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俄烏戰爭的導彈數量和台灣軍費增長想到的!

寧南山

這段時間美國這個台灣政策法案TPA(Taiwan Policy Act)在網上引起了許多討論,比起以前美國在實質性支持台獨方面又在不斷前進了,在一點點的掏空中美關係的基礎。

我又想起了前不久看到的另外一個數據,根據媒體8月25日的報導,台當局行政機構院會當天通過2023年度總預算案,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防務部門整體預算規模達5863億元新台幣,較今年(2022年)增加716億元,增加幅度13.9%,這個金額創下歷史新高。

台防務部門辯稱,大陸不斷擴大針對性軍事行動,防務部門預算將重點推進機艦本土化製造,提高裝備妥善率、補充彈藥存量,併發展不對稱作戰。

如果我們對比下這幾年台灣軍費的變化,會發現2019-2023年台灣地區軍費四年增長接近70%,

其中台灣2019年的軍費預算為3460億新台幣,而目前公佈的2023年軍費預算為5863億新台幣(按照當前匯率計算為193億美元),四年時間增長了69.5%,也就是接近70%。

軍費對於戰爭的支持作用有多大?

烏克蘭的總統澤連斯基9月15日晚間發表了一個講話,講了些最近的情況,包括爭取歐盟對俄羅斯加大制裁,以及呼籲從西方獲得更多的防空系統的援助,在這個講話裡面,司機花了很多時間講俄羅斯的導彈攻擊對於烏克蘭造成的威脅和損失,因此希望獲得更多的防空系統來防禦,不過我感興趣的是他在提到俄羅斯導彈攻擊的嚴重性時提到了一個數據,說俄羅斯已經對烏克蘭使用了超過3800枚導彈。

從邏輯上分析,既然視頻裡面澤連斯基是想爭取防空系統援助,因此應該不存在壓低俄羅斯導彈攻擊數字的動機,

我根據這個數據計算了下,嗯從2月24日到9月15日時間已經過去了差不多200天,俄羅斯總共才發射了3800枚導彈?那平均每天就是19枚,20枚左右,司機說的是尋求防空系統,那我們理解這些導彈應該是飛機,陸基和海基系統發射的對地攻擊導彈,巡航導彈之類。

平均每天發射20枚導彈攻擊,這個強度對於俄羅斯這個大國來說似乎有些弱,不過想一下也是,導彈的價格非常昂貴,動輒幾十萬美元上百萬美元一枚。

我們可以先看下美軍的導彈價格,《參考消息》2020年2月援引美國「戰爭地帶」網站2月18日的刊文,揭秘了美軍計劃在2021財年採購的空射武器的最新單價。

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只是單枚導彈的價格,而且不包括未來用於支持服務、改進或升級這些武器的任何開銷。

其中空射對地攻擊導彈的價格如下:

AGM-88G增程型高級反輻射制導導彈(海軍)——614.9萬美元

  • AGM-114「獄火」導彈(空軍)——7萬美元
  • AGM-114「獄火」導彈(陸軍)——21.3萬美元
  • AGM-114「獄火」導彈(海軍)——4.5萬美元
  • AGM-158聯合空地巡航導彈(空軍)——126.6萬美元
  • AGM-158C遠程反艦導彈(空軍)——396萬美元
  • AGM-158C遠程反艦導彈(海軍)——351.8萬美元
  • AGM-179A聯合空地導彈(陸軍)——32.5萬美元
  • AGM-179A聯合空地導彈(海軍)——24.3萬美元。

可以看到打坦克的地獄火導彈是最便宜的,最低可以到幾萬美元,這款導彈通常安裝在直升機上面;

而那種空中對地攻擊的導彈,價格則在二三十萬美元;

空中發射的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則在100萬美元以上;

空中或者艦上發射的反艦導彈就非常貴了,需要三四百萬美元;

最為昂貴的是反輻射導彈,是專門用於打對方雷達的,居然高達600多萬美元。

當然了美國軍工巨頭賺錢成本高,俄羅斯使用的導彈價格不會那麼貴,而且這場戰爭裡面烏克蘭就沒什麼大型軍艦值得打,也就無需動用昂貴的幾百萬美元一枚的反艦導彈。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導彈的費用不是個小數目,像美國如果一天打10枚巡航導彈,那麼美軍這一天1200多萬美元就沒有了,即使俄羅斯導彈的成本是這個是三分之一,那一天也是400多萬美元。

