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為何不敢進行戰爭總動員?

顧子明

戰爭總動員,結果無外乎三種情況,第一種是摧枯拉朽的結束戰爭,第二種是艱難的取得勝利,第三種是舉國之力最終還是打輸。

拋開第一種情況來看,後兩者的結果都不太樂觀,而且結果也高度相似。

可以參考200年前的滿清劇本,看一下打贏的後果。

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前,無論是地方督撫布政使,還是受命的欽差,都是滿族大臣出任,部隊的骨幹依然是以八旗兵與綠營兵這些世襲軍官為主。

太平天國起義之後,八旗與綠營兵節節敗退,連財稅重地的南京都給丟了。

匪不能不剿,於是,清廷啓動了戰爭總動員,允許各級各個地方組織團練。

但是辦團練和採購裝備需要錢,清廷不得不允許各級地方自籌軍餉募兵,倒騰禁運的物資,於是,漢族地主便借著剿匪的名義,繞開了劉都統和布政使攔截稅源,組織起來了漢族地主武裝。

有了槍桿子和錢袋子的漢族地主,自然就有了跟滿族勢力(省長)抗衡的力量,在戰爭總動員的過程中不斷的擴大勢力,形成了遍地的碉堡。

各地政局的變化,也給了清廷內部野心家慈禧巨大的機會。

她趁機鏟除了以顧命八大臣為代表的滿清勳貴,之後,又大力提拔漢族地主武裝,形成了以漢制滿的局面。

參考歷史,俄羅斯聯邦不敢發佈總動員的主要顧慮就是這個。

一旦全國動員開啓,各聯邦的自主權會急速擴張,由於俄羅斯缺乏統一的意識形態,很快會形成一大批的山頭軍閥,進而與克林姆林宮的力量串聯,對原有的統治階級進行清洗。

至於打輸了,則可以參考俄羅斯自己過去的兩百年歷史。

對於戰鬥民族的民眾來說,勝敗乃兵家常事,輸輸贏贏很正常,但是全國總動員的失敗是絕對不可接受的,最終的結果,就是王朝或者統治階級不得不交出手中的利益。

1856年俄國的克里米亞戰爭打輸了,導致沙皇不得不廢除農奴制,他和他的大貴族地主喪失了對土地和農奴的控制權。

1905年俄國的日俄戰爭打輸了,導致俄國1905革命,沙皇又不得不成立國家杜馬(議會)並實施多黨制,向議會交出手中的權力。

1917年俄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打輸了,導致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徹底結束了君主專制的統治。

1989年,阿富汗戰爭打輸了,導致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統治階級被指著交出了權力。

對於經歷過殘酷的車臣戰爭的普京來說,他很清楚,他的前任葉利欽,就是因為打輸了第一次車臣戰爭,失去了民眾的支持,才不得不交出手中的權力,以換取對自己的庇護。

同樣,親自打贏了第二次車臣戰爭普京也很清楚,即使成功擊敗了烏克蘭,那些在戰爭中獲得巨大聲望的年輕將軍們,也將在士兵和莫斯科民眾的簇擁下,重走一次他當年進入克林姆林宮的道路。■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