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即將超過中國,是紅利,還是災難?

一個壞土豆

印度人口即將超過中國,他們為什麼一點也不高興?

前段時間,聯合國一項關於人口數量的預測,引發廣泛關注:印度人口數量將在4月後超過中國!

也就是說,還有不到4個月,全球第一人口大國就不是中國而是印度了。

其實在2019年時,聯合國認為印度的人口會在2027年超過中國,沒想他們要提前達成目標了。

這個消息出來後,引起了很多人的焦慮,因為很多人總是想當然的認為,人口就是第一生產力,印度的人口超過中國,勢必會為印度帶來強大的發展勢能,這樣印度不就有更大的可能性超過中國了嗎?

印度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究竟是人口紅利還是人口災難?

咱們先別急著替印度高興或者焦慮,看看人家自己是啥反應。

顯然,印度對於這個結果一點也不高興,因為印度一直在搞….計劃生育!

他們就怕人太多了……印度根本就不想成為啥全球第一人口大國。

就在2019年時,莫迪就再三談到:我要反復強調一個問題,人口爆炸,這將會嚴重威脅到印度的發展。

在去年(2022年)英國《衛報》7月14日報導,印度人口最多的北方邦日前提出了一項計劃生育政策。

提案指出:如果一對夫婦擁有超過2個孩子,將無法享用國家福利與領取政府補助,並且也無法成為地方政府公職人員。

同時,北方邦提出了對獨生子女獎勵的計劃草案,提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如:

對於獨生子女優先錄取印度理工大學、印度管理學院等一流大學,獲得提供到20歲的免費醫療和保險,獲得免費的教育直到大學畢業,在公務員錄取中給予優先錄取。

對於遵守政策的政府公務員,將獲得12個月的帶薪產假,支付額外的薪資。

其實,印度不僅是北方邦在搞計劃生育,是各個地區都在搞;

也不是現在才開始,是一直在搞計劃生育,而且搞得越來越嚴格,從1949年時,印度就成立了計劃生育協會,並在3年後全國所有的邦成立了人口控制委員會,一直到現在搞了70多年。

最嚴苛的時候,是在1952年到1975年時,印度人口從3.8億直接激增到6.13億,當時的印度總理英迪拉開始了他的鐵腕絕育計劃,英迪拉能動手絕對不嗶嗶,直接抓捕了大量的反對派,隨後派遣二兒子桑賈伊主持此項工作。

英迪拉的政策簡單粗暴,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包括:

  • 領取政府補貼和獲取農業信貸之前,必須出示絕育手術證明;
  • 第三胎以上的孩子無法入學;
  • 囚犯在絕育前不能駕駛;

甚至於搞出了強拉百姓,對低種姓直接絕育手術這樣的騷操作….

於是全國各地都掀起了一股絕育潮,印度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完成了超過800萬次絕育手術,當時的數據據說有70%以上是被強行或者連蒙帶騙搞的手術…..

但是在1984年,因為處理印度教和錫克教的問題爆發劇烈的爭端,導致英迪拉被刺殺,印度的人口控制計劃才開始緩了一緩…..

事實上,由於印度持續的推進這項國策,已經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到今天,印度的人口生育率已經跌到了2.0左右,雖然比起韓國日本那依然是大幅度的領先,但你可知道印度最強悍的時候,生育率曾經達到了驚人的5.45。

也就是說每個印度女人會生超過5個孩子…….

順便提一下,今天全球生育最強大的10個國家,分別是從布基納法索的4.87到尼日爾的6.89,無一例外全在非洲。

今天的印度,雖然也不想再生孩子了,但是因為由於前面幾十年的勢能,印度的平均年齡僅僅為28歲,遠遠低於中國的38歲,他們的人口增長還將持續10年以上。

根據預測,印度會增長到16億人以上,一直到2035年左右開始趨於平緩。

也正是因為如此,讓印度政府一直憂心忡忡。

人口真的越多越好嗎?那多少算多?

很多人不是認為人口多是好事嗎?那印度為啥對這個發愁呢?

