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致命威脅,正在發生!

縱橫十

▲汽車裝配

在俄歐剛鬧掰的那會兒,作者就說過,真正對歐洲非常致命的並非取暖,而是由於能源短缺導致的歐洲產業出逃,而這一切,如今已有苗頭,或者說已開始發生。

直到如今,市面上都在熱討一件事——歐洲的這個冬天會很冷,日子會比較難捱。

這種客觀現實會一定程度的存在,但更多的很可能是媒體與俄羅斯、白俄等方面的炒作渲染,實際情況並沒有這麼糟糕。

一般人印象中,歐洲所有國家的冬天都是零下幾十度,沒足夠的取暖根本活不了,實際上並非如此。

以德國為例,德國冬天的平均氣溫在0度上下,最冷也就零下幾度,這樣的氣溫跟我們中國大多數地區一樣,咱們也沒見怎麼著。

實際上,歐洲人是舒服日子過得太久了,現在不過是吵嚷著吃不起海參魚翅鮑魚了。

歐洲要想取暖,完全可以通過囤積天然氣、燒煤、農村燒材、電取暖等多種方式代替,日子過得了。最早前,沒有俄能源的歐洲,它們也同樣活得好好的。

實際上,真正能威脅到歐洲的,是能源短缺導致的產業出逃。

雖然歐洲天然氣囤積量已達到了80%,但這只夠民用到明年3月,對歐洲工業是一大難題。

天然氣不僅僅是燃料,還是工業原料與電力來源。

現代工業都是需要天量能源支撐的,一旦失去能源、失去廉價能源,對工業絕對是致命傷害。

歐洲以天然氣為原料的主要化肥生產基本停滯,導致世界出現了9%的化肥供應缺口,不少化肥廠關門大吉。

歐洲最古老的玻璃生產廠因無法保障24小時不斷電,也計劃關門停產;

歐盟最大金屬冶煉廠因電力成本飆升被迫關閉,鋁鋅產量下降一半;

……

歐洲工業最具代表的無疑是德國,來看看德國。

根據調查,德國500多家工業公司中,超2/3擔心因能源成本上升導致競爭力下降,超20%的公司希望將產業轉移到國外或已經採取行動。

不少產業出逃,首選地據說是產業鏈最為完善的中國。

化工巨頭巴斯夫投資100億歐元在華南地區建立一體化生產基地;

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海拉擴大在華生產,在常州建車燈工廠;

寶馬於6月在瀋陽開設第三家工廠;

大眾也多次說要把產業轉移到中國;

16%的德國工業計劃減產、25%的已減產,還有25%的正在減產;

……

僅今年上半年,德國對華投資達到100億歐元,下半年的趨勢有可能加大。

歐洲天然氣價格上漲一二十倍達到了驚人的每千立方米3500歐元,年底有可能達到5000歐元;德國基準電價由2年前的40歐元/兆瓦時,上升到如今的1050歐元,足足升了26倍。

俄歐交惡,對歐洲真正的傷害並非取暖,而是因能源價格飆升導致的產業傷害,因能源短缺導致的產業逃離,產業一旦離開,要想再回來,就非常不容易。

歐洲最大的優勢、也是最後的底牌,就是製造業,特別是高科技製造業,如果歐洲不能解決上述問題,一旦這一底牌也玩殘了,那歐洲人就沒什麼可混的了。

本文正題到這裡就結束了,在此說點題外話,懶得去獨立成文,就順帶說說。

回看中國,由於疫情、貿易戰、地緣政治動蕩、人力成本上升等諸多因素,外界一直有唱衰中國製造業的聲音。

但實際情況卻是,中國製造業不但沒有走衰,反而越來越強。有一個典型現象,就是中國製成品的出口增長速度一直在明顯增長,其全球份額由2017年的17%上升到了2021年的21%,中國現在是比德國、美國和日本加起來還要重要的國際供應國。

中國的電動車、大飛機、新能源、航空航天、醫療產業都搞得如火如荼,化工產量爆炸增長中,造船業超韓國,油輪LNG等高價值船也在突破,如此等等,不一一列舉。

值得單獨一說的是中國芯片,近日中國官方消息,14納米先進工藝規模實現量產,90納米光刻機、5納米刻蝕機、12英吋大硅片、國產CPU、5G芯片等均實現突破,相信後面會越來越牛X。

近日還有消息,中國直接搞起了「亞軌道運輸新技術」(已立項),未來一小時打遍全球各地,哦不,是一小時運輸抵達全球。

還有另一條比較跑題消息也一並說說,未知真假,那便是9月13日由香港《南華早報》報導,中國搞出了一款新的大殺器,這款導彈長5米,先在1萬米高空以2.5馬赫飛行200公里,然後再貼近海面掠海飛行20公里,離目標10公里時直接鑽入水下100米變成「超空泡魚雷」,以100米/秒(約200節)的速度奔向目標,從水下直接爆破目標。一艘驅逐艦,有一枚這樣的傢伙就足以重創,就算是航母、核潛艇這樣的大型目標,要是有多枚攻擊,也很難存活。

不想說什麼「厲害了我的國」這類的,不過這些聽起來好像真的很厲害的樣子。■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