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後,俄軍或將被迫走上深刻軍改道路

晨楓老苑

俄軍的營戰術群在烏克蘭的表現一言難盡。一方面,快速穿插大多是營戰術群達成的;另一方面,當前的速戰不決也是營戰術群造成的。

營戰術群是俄軍軍改的結果,首先在2014年的頓巴斯戰爭里亮相,取得突出的戰績。在烏克蘭戰爭里,俄軍據說集結了一百多個營戰術群,按說應該一舉打垮烏軍,結果打成消耗戰,速決無望了。

蘇聯解體後,俄軍實力雪崩式下滑,在2014年頓巴斯戰爭時期,只有抽調精銳,臨時編組營戰術群。這其實不是俄軍的獨特做法,解放軍也這麼做過。在西沙之戰的時候,中國沒有海軍陸戰隊,只有從廣州軍區各部的偵察隊抽調偵察兵,因為偵察兵單兵素質好,身體素質也好,在陌生的登陸作戰中能隨機應變。這些偵察兵其實都是旱鴨子,在登陸艇的顛簸中吐得翻江倒海,但兩腳一踩上西沙的沙灘,就嗷嗷叫地向敵人陣地衝上去,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在頓巴斯戰爭中,俄軍不是抽調偵察兵,而是空降兵和海軍步兵(相當於海軍陸戰隊,還是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那樣的突擊隊,而不是美國海軍陸戰隊那樣的大呼隆部隊)的機械化步兵營作為主幹,配屬以一個T-90坦克連,兩個152毫米自行榴彈炮連,一個122毫米火箭炮連,兩個「鎧甲S1」或者「道爾」防空連,一個技偵連。也就是說,軍師直屬加強到營,加上精銳的基乾營,戰鬥力不強都不行。解放軍在歷史上常有副團長下放到由一營一連為主的尖刀連直接指揮突擊,也是這種集中精銳、強化指揮的思路。

頓巴斯戰爭也是特殊的戰爭,烏軍的實力下滑比俄軍還厲害,東烏民兵也是烏合之眾,雙方打的是靜止的陣地戰,既缺乏機動戰的能力,也缺乏步炮坦協調能力。這不獨特。兩伊戰爭中,雙方的裝備技術水平堪比歐美,更是遠遠超過那時的解放軍,但只有打靜止的陣地戰的本事。這是素質的差別。

低素質的軍隊不僅紀律渙散,訓練鬆懈,最大的問題是控制不力。部隊只能守衛靜止陣地,或者往敵人陣地一味強攻。這都還問題不大,但要是打機動戰,一動就亂,一亂就散,一散就潰。解放軍剛好相反,即使在革命戰爭年代,看起來是大字都不識一個的農民軍隊,靜若處子,動若脫兔,攻無不摧,守無不堅,哪怕靠11路,哪怕只有步槍手榴彈,也要打運動戰,穿插分割、雙層包圍、猛虎掏心、圍點打援。

靜止戰的另一個問題是:戰線一旦動搖,很容易兵敗如山倒。運動的一方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優勢兵力的一方實際損失少於劣勢一方。靜止的敵人在戰線動搖時,很容易被分割,一塊一塊吃掉。這正是頓巴斯戰爭中俄軍營戰術群的作用,不僅充當突擊隊的作用,分割和動搖敵人的戰線,還起到穿針引線的步炮坦協調作用,用先進的通信和數字化,引導優勢火力打擊靜止的敵人。

俄軍營戰術群也不是單打獨鬥,有東烏民兵在後面跟進,打掃戰場,控制戰場。東烏炮兵的火力敏捷性和精確性不夠,但打格子、打攔阻線還是做得到的。步兵近戰圍毆也得心應手。

但營戰術群實際上是擴大的裝甲合成突擊隊,是特事特辦的重型特種部隊,用於東烏這樣的有限戰爭問題不大,擴大到大規模戰爭就出問題了。這是因為頓巴斯戰爭的另一個特點:戰場很小,行動短促,沒有後勤壓力。這正好完美回避了俄軍傳統的重突擊、輕後勤的問題。