其實吧,俄羅斯的武器一些零部件和生產設備是進口的,再加上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的問題,成本能不能做到美國的三分之一還不一定。

而且發射導彈的費用也不只是導彈本身,導彈的儲存維護和庫存本身也會產生費用,我們都知道工廠追求零庫存,因為庫存就是損失啊,你平時放了十億美元的貨在倉庫沒有使用,產品自身的折舊,倉庫的運營費用,維護人員的費用,利息損失等都會很高,因此財力會限制一個國家庫存導彈的數量,而導彈這種東西戰時又難以快速大規模生產上量。

不只是常規導彈,像美國和俄羅斯維持一個龐大的核武庫,其實也是非常耗錢的。

同時要大量發射導彈,還有飛機和軍艦作為導彈發射平台的損耗,如果你要用戰鬥機發射一枚對地攻擊導彈,那麼你就要起降一次並且飛行幾小時,這就消耗了飛機機體和發動機的壽命(通常在幾千小時,一架戰鬥機的價格通常幾億人民幣),以及會消耗以噸為單位的油料,飛行員起降一次就相當於砸爛一輛小汽車。

為什麼為了訓練飛行員要專門研制教練機,成本就是重要原因。

同樣的如果要用軍艦發射導彈,軍艦出海一次的費用就比戰鬥機更高了。

總體來說,經濟實力肯定會限制其導彈攻擊的數量,

我們可以對比下美軍的每年使用的導彈數量。

根據《The Drive》網站援引美國國防部公佈的數據,2019年,美國軍用飛機,包括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的飛機,在阿富汗使用了7423枚不同類型的導彈,在伊拉克和敘利亞使用了4729枚,共計約1.2萬枚。

也就是說美軍2019年的強度就是平均每天在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的作戰中消耗33.3枚導彈,這比俄羅斯在俄烏戰爭中的強度要高出50%以上,而俄烏戰爭的烈度是比這些戰場高很多的,今年雙方的軍隊陣亡人數合計肯定在幾萬人。

美國在導彈價格更為昂貴的情況下,在阿富汗,敘利亞,伊拉克打治安戰的導彈發射密度都比俄羅斯高。

我為什麼要舉這個例子,就是因為捉襟見肘的財力會限制戰爭能力,那麼反過來雄厚的財力可以極大的增強戰爭能力。

台灣的政府和防務部門,在各種各樣的談話和文件中,都反復的強調發展「不對稱戰力」,其含義是不會和中國大陸去比較總體軍隊規模,而是會加強對於能夠對我軍高價值目標形成重大威脅的精確攻擊武器的配備,包括質量和數量。

什麼是高價值目標,由於對台作戰需要渡海,因此海空軍必然會是主力,由於海空軍裝備及其昂貴,

舉個例子,我國目前(2022年9月)驅逐艦全部加起來就是47艘,一艘軍艦包括武器系統價值就是幾十億人民幣,一架飛機的價值也有幾億人民幣,這還不包括上面的人員,顯然台灣方面如果擁有的精確攻擊性的導彈數量越多,則其導彈發射系統在我軍對台軍事目標火力覆蓋中生存下來的可能性就會越大,則會對我軍造成越多的威脅。

即使我們可以說,在第一輪攻擊中我軍要用海量火力覆蓋確保消滅其導彈系統,但如果台軍擁有的導彈越多,則我軍消耗的進攻武器數量也越多。

而從目前台灣四年軍費提升70%的情況來看,台灣是有較為雄厚的財力來支撐軍費增長的,那麼台灣的軍費來自哪裡呢,是其較為強大的經濟實力。

2022年不出意外的話,台灣的製造業增加值會超過俄羅斯,一舉位居全球第十位,這個數字是不是沒有想到?從下圖可以看到2021年的十大製造業國,排第十位的俄羅斯製造業增加值是2569.58億美元,今年的情況看台灣會超過俄羅斯。

下圖是台灣2021年的GDP,高達7747.93億美元

從下圖可以看出,2021年台灣製造業佔其GDP比例高達32.88%,比中國大陸還高出不少,這樣台灣2021年製造業增加值是2547.52億美元,僅略低於俄羅斯的2569.58億美元。

