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斯坦在經歷「顏色革命」?有比這更可怕的威脅

胡毓堃:中國翻譯協會會員、國際政治觀察分析者

核心提要:

1. 哈薩克斯坦罕見的動亂,能源漲價是導火索,引爆的是積怨已久的民眾和錯綜複雜的局勢。尤其是以液化石油氣市場化改革為代表的,被疫情放大的經濟不平等和民生問題。另外多家媒體暗示事件發酵,事件與哈政治高層內部矛盾難脫干系。比如新總統施政令官僚體系「困惑」,以及哈安全部門對新總統的怠慢。這在近期哈國高層人事變動中可見一斑。

2. 哈薩克斯坦是否正在經歷「顏色革命」?誠然,哈薩克斯坦事關俄羅斯的地緣戰略的根本利益,與俄關係密切。但哈國自納扎爾巴耶夫時代起,就發展對美關係、吸引美國投資,進行平衡外交,美國在哈投資佔到四分之一以上。《紐約時報》等美國媒體並沒有預期哈薩克斯坦會發生「顏色革命」。畢竟埃克森美孚、雪佛龍等美國能源企業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就在曼吉斯套州,動亂對美國資本也沒什麼好處。

3. 比起「顏色革命」或者「俄哈對抗」,更現實也更可怕的是極端勢力帶來的地區安全威脅。因疫情帶來的經濟下行、局勢動蕩,哈薩克斯坦面臨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威脅更加複雜化,「伊斯蘭國」為首的極端組織借助網絡大量招募成員,比如視頻顯示不明人員分發槍枝引發哄搶,令人擔憂。對中國來說,哈薩克斯坦的局勢穩定更是具有安全和經濟貿易的多重意義。中哈在打擊「三股勢力」、防止極端組織輸入、維護區域和國家安全方面具有共同的核心利益訴求。

獨立以來頭一遭!民怨沸騰真是巧合?

▎當地時間2022年1月4日,哈薩克斯坦阿克套,由於液化天然氣價格上漲,民眾舉行示威抗議活動

國際社會的歷史和現狀多次證明,任何物價調整(尤其是漲價)的行為需慎之又慎,否則一不小心便可能「地動山搖」。

前有智利為鑒:首都聖地亞哥公交地鐵高峰時段價格微漲分別不過10比索和30比索(分別約合人民幣不到八分和二角三分),引爆全國抗議、重新制憲、政壇改地換天,直至去年底左翼青年博里奇登上大位。

後有印度教訓:莫迪政府強推新農業法案,引發農產品最低保證價格不保之憂,激起全國農民長達一年零四個月的大規模反政府示威,迫使莫迪不得不於去年11月廢除法案,方才避免釀成更大的危機。

遺憾的是,前人的教訓仍歷歷在目,哈薩克斯坦卻迅速「重蹈覆轍」。

▎曼吉斯套州位於裡海沿岸

作為中亞能源大國,該國在新年伊始給民眾送上的,卻是大家難以置信的「新年禮物」:在產油重鎮曼吉斯套州,液化石油氣(一說液化天然氣)價格驟然大幅上漲,並由此帶動了物價整體上浮。據當地抗議者表示,液化石油氣價格近乎翻倍,從60堅戈/升提高至120堅戈(約合人民幣1.75元)/升。

在這個獨立30年來政局超乎穩定、鮮有動蕩的國家,如此規模的示威活動已實屬罕見。上一次是因為國家石油與天然氣公司工人不滿工資待遇和工作環境而引發的暴力和流血悲劇,而這一次能源漲價引發的抗議示威,卻顯得更加嚴重。至少,它不像十年前那般幾天便能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曼吉斯套州州長努爾蘭·諾海耶夫

抗議爆發第二天,曼吉斯套州州長努爾蘭·諾海耶夫承諾液化石油氣降價85%至90%,卻沒能平息眾怒,反而狼狽地逃離抗議者匯聚的廣場;第三天,抗議活動在哈薩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圖爆發,上千人在市中心與警察爆發衝突;哈總統托卡耶夫當日簽署總統令,在曼吉斯套州和阿拉木圖實施為其兩周的緊急狀態。