在二戰時代,蘇軍快速集群在向縱深突擊的時候,就是不顧一切地向縱深穿插。燃油不足的時候,放棄部份車輛,把燃油和彈藥集中到繼續向前穿插的車輛;有故障的車輛,也不搶修,直接放棄,同樣把燃油和彈藥集中到余下的車輛。這一傳統在烏克蘭戰爭中再次發揮,令人大丟眼鏡,反映的是俄軍依然後勤和技術保障不給力。

但把這種「熊瞎子掰玉米」的做法放到烏克蘭戰場上,穿插範圍大得多,後勤不力的問題就爆發了。補給跟不上,遠距離穿插成為強弩之末,影響任務完成,貽誤戰機;搶修跟不上,珍貴的裝備只好丟棄,影響戰鬥力,同樣影響任務完成,貽誤戰機。據說俄軍第一個星期就累計丟失了超過一個加強團的接近完好的裝備,加上補給跟不上,強弩之末,難以穿縞。

8

更大的問題是,把精銳兵力和技術裝備集中到營戰術群,跟進的一般部隊本來起點就低,技術裝備還被抽調走了,戰鬥力進一步下降。如果對手還是2014年時處於最低狀態的烏軍,問題還不大。但這8年來,烏軍也在整軍備戰。不僅裝備和訓練上得到北約的幫助,士氣和心態上也因為極端民族主義的雞血而刺激起來了,戰鬥中的心理穩定性和鬥志很有提高。俄軍一般部隊跟在強弩之末的營戰術群後,也不再能像8年前一樣橫掃千軍如卷席了。

精銳突擊隊的概念並不新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就組織了突擊隊,人手一枝衝鋒槍,專門在塹壕戰中,利用夜暗或者突然性衝入塹壕,為主力部隊打開缺口。在第五次中東戰爭中,敘軍突擊隊大量裝備反坦克武器,在以軍凌厲攻勢中殿後掩護,臨危不亂,打得很有章法,得到以軍的高度贊賞。但精銳突擊隊是錦上添花,如果錦不是錦,只是破抹布,再精銳的突擊隊也回天乏力。烏克蘭戰爭中的俄軍正是這樣的問題。說是100多個營戰術群,實際上真正能稱得上營戰術群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只是營,還是抽掉骨頭、缺少肌肉的營。

烏克蘭戰爭速戰速決的時機已經過去了,烏軍摧枯拉朽的情景沒有發生,陣地已經穩定,轉入拉鋸戰了。俄軍營戰術群的深遠突擊在意圖上像獴與蛇的搏鬥,關鍵在烏軍要出來迎戰。沒想到烏軍不是蛇,而是烏龜。不知道烏軍是有先見之明,還是開戰初期被打蒙了、後來將計就計,烏軍採用的是結硬寨打呆仗的「笨戰術」。但笨有笨的好處,避免在機動中露怯,更能在固守中拖時間,希望國際壓力和俄羅斯內部壓力迫使俄軍停止行動,被迫撤軍。難說這是否在普京的計劃之內,但任何計劃都是要在實施中與時俱進的。在現在這個情況下,俄羅斯已經騎虎難下了,只有一鼓作氣打掉烏軍主力,哪怕以呆仗打呆仗、打爛烏克蘭。

從軍事上講,打呆仗反而對俄軍有利了,因為俄軍的一般部隊也可以發揮數量大、火力強大的優勢了。反正不在乎穿插、敏捷了,重炮開路,坦克開路,慢慢磨,不怕犧牲,就沒有碾不碎的敵人。只要俄軍下定決心,消滅在第聶伯河以東的烏軍主力和極端民族主義武裝的既定目標依然是可以實現的。