如果是工業(包含製造業,採礦業,燃氣電力供水之類)的話,GDP佔比更是高達37.95%,而中國大陸2021年工業增加值佔GDP比例是32.58%。

因此,統一台灣絕不僅僅是做軍事準備,提升我軍的裝備水平,訓練水平,常態化軍演都只是其中一部分,還需要從根本上削弱台灣的經濟實力,這是台灣提升軍事武備能力的源泉,另外中國大陸的公司也要對此做好準備,在供應鏈上去台灣化,避免哪天戰爭突然爆發時給公司的運營造成重大損失,但做到這一點並沒有那麼簡單。

這裡要再次強調,去台灣化是去除不必要的依賴,同時減少台獨從中國大陸的經濟中吸取養分。

供應鏈去台灣化已經有不少人提出來了,但為什麼能夠做到未雨綢繆的是少數?

最近看了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時上海的民族工業西遷的情況,當時上海大大小小的工廠中,根據國民政府1937年的統計:全國(不含已淪陷的東北)合乎工廠條件的(即工廠有50個工人和10匹馬力以上者)有3935家,其中上海一地即有1235家,佔31.4%。

跟我們想像的1937年抗戰爆發後民族工業爭先恐後搬遷到大後方,防止被日本霸佔不同,實際上七七事變爆發後,上海的民營企業大多數都不願意搬遷,原因有如下:

1:上海的資本家們認為百餘年來中國和外國軍隊的戰爭都缺乏抵抗意志,都是以中國政府很快妥協告終,不管是1931年東北的九一八事變,還是1932年上海的一二八事變都是如此,根據台灣方面出版的《林繼庸先生訪問紀錄》(他後面去了台灣),林繼庸是當時國民政府負責工廠搬遷的負責人,為讓一位上海大企業家同意內遷,林繼庸曾從民族大義到國際局勢,勸說了1個多小時,得到的回答卻是:「林先生,不要太興奮啊!記得『一二八』大戰那時,我們的工廠總共停工還不足十天呢!」

2:上海的民營企業主們認為搬遷費用甚高,且搬遷目的地包括原料供應,土地等各方面均不完善,會讓工廠遭受嚴重損失,且政府的搬遷計劃也並不完善,給予企業搬遷給予的支持也不夠。

3:不少企業主認為即使上海最終被日軍佔領,還可以把工廠搬遷到租界繼續開工,那裡是西方洋人的地盤,日軍也管理不到,而且個人還可以繼續享受在上海的高生活水平。

因此抗戰時期的西遷,主要還是國民政府控制下的高校,軍工廠,機器廠等,從1937年8月–11月,整個上海的民營工廠遷出僅有100多家,佔比僅為百分之十幾,導致上海大部分的工廠淪於敵手,成為日本的經濟資源。正是因為有了上海的教訓,國民政府在後來日軍逐漸攻近武漢,組織武漢的工廠再次搬遷時,直接採取了「不搬遷就把工廠全部炸毀」的強硬命令方式,使得武漢工廠搬遷大大的好於上海。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芯片國產化領域,美國在2018年卡中興的芯片脖子之後,全國的企業才開始真正的行動起來在芯片供應鏈尋求國產化,因為廣大的企業意識到了,如果不尋求芯片供應鏈的國產化,那麼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嚴重的損失。

我覺得今天這個供應鏈去台灣化(去除對台灣供應鏈的依賴,以減小未來衝突下自己遭受的損失)其實也是類似的,很多企業也並沒有意識到台海未來必然會發生戰事這件事給供應鏈帶來的風險,

因此實際上在2022年9月的今天,很多企業在供應鏈去台灣化方面依然是毫無動作的。

因此這個也需要能有統一的政策去推動企業提前佈局和完成這件事。

總之,經濟戰線的準備工作也是台灣統一需要做的工作之一,可以降低島上的台獨分子以武拒統的能力,這項工作應該未雨綢繆的提前進行,而不是到了局勢緊張的時候才不得不做,這樣才可以盡量的減少自己的損失。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如果一個企業自己的供應鏈準備工作做的好,而同行對此則毫無準備,則一旦發生了台灣局勢的變化,那麼那些沒有準備的企業則會造成損失,這反而成了那些做好了準備工作的企業擴大市場份額的機會。

美國現在在台灣方向的各種動作,包括現在在搞的台灣政策法案TPA,其實是不斷的,一次又一次的給我們提醒,因此要抓住現在的時間,做好該做的事情,要知道,有些事情是避免不了,是一定會發生的,那為什麼不從現在就開始為之做好準備呢?

是該行動起來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