然而就在緊急狀態正式生效的第一天(1月5日),事態的發展卻超出了哈政府的想像與控制。

托卡耶夫接受哈政府辭職,不僅依舊沒有抑制民怨,隨後反而發生了該國前所未有的嚴重事件——反政府抗議民眾衝擊阿拉木圖市政府大樓,洗劫市長辦公室,市政府和檢察院均出現火情;據阿拉木圖國際機場發言人表示,機場已被40餘名反政府人員控制,政府軍和機場工作人員均已撤離、疏散。

▎當地時間2022年1月5日,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由於液化天然氣價格上漲,民眾舉行示威抗議活動,抗議者襲擊了阿拉木圖市長辦公室,執法人員嚴陣以待

目前,托卡耶夫已經簽署最新總統令,將緊急狀態擴展至全國。據網絡安全監測和互聯網監管組織Netblocks監測系統顯示,哈全境互聯網通信都已經中斷,而多家媒體也報導當地電話通信被大面積切斷。另據美國《紐約時報》報導,國際通用的社交網絡/軟件臉書、WhatsApp和Telegram均在哈境內遭到封禁,而且這一次連微信都不能用了。

事實上,筆者曾於週三通過微信聯繫旅居阿拉木圖的大學同學,至今仍未收到回復。而對方的微信朋友圈最新狀態,也依舊停留在去年12月28日。

示威的激化,勢必帶來流血悲劇。據6日最新消息,此次抗議活動已經造成至13名警察和國民警衛隊士兵死亡,其中兩人被暴徒斬首,另有353人受傷。而哈警方更是表示,已經擊斃了數十名試圖衝擊阿拉木圖警察局的「極端分子」。

抗議持續升級、政府軟硬兼施卻無濟於事……這樣的戲碼在國際社會頗為常見,但在哈薩克斯坦這個「超穩定」結構的國家著實罕見。一次液化石油氣價格的暴漲,緣何能引發托卡耶夫總統口中的「恐怖主義威脅」?

顯然,能源漲價是導火索,引爆的是積怨已久的民眾和錯綜複雜的局勢。

對油氣漲價不滿當然是真的。作為世界第12大石油國和第15大天然氣儲量國,哈薩克斯坦只需要滿足該國1900萬人的需求,可謂綽綽有餘。據美國數據統計網站Worldometer的統計,該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分別達到全國年度消費量的252.9倍和156.6倍。換言之,只要不出現淨出口,現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分別夠該國使用253年和157年。

▎哈薩克斯坦油田分布及石油管線

豐富到令人流口水的油氣儲量,令該國盡享低價紅利。長期以來,哈政府執行油氣價格管制政策,價格水平低到「令人發指」。據福布斯統計,該國液化石油氣的官方零售價平均為110堅戈(約合人民幣1.6元)/升,僅相當於俄羅斯售價的三分之二和吉爾吉斯斯坦售價的一半。給本國公民供應價格更是在此基礎上直接腰斬,只有50至60堅戈(約合人民幣0.73至0.88元)/升。

然而,這種低於成本價(約為80堅戈/升)的國內供應無異於強制虧本買賣,全憑政府補貼和強制推行。但其不可持續性也日益凸顯:用專注中亞動態的美國「歐亞新聞網」的話說,一方面液化石油氣加工企業失去了擴大生產的動力,導致這個產油大國的自己人反而缺油用;另一方面,國內和境外巨大的價格利差,導致黑市走私泛濫,國家也能沒從油氣出口中獲益。

正因為如此,哈政府從2019年1月開始向液化石油氣電子化交易轉型,至2021年底液化石油氣銷量的80%轉移至電子交易,即走向市場化。自今年1月1日起,哈薩克斯坦更是將液化石油氣交易全面市場化,不再補貼國內價格。按照哈政府的設想,市場化改革可以解決國內供應和出口問題,同時還能掙錢升級加工廠設備,可謂「一舉三得」。