儘管俄軍在兵力上並沒有總體優勢,由於對烏軍的分割包圍已經形成,還是有局部優勢的,有能力各個擊破。在這個模式下,對已知烏軍陣地狂轟濫炸就是了,空中不給力就用重炮砸。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尤其在涼山之戰中,中國炮火起到瓦解敵軍的決定性作用。中國炮兵的主力還是122毫米、130毫米甚至85毫米炮,但152毫米炮把久經戰陣、見識過B-52地毯式轟炸的越軍都打崩潰了。

俄軍現行陸軍火力中,152毫米已經是主體了,在敘利亞經驗之後重新啓用的240毫米迫擊炮和203毫米榴彈炮的威力更大,足以彌補空中火力不足的問題。據說在金門炮戰中,解放軍最頭大的也是國民黨軍隊的203毫米炮,所以現在金門台軍還守著那幾門「反共神器」。

哈爾科夫的居民已經差不多走空了。這個150萬的城市只有2個烏軍旅守備,可能看不住那麼多居民,只能讓他們出逃。可以預期,如果守軍死守的話,哈爾科夫可能要打成斯大林格勒或者阿勒頗了,幾個月後,不知道還有多少哈爾科夫還能留下。馬里烏波爾不一樣,本來就是東線烏軍的大本營,居民只有哈爾科夫1/3,軍民比高得多,烏軍(更可能是極端民族主義武裝主導的國民警衛隊)不讓居民離開,留作人盾,對俄軍的進攻會是很大的困難。馬里烏波爾守軍已經被頓巴斯方向和克里米亞方向的俄軍包圍,8年來也結夠了血仇,只有死戰到底了,臨死還抓一把墊背的,可憐了老百姓了。

另一個變數是「外國志願者」。歐美「外國志願者」已經說不清楚有多少進入烏克蘭了,從1萬多到8萬多,什麼說法都有。另一方面,俄軍得到車臣武裝加強,現在又得到敘利亞「志願者」,據說達到16000人。這些如狼似虎的人最擅長的就是巷戰和陣地攻堅,對手是世界上最凶殘、最頑固的車臣和ISIS匪幫,而且在多年的戰爭中已經經驗嫻熟了。甚至可以說,他們是世界上打巷戰和陣地攻堅最有經驗的武裝力量了。相比之下,烏軍和東烏民兵之間的對撕要文雅多了,歐美志願者更是根本都沒有見識過這樣的陣仗。這些部隊在俄軍重火力支援下,在巷戰中發揮的作用比俄軍營戰鬥群在野戰中的作用還大,對烏軍是很大的壞消息。

更加長遠的問題是:普京已經同意把繳獲的歐美武器移交給這些「外國志願者」。突擊步槍、火箭筒之類他們本來就不缺,反坦克導彈和肩射防空導彈就是不同的問題了。這些武器在巷戰中沒有太大的用處,但被他們帶回各自的國家,最後流向哪裡、射向誰就天知道了。事實上,大批歐美援助烏克蘭的武器最後很可能有相當部分流向歐美最不希望的方向,歷史上有很多先例,不知道這是否是歐美考慮過的問題。

歐美還在繼續向烏克蘭提供大量武器,但這些武器給俄軍造成的殺傷不足以影響俄軍的戰術決心和行動,只是俄軍被打急了,臨死也會抓墊背的。最大的受害者還是烏克蘭平民。

這也意味著戰爭不可能在一兩個月內結束,可能要拖上很長時間了。戰後烏克蘭可能就成敘利亞了。俄羅斯用外科手術割除極端民族主義的癌症的打算可能要落空,戰爭可能刺激出更加強大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結。

營戰術群是俄軍在窘迫中臨時變通的產物,挖了好多東牆,才補起一面西牆。這不是可持續的軍改,也在烏克蘭戰爭中盡顯局限。戰後,俄軍可能被迫走上深刻軍改道路,就像解放軍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才真正走上軍改的第一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