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體溫37℃成歷史: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體溫降低意味什麼?

以前不管是在課本上還是在其他的文章中,都寫著人體標準溫度是37℃,這個數字也一直印在我們的腦海裡。

在疫情時代,人們幾乎天天要測量體溫,但是不難發現,很多時候測得的體溫都低於37℃,有些體溫低的朋友更是不到36℃。

我們的體溫究竟怎麼了?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體溫相比以前普遍下降,37℃標準體溫已成為歷史。

人類標準體溫37℃?怎麼確定的?

18世紀,德國的溫德利希醫生做了一個調查,他收集了25000人的腋窩體溫數據,之後取中間值,得出了37℃的數字。

自此,溫德利希醫生將37℃作為人類標準體溫,並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贊同,最終形成共識。

人類體溫,為何恆定在37℃左右?

在一天的不同時間段,人類體溫並不固定,可能稍微升高也可能略微下降,37℃是一個大概的平均值。

那麼,為什麼人類在進化中選擇了37℃這個標準,而不是27℃或者47℃?哺乳動物都是恆溫動物,平均體溫約為38℃,可見這個數值是一個黃金溫度。

鳥類也是恆溫動物,它們的體溫相對較高,平均體溫約為41℃。在體溫恆定的前提下,動物們可以在任何氣溫條件下保持較高的運動水平,適應複雜的環境。

當然凡事有利有弊,恆溫動物雖然不像變溫動物那樣有時需要休眠,但是日常活動要消耗更多能量;在低溫環境下還可能失溫,需要依靠穿衣、抱團等方式取暖。

而我們人類之所以選擇37℃左右這個區間,是因為在這個體溫區間,機體的反應速度和運動能力能達到最優值。

此外,還有科學家認為,37℃的體溫跟真菌有關。自然界的真菌喜歡低溫,人體能接觸到的真菌達到4000種,但只有大約十分之一種能引起感染,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體溫。

人類體溫正在降低?

體溫影響著人體的狀態和感受,2017年一項來自英國的研究,收集了3.5萬人的25萬份體溫記錄,發現平均體溫是36.6℃。2020年,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表明,人類正常體溫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裡一直下降。

朱莉·帕森尼特指出,她的團隊分析了1860年後三個時期收集的體溫數據,樣本達到67.7萬多份,結果發現現在男性的體溫要比19世紀末的男性低0.59℃;

女性體溫也在下降,從19世紀末到現在,降低了0.32℃。而且,發現類似現象的科研團隊不止這些。

2020年10月,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佈論文,稱在南美洲亞馬遜雨林裡,有一個原始部落的正常體溫,從十幾年前的37℃降到了36.5℃。

體溫降低意味著什麼?

人類體溫的下降意味著什麼?體溫是高了好還是低了好?我們可以探尋體溫降低的原因並思考。

一方面,隨著社會發展,醫療水平、衛生條件都在不斷改善,這使得我們感染炎症的可能性大大下降。

人體感染炎症的時候,機體需要產生蛋白質等物質,新陳代謝就會加快,體溫隨之上升。如今炎症感染率下降,體溫也有所降低了。

另一方面,環境越來越適宜,也減少了人體的能量消耗,平均體溫就下降了。如今生活條件改善,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環境溫度保持在安全舒適的範圍。

那麼,體溫是高好,還是低好?其實只要在正常範圍內,高一點或者低一點都不會有什麼問題。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有專家指出,如果出現體溫偏低的情況,那就說明基礎代謝率較低,血液流動、新陳代謝速度慢,免疫力會差一些。

也有朋友好奇,既然體溫降低了,那麼還能以37℃作為標準嗎?會不會超過37℃就是發燒了?

大家可以放寬心,目前來看還沒有這樣的必要。雖然不止一個實驗說明人體溫度在降低,但在醫學角度來看,這些研究還是不夠的。

此外,標準體溫存在一個正常的區間,在區間內上下變化都不需要擔心。並且,在調查中,降低的數值只有零點幾攝氏度,而疾病誘發的體溫升高都超過38℃,其中有很大差距。

更重要的是,體溫並不是篩查和確診疾病的唯一標準,因為影響體溫的因素有很多,所以人們不必驚慌。

如果發現自己的體溫比起身邊的人,實在是有些低了,那麼平時可以注意天氣改變穿衣,以及均衡飲食、適當運動等等,增強體質。■

來源:科普圈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