沒想到,一石沒有三鳥,反而砸了自己的腳。本來市場價格便意味著驟然翻倍,已經讓民眾難以適應了。曼吉斯套州部分加油站一看市場化有利可圖,更是在市場價基礎上肆意加價25%至50%不等。就連哈能源部長馬赫祖穆·穆爾扎哈利耶夫都看不下去了,其對該州部分加油站操縱價格的指責也並非毫無根據。與此同時,哈反壟斷機構也就加油站加價問題啓動了調查。

但即便目前哈政府再次發聲,宣佈進一步將曼吉斯套州液化石油氣價格削減至50堅戈/升,民眾並沒有因此而偃旗息鼓。從駐哈國際媒體的報道和當地人的反應來看,他們的怨氣並不止於液化石油氣的漲價。

價格上漲之所以刺痛民眾的神經,自然是因為老百姓過得太苦了。持續存在,被疫情放大的經濟不平等和民生問題,早已是哈民眾心中的痛。

從數據來看,哈薩克斯坦的人均GDP目前穩居中等收入國家前列(2021年約為11500美元),不斷接近高收入國家。但據哈政府統計,該國民眾的平均月工資僅為570美元(約合人民幣3635元),而且用《紐約時報》的話說,很多人的工資還遠低於這個平均值。

油氣紅利不能為多數民眾共享,疫情之下哈薩克斯坦更是雪上加霜。世界銀行指出,疫情之下,該國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縮水2.6%,2021年回升3.7%也沒有達到世界經濟恢復水平。更嚴重的是,該國零售、旅遊接待、批發、交通行業在受到疫情衝擊尤為嚴重,而這些行業構成了該國30%的就業崗位。

此外,疫情導致的經濟封鎖促使食品等基本物資持續上漲,該國貧困率也從2016年的6%翻倍至2021年的13%。新增的150萬貧困人口不少來自農村地區,這進一步加劇了該國的經濟不平等。

經濟和生活處境的糟糕,極容易引發民間對政府乃至政治體制的不滿。這一點自哈薩克斯坦首任總統、「民族領袖」納扎爾巴耶夫2019年辭去總統職位後,尤為凸顯。不少民眾對於哈政壇的政治腐敗心生不滿,希望改變當前「祖國之光」黨主導、缺乏實質性反對和競爭力量的政壇生態。這股「民主化」的呼聲,恐怕也是油價問題背後,哈政府和社會最為關切的思潮。

▎2021年11月23日,哈首任總統、民族領袖納扎爾巴耶夫作出移交「祖國之光」黨黨主席職務的決定

此外,包括美國《紐約時報》在內的各路國際媒體,或明或暗地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相比於十年前,此次示威事件能鬧大,與哈政治高層內部矛盾的表面化難脫干系。

儘管納扎爾巴耶夫在2019年3月、去年4月和11月分別辭去了總統、哈人民大會主席和「祖國之光」黨主席的職位,但這位81歲「民族領袖」在哈政壇的實質影響力毋庸置疑。用《紐約時報》的話說,托卡耶夫這位被「親自挑選的接班人」,儘管對前總統「忠誠地支持」,但始終想走出納扎爾巴耶夫的陰影,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在具體施政中往往會「令官僚體系和政治精英們感到困惑」。

▎哈薩克斯坦現任總統托卡耶夫

《紐約時報》認為,這也導致了哈政府此次面對民眾訴求的激烈爆發時反應遲緩。更有陰謀論者聲稱,作為納扎爾巴耶夫嫡系的安全部門本就對托卡耶夫總統不那麼「心存敬畏」,更擔心自己隨時被後者作為替罪羊「卸磨殺驢」,既然民眾的矛頭也對準了托卡耶夫,他們也樂得「出工不出力」,一面看總統笑話、一面提高自己的「籌碼」。

至少在目前看來,政府總辭職,以及托卡耶夫從納扎爾巴耶夫手上接管其最後一個職務——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是肉眼可見的高層變動。要知道,根據3年前該國通過的法律,納扎爾巴耶夫「因其歷史使命擁有終身作為主席領導安全委員會的權利」。

社會矛盾也好,陰謀論也罷,不可否認的是,此次示威的突發性和規模,是哈薩克斯坦積弊已久的必然結果。當然,對於這個處於敏感地緣位置的國家而言,外部因素與該國的互相影響,更是無法切割。

多國博弈要衝、微妙關係之下,哈薩克斯坦真會「顏色革命」?

