼不談戀愛了」。我只想道一句:「低收入卻肆意消費借貸,年輕人真的談不起戀愛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