因為所謂的人口越多越好,人口是第一生產力,完全是一些人掰著腳丫子瞎琢磨出來的,人口越多越好,那多到什麼程度算好?

比如中國,是20億好還是30億好,總得有個數吧。

其實,我們作為一個家庭成員,就很清楚多少個孩子是合適的?

一個家庭,絕對不是孩子越多越好,否則會拖垮一個家庭的經濟能力和撫養能力,最後一個孩子都養不好,而是要根據父母的經濟實力和實際狀態來決定。

同樣的,一個企業,要有多少員工合適呢?

人力資源部絕對不會想著人多力量大,拼命的招聘,能招一萬人絕對不招一千人,否則這樣就把公司拖死了,而是根據公司的實際業務需求和拓展計劃,來制定合理的招聘計劃並設置崗位。

那既然如此,一個國家,憑啥就人口越多越好呢?

國家同樣需要根據自己的產業結構狀態來分析,多少人口才是合適的。

比如說現在,每年動輒上百萬人參加國考,幾乎近一半大學畢業生參加研究生考試,到深圳的中學當老師動不動就要求博士學歷…….

顯然,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高端產業不足,或者說產業升級的目標還沒有完成,並不能為年青人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崗位,所以,導致內卷非常嚴重。

那現在都捲成這樣了,很多人還嫌人太少了,究竟是咋想的呢?

我們再說回印度,為什麼必須要搞人口控制。

很顯而易見的原因,因為印度養不活那麼多人了。

要維持這麼多人口,有三種資源是必須的,糧食、水、就業機會。

有了這三樣資源,人口才可能形成紅利,否則,就是災難!

很可惜,這三樣,印度一個都都沒有…..

印度的人口災難-糧食篇

首先說糧食。

按照道理來說,印度在農業資源上天賦異稟,平原佔了總面積的40%。

有1.5億公頃的耕地,美國並列世界第一,條件遠遠比中國好。

可是,中國1.2億公頃耕地糧食產出6.6億噸糧食;

印度1.5億公頃耕地糧食產出3.1億噸糧食;

而現在印度的人口,和中國是一樣的,相當於拿中國不到一半的糧食去養活同樣多的人。

還不僅僅於此,因為印度沒有印度製造,所以需要拿大量的糧食進行出口,是全球第一大大米出口國,還是小麥出口的超級大國。

這一進一出算下來,印度的人均糧食佔有量連中國的四成都不到…..

據國際機構提供的數據表明,2019年全球飢餓指數印度排102名,列為嚴重飢餓程度。

所以,現在莫迪一想到印度還要增加近3億人口,不禁心驚肉跳,連覺都睡不好了…..

只能說印度好在有一個巨大優勢,就是印度人幾乎都信教,而超過83%的人口屬於印度教徒,宣揚不殺生、非暴力,認為殺生吃肉食是對動物和家禽的暴力行為。

也正因為如此,印度不吃肉不喝酒的人口全球最多。

當然…..其實想吃肉也吃不到….不如吃素…..

印度大約有超過30%的人口是素食主義者,算下來不吃肉的人超過3億,相當於一個美國。

多虧這個給印度緩解了巨大的壓力。

因為吃素就表示在糧食的投入上很少,因為如要產生一斤牛肉,就至少需要8斤的飼料或糧食,而一斤豬肉也需要至少3斤的糧食來換算。

所以,吃素,會節省相當大一部分糧食。

但是也因為此,印度人的身體素質非常差,雖然吃素,但是他們攝入的油脂可不少。印度的很多飲食真是高油高糖的,因為澱粉類食物確實做出來不如肉香,要調味的話就得多加糖多加油。

如全球聞名的咖喱每100克熱量高達400大卡以上…..

但即使是這些,多數印度人也吃不起啊,因為印度有33%的貧窮人口,每天的支出不足1.2美元。

也正因為此,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印度有14%的人口即2億人營養不良;

印度5歲以下兒童有34.7%發育遲緩;

15到49歲的育齡婦女中,有51.4%的人貧血;

……

印度的這些問題,就是因為工業化搞不起來;

印度的糧食產量低,是因為沒有化肥,印度的化肥使用率只有中國的40%左右,而且,儘管萬般抵制中國製造,但印度的化肥依然需要大量的從中國進口…..