哈薩克斯坦的一舉一動,最牽動誰的心?毫無疑問是俄羅斯。尤其是當俄羅斯與西部邊境的烏克蘭對峙的緊張局勢一觸即發之際,南邊老鄰居突發異動,不可能不引起俄羅斯的警覺。

畢竟與烏克蘭類似,哈薩克斯坦對於俄羅斯來說,從來都不只是共享7644公里國境線的鄰居那麼簡單。

就在該國示威活動愈演愈烈的1月5日,美國在線雜誌《國際政策文摘》發表了《哈薩克斯坦是俄羅斯的下一個烏克蘭嗎?》一文,認為雖然哈薩克斯坦人尚不必擔心俄羅斯會像在烏克蘭那般陳兵邊境,但他們和烏克蘭人一樣擔心「普京會拿什麼對付他們」。

同為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格魯吉亞「玫瑰革命」在前,烏克蘭「橙色革命」和「獨立廣場革命」在後,近年來白俄羅斯也越發遭遇國內示威和西方壓力的挑戰,就連最不可能出事的哈薩克斯坦如今也「動起來了」。對於俄羅斯來說,哈薩克斯坦這個「傳統勢力範圍」能否穩住局勢,事關俄羅斯的地緣戰略根本利益。

更重要的是,哈薩克斯坦所在的中亞地區,銜接東歐、西亞和南亞,與高加索地區「隔(里)海相望」,同時與中俄兩國接壤,與若干世界大國和地區強國的利益訴求息息相關。而深厚的伊斯蘭傳統,更是將這裡與不少地區、域外勢力甚至極端勢力緊密相連。

早在20世紀初,英國著名地理學家、地緣政治家哈爾福德·麥金德便將這裡視為全球政治的樞紐地區,提出「誰統治了這一心臟地帶,便可控制‘世界島’(即亞歐非三大洲);誰統治了世界島,便可控制世界」。蘇聯解體後,誰能填補這一心臟地帶的「權力真空」,更是成為了「永恆的主題」。

正因為如此,以俄羅斯為主導的集體安全組織應托卡耶夫總統請求,已決定在哈境內短期部署維和部隊。事實上,俄羅斯在哈境內本來就有軍事存在(薩里·沙根反導試驗場和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作者注)。

對於俄羅斯來說,哈薩克斯坦的變動不僅意味著對該國的影響,更要擔心中亞其它國家的反政府勢力是否也會順勢而動,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終導致俄羅斯在整個中亞地區影響力的消退。

更有甚者,早在克里米亞事件九個月後,普京便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納扎爾巴耶夫表現出了獨特的技能:他在一片從來沒有過國家的領土上建立了一個國家。哈薩克斯坦人從來沒有自己的國家,他締造了一個國家。」並聲稱由俄、哈等五個前蘇聯國家組成的歐亞經濟聯盟創造了一個「大俄羅斯(俄語)世界」。

普京此言儼然將俄羅斯定義為超越國界的文明概念,並明確將哈薩克斯坦納入其中(目前哈境內俄裔人口比例持續下降,但仍佔20%)。對此,納扎爾巴耶夫在2015年用慶祝哈薩克汗國成立550週年予以回應,以表明哈薩克斯坦作為一個國家存在的歷史淵源,兩個月後又高調慶祝哈薩克斯坦作為現代國家的獨立日及其意義。

由此可見,哈薩克斯坦歷屆政府雖然保持著與俄羅斯的緊密關係,但也不想只與俄羅斯綁定在一起。自納扎爾巴耶夫時代開始,發展對美關係、吸引美國投資便成為該國發展經濟、搞平衡外交、制衡俄羅斯影響力的既定政策。

