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亂得一鍋粥!通脹爆表的他們還能抗多久?

小麥哥不瞎說

北半球的大多數國家都在遭受這幾十年不遇的酷暑。但是比酷暑更難熬的是持續高燒的通脹率。

六月份的統計數據:美國通脹9.1%。英國的是9.1%,歐元區為8.6%。墨西哥7.99%。印度7.01%,俄羅斯15.9%,土耳其78.62%,韓國6%。

哪怕像我們這樣受能源和糧食價格影響小的國家,我們的CPI也有抬頭之勢!

一. 外部亂得一鍋粥

整個世界幾乎全在惡性通脹,直接影響就是,百姓不得不把有限的現金用到家庭的生活必需品上去,從而抑制了非必需品的市場銷量。從近期各國出台的貿易數據看,這個特點已經一覽無遺了!主要西方發達經濟體幾乎全部是外匯逆差。

這些西方發達國家的外匯逆差說明什麼?

說明:他們需要的工業原材料,食品,基礎工業半成品,基礎生活用品的進口開支不斷走高。但是他們出口的精加工高科技產品,品牌增值後中高端產品,奢侈品,知識產權收費類產品等的收入在減少。國家層面的出現了入不敷出!

那導致的結果是什麼?這些國家沒有國際貿易的結餘,就產生不了國內貨幣流動性的良性增量。更難受的是:對不起!目前階段,政府層面一貫使用的貨幣超發對流動性補充的做法也不行(我們通常說的放水)。因為,美元的加息,不允許你這麼幹,至少不允許你肆無忌憚地這麼幹!不然,你的購買力,匯率和債市就要崩(不過世事無絕對,就有國家這麼幹的,土耳其就是頭鐵!有興趣的朋友看看土耳其的通脹率,匯率,利率,會驚掉你的下巴!甚至日本也在往這個方向演變)。所以這種缺錢但是不能再亂印錢的兩難局面,在急速消耗官方和民間的現金流。

對微觀百姓層面的影響就是:自己國家擅長的貨物銷售不暢,那麼這些國家的百姓收入沒有增加,甚至還在減少。然而居民生活必須品消費佔比反而要持續走高,從而不得不進一步壓縮非必要類,享受型,可選性消費。這種情況下,非生活必需品行業的企業經營不斷惡化,不斷縮減開支,不斷裁員。裁員的增加,除了不穩定因除外,最關鍵的是,吃國家救濟的人會越來越多。在財政蛋糕無法增長的大背景下,吃財政的老百姓數量反而不減反增,這就很恐怖了!極端的例子,就是國家破產!

是不是,看起來無解了?

有解的,就是歐美西方國家集體放下面子,承諾在戰略緩衝上給予俄實質性安全保障。然後馬上結束俄烏衝突,並且承認所有的既成現實!讓能源和糧食價格上漲形成根本性逆轉的市場預期。換句話,就是馬上認慫,馬上把烏犧牲掉。

那現實會發生嗎?很難!

這樣認慫是要大勇氣和大智慧的。就像司馬懿即便收到了諸葛亮送來的一身巾幗服飾,也能忍下這種極端的羞辱,依然不出兵,用耗死物資短缺的西蜀的方式,達到戰略上的勝利。多少人能做到這種隱忍?

不是說那些西方國家裡沒有這樣的大智慧人物,而是那些國家的體制和輿論不允許這樣的人能掌握最高話語權和決定權,從而有能力在國家層面做出如此重大的「退讓」決定。因為西方的政客沒人敢跟選票過不去!

當前這種局面不改變,沒人妥協,那麼筆者就非常擔心一種可能性的出現,這是一種非常具有破壞的經濟自暴自棄。就是美國,英國,日本,韓國這些自主掌握貨幣發行權的國家,最後放棄用加息和縮表這些「名門正派的方式」來抵御高通脹,反而重回惡性印錢增加流動性的老路。用快速的本幣購買力貶值來洗掉歷史債務,用更惡性的通脹來激發老百姓的恐懼,讓大家用掉手裡的存款,因為今天你不用,明天手裡的錢就更不值錢了!讓這種自殘的方式激發非理性消費, 最後達到一個新的供需平衡。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的話,對世界經濟和格局意味著什麼,目前是無法預估的。

其實這種破罐子破摔的做法,不是沒人用過。對於一些被炒爆的資產,或永遠還不清的債務。通常是有2種方式處理!

方式A:維護當前貨幣的相對購買力和公信力,讓那些還不起債務的家庭破產。經過若干年的陣痛後,這些破產家庭里的部分人又找到了好工作,慢慢奮鬥,慢慢恢復元氣。但是肯定有另一部分家庭,就從一蹶不振,1,2代的努力也未必能緩過來。典型的事例,就像90十年代初,房市股市雙雙崩盤的日本,後續所謂失去的20年或30年,就是在用幾代人填當時的虧空和窟窿。

方式B:就是不管什麼貨幣貶不貶值了。直接按下核按鈕,無差別的地讓全民一起扛。算一算,全國每個家庭平均大概都欠多少錢。算下來,一百萬。OK , 家家發1百萬,把大多數家庭的債務全部清掉,既往不咎,從頭開始。這種就是典型的推倒重來的模式。至於欠了1千萬,1億那些家庭,對不起,你們在作死的路上,實在走得太遠了,天下大赦也救不了你們了。這種方式就是重塑價格體系,貨幣購買力體系和匯率體系,以洗劫全民以往儲蓄的方式強行去槓桿!壞處就是貨幣信用崩塌,因為別人不知道你是不是下次還這麼玩?萬一像津巴布韋那樣,誰願意做生意收你這樣不靠譜的貨幣?