中國的化肥,48%的尿素、36%的磷肥都被印度買了。

印度想拒絕中國製造沒問題,最後的結果就是連3.1億噸的糧食產量都沒有,餓肚子的人更多……

我們知道的,2020年時,印度要抵制中國,不要中國化肥,結果國際化肥資本嘴都樂得合不攏,集體給印度漲價,印度最後又厚著臉回來了……

印度沒有化肥,是因為沒有化工產業,印度沒有化工產業,是因為我們在50年代辦工業的時候,他們啥都沒幹乾….

印度沒有工業,就沒有工業產品的出口,外匯儲備少得可憐,只有不到4000億美元,而且動不動就找美國和俄羅斯買武器,於是印度外債總額高達1.4萬億美元。

要知道印度2018年的財政收入是5444億美元,外債利息佔財政收入的比例為20%!

印度又不是美國,不能印刷美元,外債的利息就有8%,而且大量的短期債務,每年要還近1200億美元的債務。

而印度能賣的就是農業品,所以,儘管大量的飢餓人口,但印度還是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大米和小麥出口國……

印度的人口災難-水篇

說完了糧食,我們接著說水資源,這個,印度也是缺得一塌糊塗。

印度是世界上淡水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河流湖泊眾多,降雨量每年是1200毫升,而中國僅僅為600毫升,但印度每年有數百座城市陷入乾渴之中。

2019年6億印度人陷入缺水的危機,每年有大約20萬印度人因為水的問題而死亡。

所以,能喝到恆河水,對印度來說就是最大的福音了……

為什麼印度會缺水?你別以為下雨多就不缺水,如果三個月不下雨,水怎麼來?

我們有水,是因為我們有全球最多的水利工程,否則你總不能每次下雨的時候家家戶戶拿水桶去接雨水吧?

你可能說印度缺水,那恆河不是都是水嗎?但總不能指望13.8億印度人全住恆河邊上吧?否則住的遠的人每天跑10個小時到河邊去打水喝?

2019年時,CNN等多個媒體報導,印度第6大城市欽奈,已經徹底沒水了,這個沒水是什麼概念:

在經歷近200天沒有下雨的乾旱後,為欽奈提供城市供水的4個水庫在6月份都徹底乾涸,465萬人失去了主要水源,混亂不可避免,當局只能靠海水淡化、火車、卡車運水,來濕潤焦渴冒火的咽喉,水價猛漲,弱勢人群陷入巨大的困境之中。

自來水管打開,一滴水都流不出來,當然,印度大部分家庭還沒有接入自來水管,這不是平民窟,很多印度的公寓也是如此;

其實為啥印度缺水,中國就不缺?

這是中印傳統的問題,中國從古代開始就不斷的修建堤壩水庫,但印度基本不搞這些事情,因為太慢了,印度人就挖井,把底下水資源破壞得差不多了。

因為修堤壩是百年工程,挖井是挖到水就能喝,印度人不願意等……

到今天,印度的水利工程連中國的1/5都不到,能不缺水嗎?

印度一沒有修水利的動力,二是修也修不好,因為徵地都徵不起來…這個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先不聊了。

印度的人口災難-就業壓力篇

說完了糧食和水,我們再看工業化,因為只有工業化才能提供大量的人口就業機會。

2019年的數據印度的工業產值為3895億美元。

我們的這個數值是多少呢?超過日美德總和,是全球工業霸主,為35931億美元,幾乎為印度的10倍…..

而我們工業化提供的崗位,至少是印度的7倍以上。

有合適的工作,人口才可能形成紅利,否則,都是無業遊民,紅利從哪裡來?