據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時報》統計,獨立30年來,美國在哈累計投資達到537億美元,僅2019年美國對哈55億美元的直接投資,便佔當年該國吸引外資總額的四分之一。

在去年7月舉行的美哈建交30週年商業論壇中,哈外交部與美國商會承諾繼續擴大在農業、能源、綠色經濟和數字技術領域的投資合作。

▎圖自商務部2020國別投資報告,部分數據有所更新

正是由於哈政府一直注重對美關係和美國投資,托卡耶夫總統也表態致力於經濟改革,提升外資在哈營商環境,《紐約時報》等美國媒體並沒有預期哈薩克斯坦會發生「顏色革命」。過去30年來,哈薩克斯坦為了吸引外資,放開了超過25000個公民社會組織(包括13000多個非政府組織)落地,也並未衝擊該國現行的政治結構。

星期三美國白宮發言人珍·普薩基的表態也頗為令人玩味:「我們支持呼籲冷靜、呼籲抗議者和平表達、呼籲哈當局克制行事。」她還堅決否認了部分俄羅斯人士關於美國幕後策劃的說法。

相比於美國政府不時對俄羅斯、白俄羅斯們的嚴厲批評,其對哈薩克斯坦倒是一以貫之地溫和得多。畢竟埃克森美孚、雪佛龍等美國能源企業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就在曼吉斯套州,動亂對美國資本也沒什麼好處。

也許對於哈薩克斯坦來說,相比於顏色革命或者俄哈對抗,更需要迫切關注的,可能是極端勢力及其帶來的地區安全威脅。

歷經2016年動蕩的安全形勢後,哈薩克斯坦近年來加強了對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打擊力度。自2019年起,該國啓動了」朱桑「人道主義救援行動,從衝突地區救回哈薩克斯坦公民,並防止極端分子回流,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隨著疫情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加上當前哈薩克斯坦局勢進一步動蕩的可能性,該國面臨的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威脅也更加複雜化。近年來,以」伊斯蘭國「為首的極端組織借助網絡大量招募成員,而因疫情被封鎖在家的民眾因上網頻率增加,完全更有可能接觸到這些信息。

1月6日,俄羅斯」360TV「新聞曝光的一段視頻顯示,哈薩克斯坦某地有不明人員從無標誌車輛的後備箱取出、分發槍枝等武器,引發非法抗議者的哄搶。

在社會動蕩之下,非法武器和人員的流動更加便捷,加上因疫情而失業、變得貧困的本地居民(尤其是移民工人)更容易心生不滿,成為極端組織招募的目標,這一切都給托卡耶夫政府的反恐和維穩工作帶來更大的壓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托卡耶夫總統所說「接受過大量境外訓練」的「恐怖組織」,可能也是不無道理,並非鎮壓抗議的正當性托詞這麼簡單。

對於中國來說,哈薩克斯坦的局勢穩定更是具有安全和經濟貿易的多重意義。同為上合組織成員國,兩國在打擊「三股勢力」、防止極端組織輸入、維護區域和國家安全方面具有共同的核心利益訴求。

▎中哈石油管線示意圖

與此同時,中哈雙邊貿易近年來穩步增長,在油氣領域合作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自明:中哈原油管道(2006年通油)和中亞天然氣管道(2009年投產)A/B/C線都過境哈,截止至2019年底累計向中國輸送了原油超1.3億噸、天然氣超479億立方米,惠及中國多數省份和數億居民的生產生活需求。

考慮到該國已經出現過的反華、反中資示威活動,哈薩克斯坦的局勢,尤其是在哈中資企業和油氣輸送設備的安全,與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與穩定息息相關。

身處多國博弈的要衝,哈薩克斯坦注定無法獨善其身。其國內形勢的動蕩,也牽動著地區和國際社會。面對民眾情緒自發性的「爆炸」,審慎判斷形勢,找出問題的根源,並採取必要措施解決當務之急,不僅考驗著托卡耶夫政府的智慧,也需要地區和國際社會成員的積極支持。

調價簡單,治國難。■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