所以,擔心的就是西方有鑄幣權的國家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用這樣近似摧毀現有世界經濟體系的的方式來做最後一搏,集體選擇方式 B!或許歐元會好點,但是當大家都擺爛時,誰不擺爛誰就吃虧了,最後大家自然是要一起同流合污的!按某些人的邏輯,都擺爛,等於沒擺爛!

到時我們如何應對?我們賺的那些外匯怎麼辦?

二. 內部有些問題我們也要高度重視

2022年地球大家庭裡面的成員,日子都很難過。跟他們比,我們算非常不錯了!當絕大多數重要經濟體貿易出現逆差時,我們卻在順差,而且順差的金額還很大!

跟以往比,目前我們的日子也有難處,但是在全球範圍里橫向比,我們還是幸運的!

說自家的問題前。先看看目前主要經濟體的順逆差態勢。

下面這張圖,很直觀,借用一下!

說明一下,這個圖裡缺了一匹大黑馬,我們的鄰居北極熊!

加拿大皇家銀行(RBC)預測,2022年俄羅斯國際貿易順差可能創歷史新高,最終達到2000-3000億美元。根據發佈的2022年1季度的數據,俄羅斯經常帳盈餘創歷史新高,達到580億美元。如果我們簡單乘上4,那一年的總順差的確有可能超過2000億美元的。可以基本確定,2022年他們賺翻了!其實也很合理,別人受制於制裁的原因,不能賣東西給他們。但他們的能源是硬通貨,按翻幾倍的價格往外賣!他不發財,誰發財?

後面順差大戶就是沙特,澳洲,加拿大,巴西這些以能源和礦產出口為主的經濟體了。

綜上所述,目前全球通脹的大背景下,還能抵消各種不利因素賺到錢的,不是資源大國,就是農業大國,或者就是基本生活消費品的生產國。例如:我們和越南這種類型的出口國。

不過整個國際大環境都這樣爛下去的話,資源國的收入也會減少,最後只剩下農產品出口強國才會是最後的贏家!即便像我們這樣的基礎日用品製造和出口強國,假如國際需求出現巨大萎縮,或許我們也會在出口總量上遭遇衰退!

除了為我們目前還過得出的成績高興外,我們也要把眼光看地更遠一點。把未來的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嘛!當然任何預測,不是無亂想想,胡編濫造!還是要基於事實和數據出發!所以先回顧一下我們上半年各項主要經濟數據。

上半年,全國CPI上漲1.7%。其中,一季度上漲1.1%,二季度上漲2.3%。

上半年, 國內GDP 同比增長2.5%。其中,一季度上漲4.8%,二季度同比增長0.4%。

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4.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0%。

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756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2.5%,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0.8%。

上半年,我國出口11.14萬億元,同比增長13.2%;進口8.66萬億元,同比增長4.8%。

2022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6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58.15萬億元,同比增長11.4%。

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5221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後增長3.3%,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10.2%。

羅列了一堆的數字,看得頭都花了。直接歸納總結吧!

GDP完成全年5.5%增速目標壓力巨大,完成的可能性非常小,或許最後全年的數據在4%以下!

在國內CPI走高的趨勢下,大家消費支出增長%反而走低,說明老百姓的錢袋子捂得更緊了,更不願多花錢了。

反覆提到國外通脹問題,這種情況沒有明顯改善的話,會導致國外的採購需求持續走低,我們的外貿增長就會減少,甚至出現負增長。這樣國內以外貿為主的實體和服務業就不僅僅是賺不到那些微利的問題了,可能會有較大數量的的停產和裁員。 從而進一步抑制國內消費!

重點關注點1:M2的增速在高位運行,一般在8-9%屬於正常,10%已經算偏高了,11.4%絕對高。下半年不降下來,可能在隨後的2-3個季度帶出我們都不願看到的高通脹(節點是:22年底或23年上半年)!結合目前GDP的低增速看,如果按最悲觀測算:CPI峰值可能會達到4-5%,極端情況下出現6%。M2, GDP,CPI,利率4個主要因素沒有協調好的話,極可能引發超預期的通脹%!

重點關注點2:萬一財政收入出現連續性負增長。一邊是支出加大,另一邊是稅收減少,而且在防疫上還要額外投入大量資金!從而出現:不得不維持M2高位運行,收支嚴重失衡,不得不加大發債額(主要是地方層面)。債務佔GDP比重持續增加,美國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他們債越來越多,利息支出越來越高,彼此間產生了內循環,直到每年的收入還抵不上債務利息這種極端情況。當然,我們短期內絕對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哪怕中長期也不會變成那樣的局面。 但是提醒還是要提醒的!

標紅這兩點,不是說一定會發生,但是要引起有關方面足夠的關注和重視!因為一旦出現債務大到還不清的地步,就會出現上述的2種解決方式。無論A還是B, 對於受影響的家庭和個體而言都是災難,國家也如是!!

說出擔憂,不是看空什麼,而是想要提醒點什麼,警惕點什麼!

憂心者就是想得太多,就寫這麼多吧!■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