其實印度的人口紅利從來就不存在,印度的農業人口佔總比重的70%,也就是近10億人,10億人創造的財富是3.1億噸糧食,人均0.31噸;

法國的農業人口是大約300萬,創造的財富是6416噸,人均21噸;

法國要創造印度同樣的財富,只需要印度1/67的投入…..

而印度至少有10億人不能進入工業化,只能從事低效的農業生產;

但是如果讓印度的人口進入工業化領域,結局會更慘,因為現在印度城市有1500萬失業人口,孱弱的工業和基礎建設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現在好歹印度有那麼多耕地可以去種地……

印度要慶幸的是,他們和巴西不一樣,巴西搞的全是大農產,用機械化的方式在生產糧食,而印度現在還是小農產業,很多都是原始的耕種方法。

但這個好處就是,幾乎同樣的糧食產出和耕地面積,巴西只需要二千萬農業人口就可以了,但印度就需要10億人口。

雖然這個效率低,但是好歹解決了10億人口的就業,讓他們有工作可以乾啊,至少能去做佃農,否則都聚集到城市裡面遊手好閒,印度就真的要崩盤了!

人口紅利,從來都是一個偽命題

人口要成為動力而不是負擔,需要人口能進入工業化的環節,能夠找到匹配的工作,不說能成為工程師,至少能成為產業工人,但這首先需要能夠有教育,但印度有2.87億的文盲,印度文盲的標準是,不會寫自己的名字……

這一堆問題,都不是現在的印度能解決的;

其實我們從印度身上就能看出來,所謂的人口紅利,壓根就是不存在的。

即使人口多要成為消費大市場,那至少也需要人人都有工作,有薪水,這樣才能構成消費的能力啊。

其實對於誰來說,人口才能成為紅利呢?

對於政府來說,沒有任何一個政府希望人口無限制的多下去,否則一堆年青人找不到工作,就是不安定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阿拉伯之春的前奏,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政府考慮的是怎麼多搞產業,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對於普通人來說,也沒幾個正常人希望人口越來越多,否則說個最簡單的事情,人多了,房價能不貴嗎?工作能不難找嗎?

人多了,博士生都去搶本科生的工作幹,只有人少了,機會才更多,本科生都有可能得到博士生鍛鍊的機會。

其實只有資本,才會認為人口是紅利,因為人越多,就卷得越凶,1個崗位100個人去搶,資本就說呵呵你想乾?那就給你一半的薪水,你愛乾不乾。

事實上,從二戰之後到今天的80年時間,由於技術的發展,工業化的效率越來越高,科技不斷的在幹掉就業崗位。

原來一個一萬人的工廠,現在可能只需要一千人就能達成同樣的生產目標,更要命的是,還不斷的有無人工廠、無人碼頭、無人貨運這樣的新技術出現,使得能提供的崗位更少了。

所以,對於印度這樣的國家來說,人口,不可能成為紅利,只有可能成為災難!

只不過印度要慶幸的是,他們的農業一直發展不起來,解決了10億人的就業問題,同時印度人都信教,相當多的一部分人無欲無求,對生活也沒啥追求,好歹社會矛盾才沒有那麼激烈。

總有人憂心忡忡,印度人超過我們了,我們打不過怎麼辦……

你真的想多了,在未來,決定戰爭勝負的人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技術。

1884年,英國軍隊在南中非洲羅得西亞的一次戰鬥中,首次使用了馬克沁機槍,一支50余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擊退了5000多非洲人的幾十次衝鋒,當場打死了3000多人。

你是要拼數量,還是要拼質量?

說回印度,中印戰爭的歷史數據傷亡交換率是1比7,這還是在60年代,那這50年過去了,中印的差距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中國今天的軍事實力對比印度,和50年代比較怎麼樣?

現代戰爭不是拿西瓜刀互砍的時代,否則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去發展科技,印度如果想在人口上進行碾壓,根據交換比,至少需要120億人口才能勉強有勝算…..到現在還有漫漫長路….

那印度的生育率至少要達到30.26以上…..另外,還需要他們有足夠的體能翻過7000米的喜馬拉雅山…..

等印度超過100億人口的時候,再去愁怎麼打仗吧。■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