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成了普京的「迷障」?

虛聲

01、政治家的友誼

2013年9月6日,G20峰會在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召開。

那一年的普京第三次當選俄羅斯總統,巧合的是默克爾也是第三次當選德國總理。

聖彼得堡地處波羅的海之濱,九月份的氣溫已經接近零度。當時的普京見默克爾衣衫單薄,便從助手那裡接過一個毯子給她披上。

那一刻的普京,顯示出了硬漢的細心。

那一刻的默克爾,也展示出了普通人的感動。

那一刻被媒體紀錄下來,成為普京和默克爾關係很鐵的見證。

其實在那之前普京和默克爾關係就不賴了,經常互動。兩人年輕時都曾在東德生活,某些方面有類似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當然政客之間的友誼通常都和國家利益相結合。

默克爾長期在德國執政,把德國經濟發展得還不錯(相對歐洲其他國家)。發展經濟就需要能源,俄羅斯恰好能給德國提供廉價的能源。當時兩人正在在討論「北溪-2」管道建設。

對默克爾和普京來說,能源合作不僅意味著經濟利益,也意味著歐洲的穩定和發展。

當時的世界並不太平。從08年到12年,普京擔任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擔任俄羅斯總統。那幾年梅德韋傑夫努力和西方友好,結果西方選擇咄咄逼人,在北非搞翻了親俄的利比亞政權,又在敘利亞挑起戰爭、試圖推翻俄羅斯在中東的支柱。

更致命的是,奧巴馬和拜登已經在烏克蘭積極佈局,即將發動顏色革命。實際上到2013年底,不論是敘利亞還是烏克蘭,局面都岌岌可危。尤其是烏克蘭,顏色革命爆發之後,親俄的亞努科維奇政府被街頭運動推翻,對俄羅斯打擊極大。

親西方派上台之後,對親俄派進行清算,導致烏克蘭撕裂。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烏克蘭王牌特種部隊(金雕部隊)被逼迫當街下跪,隨後這些人逃亡到俄羅斯。

那種情況下,普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吞沒了克里米亞(2014年),並且暗中支持頓巴斯地區的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兩個共和國鬧獨立。

雙方鬧得不可開交。

關鍵時刻,德國和法國出來充當和事佬,於2015年拉著俄羅斯和烏克蘭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簽訂了一系列協議,號稱「新明斯克協議」。

其基本內容:各方停火、協商解決。

02、觸礁

新明斯克協議從沒有被嚴格落實,但給東烏帶來幾年短暫的平靜。那段時間裡,德國和俄羅斯之間仍然「能源互利」,並且一直推動「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建設。默克爾和普京的友誼仍然被譽為維護歐洲穩定的基石。

隨後由於頓巴斯一直鬧獨立,烏克蘭鬧著加入北約,矛盾激化;最終演變成今年的烏克蘭戰爭。歐洲全方位制裁俄羅斯。

由於之前默克爾對俄羅斯的政策比較友善,遭到輿論的口誅筆伐。隨著雙方圍繞天然氣的博弈越來越激烈,默克爾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

10月13日,默克爾表態稱自己從來不後悔當初和普京簽訂的能源協議,因為「即使是在美蘇冷戰期間,俄羅斯的能源供應也一直非常可靠」,所以她為了德國的利益採購俄氣完全沒問題。

那時默克爾還沒有指責普京,只是稱俄烏衝突性質上應該是「一場巨大的悲劇」,根源在於他們的外交框架(指的是以《明斯克協議》為核心的談判)沒有成功。給人感覺是,她依然想從歐洲穩定的立場上看待兩國關係。

但是到了11月8號,默克爾接受《時代周報》採訪時突然改變了說法:

她表示當初推動各方與俄羅斯簽訂《明斯克協議》,實際上是在為烏克蘭爭取時間,讓他們得以快速增強軍事實力。

她強調從那時候所有人都已經看到「衝突只是凍結而不是解決」,協議的簽訂給了烏克蘭寶貴的準備時間。

——按照默克爾的邏輯,她之所以和普京拉關係、之所以購買俄羅斯的能源,完全是為了麻痹普京與穩住俄羅斯,為烏克蘭爭取更多武裝自己的時間。

默克爾這番說辭有兩種可能性:

一、真心話;

二、巨大壓力之下的自我辯解。

但不論那種情況,都讓普京感覺很受傷。普京是一個自視甚高的人,有著強烈的自尊心。他過去也很看重與默克爾的友誼。

但默克爾的這番說辭,無疑是讓世界覺得普京被默克爾玩弄了。

所以在11月9日,也就是默克爾轉換態度的第二天,普京在會議上公開斥責了默克爾的這番表態:

他稱,默克爾的話讓他感覺「非常出乎意料,也令人極度失望」,他之前一直認為德國領導人對俄羅斯是真誠的;即使(德國)站在烏克蘭的一方,俄方也沒有懷疑過德國領導人在真誠地通過協議、促成俄烏雙方和解。

他表示,但現在事實證明俄羅斯被欺騙了,他們的實際目標是用拖延來增強烏克蘭的實力,準備加深和俄羅斯的敵對。

他感嘆,當初應該更早採取軍事行動。

普京這話傳遞出來兩個信息:

1、普京和默克爾之間的友誼小船觸礁了。

2、西方政客不可信,即便是以務實著稱的德國領導人,也不可信。

3、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早有預謀,不是心血來潮。■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