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會視而不見嗎?沙特、伊朗和解,美媒:猶如拜登「被打耳光」

3號環球觀

10日在聯合國會議上,巴基斯坦外長扎爾達里在談到某個題外話時難以喜悅之情,連連稱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大新聞,是久違的好消息。能讓扎爾達里如此高興的,自然是當天的重磅消息,沙特和伊朗復交。

據環球網報導,10日在經過幾天的談判後,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宣佈結束7年的外交隔閡,兩國同意將在兩個月內重新開放大使館和外交代表處,多年的緊張對峙局勢得到緩和,並開始朝正常化發展。

這一歷史性的時刻受到阿曼、黎巴嫩、伊拉克等中東或海灣國家高度歡迎,巴基斯坦外長扎爾達里在談到沙伊關係恢復時笑得合不攏嘴,連連稱贊這是一個久違的好消息,「實在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這一歷史成果的重要性。」

沙特和伊朗

沙特和伊朗「打了拜登政府一耳光」

當然,有人歡喜就有人憂。

白宮國安委員會發言人約翰·柯比顯然沒有準備好說辭,僅僅以一句「美國歡迎任何結束也門衝突、緩和中東地區緊張局勢的努力」帶過。不過,半島電視台則不留情面地點出,美國在其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這一幕堪比英劇《是,大臣》中,英國外交大臣通過看電視才知道某國遭逢政變,所以拜登不出意外再次遭到群嘲。美國《商業內幕》網站稱,沙伊復交無異於「打了拜登政府一耳光,然後還向拜登竪起了中指。」

在沙伊宣佈復交前一天,任期過半、且幾乎毫無作為的拜登又找上沙特,試圖推進沙特與以色列外交關係正常化。換句話說,拜登希望再簽一版《亞伯拉罕協議》。

結果沙特並不買賬,直接提出了與美國共同開發民用核項目、安全承諾和降低軍售限制等條件。當時外媒認為,沙特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和美國好好談判,即使美國答應了這些要求,沙特也會提出「承認巴勒斯坦建國」這個美、以都無法接受的條件。

沙特對美國態度冷淡,不只是因為拜登的「價值觀外交」。雙方的隔閡自2019年就已經產生,當時伊朗襲擊了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一處設施,但承諾給沙特提供保護的美國沒有以武力作為回應。

內塔尼亞胡對此事的評價一針見血:美國越是口頭威脅伊朗,沙特就越會解讀為他們押注錯誤,並開始嘗試尋求與其他大國的合作,甚至推動與伊朗和解。

內塔尼亞胡最近處在風口浪尖

以色列處於內戰的邊緣

所以對沙伊復交感到擔憂的,還有以色列。

沙伊復交之際,以色列也並不平靜。對內,內塔尼亞胡的改革方案遭到以色列上下強烈反對,示威遊行很快演變成騷亂,英媒「中東之眼」甚至宣稱以色列正處於內戰的邊緣;對外,巴勒斯坦抵抗組織捲土重來,對以色列定居點的襲擊驟然激增,此時以色列的兩個宿敵——沙特和伊朗的復交,無疑讓以色列的局勢雪上加霜。

以色列前總理拉皮德聲稱沙伊復交是一個危險的發展,它使以色列失去了對伊朗的「區域防禦牆」,全世界都在注視著以色列政府正在因功能失調而陷入自我毀滅,「當國家面臨生死存亡時,總理正在忙著發動政變」,內塔尼亞胡顯然已經放棄了以色列的安全。

拉皮德所謂的「區域防禦牆」指的是2020年特朗普斡旋下,以色列、阿聯酋和巴林簽署的《亞伯拉罕協議》,這項協議實質上以色列圍繞伊朗打造的一張環波斯灣包圍網,自協議簽訂以來,以色列就一直想將沙特拉入其中。

但是拜登上台後,美國與沙特的關係降溫,再加上拜登也有意將伊朗拉回伊核協議作為政績宣傳,導致以色列近三年來的努力無疾而終。

拉皮德現身抗議現場

美國、以色列不會善罷甘休

所以,靠著民粹和極右翼路線上台的內塔尼亞胡如果想要緩解國內壓力,必然會嘗試挑起與伊朗的軍事摩擦,這也是內塔尼亞胡的慣用手段,通過塑造「外敵」來凝聚以色列人的團結,今年1月伊朗遭到神秘無人機襲擊,時間正逢內塔尼亞胡就任,因此這起襲擊事件被外界認為是內塔尼亞胡展示對伊強硬作風。

不過,這次內塔尼亞胡恐怕很難得到以色列國防軍的支持,他的改革也遭到了以色列軍警部門多位負責人反對,以軍參謀長哈勒維曾警告稱,對改革的抗議聲正在軍隊中蔓延,這將影響軍隊的戰鬥力。

如果內塔尼亞胡執意挑起與伊朗的軍事摩擦,這或許將成為他下台的導火索。

以軍現役、退役士兵參與抗議

當然,不會坐視沙伊關係和解的,還有美國。

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的矛盾、遜尼派與什葉派的矛盾和恐怖主義一直是美國介入中東、保持地區影響力的抓手,如今沙伊關係的緩和意味著美國將其中一個抓手。在此情況下,沙特和伊朗必然會遭到美國的外交施壓,尤其是對美國有安全依賴的沙特。

去年7月拜登的外交行動失敗後,美國國會對沙特的不滿情緒被點燃,兩黨共同通過了一份廢除歐佩克國家和石油公司的主權豁免的「反歐佩克法案」,旨在推動美國在石油領域搞「反壟斷」。

如果外交施壓不成功,美以關係將由此升溫,此前因為拜登的「價值觀外交」政策,美國和內塔尼亞胡的右翼政府關係趨於冷淡,這導致《耶路撒冷郵報》公開指責美國阻礙了以色列擴大《亞伯拉罕協議》。

如今沙伊關係緩和,那麼號稱要搞「價值觀外交」的拜登也只能去找以色列緩和關係。只不過,拜登的「價值觀外交」在小薩勒曼那裡丟過臉後,恐怕又要遭到內塔尼亞胡嘲諷。■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