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全面緩和,取決於美國視角下,中美三大矛盾,該如何化解?

六爺阿旦

最近從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開始,算是打開了中美之間的溝通之門,隨後是財政部長耶倫訪華,後面可能還會有美國商務部長也會訪華。這相當於中美在不同的層面,都有了一些接觸和溝通。

不過溝通歸溝通,人們現在心裡有一個很大的疑問,或者說是困惑,就是美國的高官,最近以來,這已經算得上是密集的訪華了,但是從布林肯到耶倫,這兩輪訪華來看,似乎實際達成的成果又十分有限。

所以大家心中不免會有一些困惑,就是如果美國是要進行全面的緩和,那麼派出高官密集訪問,進行充分深入的溝通,則可以認為這是合理的操作。但現實的情況是,訪問是訪問了的,溝通也是溝通了的,但還是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成果。

而所謂要進行全面的緩和,更是八竿子打不著,完全看不到這種跡象。因為不管是布林肯訪華之後,還是耶倫來訪期間,大家該制裁還在制裁,該反擊也在反擊,這實在也不像是要緩和的樣子。

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美國是否要全面緩和?

從布林肯到耶倫,這種訪問和溝通,更像是一種在務虛層面的交流,也就是說,大家可以聊一聊,但是聊不出什麼結果來。而其他的方面,該怎麼幹還怎麼幹。尤其是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就感覺特別的難以理解,既然還是沒啥共識,那又有什麼好談的呢?

其實這種會晤就像是人們心中的一面鏡子,它照出的,只是每一個人內心,自己的願望。有的人希望出現全面緩和,所以他看到的都是各種緩和的跡象。有的人根本看不出緩和的跡象,所以關注點則是,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成果。

如果我們客觀的來看待這個現象,就是美國的高官密集訪華,我覺得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這個事情。

第一個方面,首先是這種溝通,是在美國反復主動要求的情況下,我們才同意的。對於美國高官的訪華,我們始終強調的是,經中美商定。每一位美國官員來訪,我們始終也沒有表明過,這是中方主動邀請。

第二個方面,就是我們的態度,對於溝通並沒有排斥,我們實際反感的是,對於美國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行為。所以在這個溝通的過程中,我們沒有拒絕,但是對於達成什麼務實的成果上,也沒有抱太多的期望。

第三個方面,就是從美國一再主動提出會面溝通的情況來看,美國內部的各派勢力之間,對於過去5年的這種公開化的遏制與脫鈎行動,至少就取得的成果而言,並不太滿意,美國內部,似乎對此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全面評估。

之所以這麼說,是有一些證據來進行輔助判斷的。一個是最近半年以來,美國各個層面對於脫鈎的行為,開始進行反思和辯護,甚至進行了某種程度上的否認。最直接的一點,就是在宣傳方面,不再主動提及脫鈎,而是換用另外一個詞語,叫去風險。雖然只是一個文字遊戲,但側面反應了這是在軟化立場,即便實質上可能改變並不大,但是從語言表達上,已經折射出其思想層面的認知,已經出現了動搖和變化。

從這三個方面的情況,去進行綜合判斷的話,感覺這一輪美國高官的密集訪華,並不是所謂的全面緩和,而是美國對過去5年的遏制策略,進行新一輪反思與重新調整的一個轉折點。

至於這個轉折點之後,美國是會要準備全面緩和,還是會變得更加瘋狂,目前還看不出明確的跡象,因為整個行動畢竟都還在評估之中。但是如果我們從中美之間,這種矛盾的結構性去分析和判斷的話,對於美國未來的選擇,恐怕還不容樂觀。

因為在美國的視角下,這種結構性的矛盾,並不以少數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同時在短期之內,又無法徹底的改變。這就注定了中美之間的關係,會沿著這個趨勢,不斷的震蕩下行。

很多人常常聽說,這種結構性的矛盾難以調和,但很難理解這種所謂的結構性矛盾到底是什麼,那我們今天就把這個結構性的矛盾展開來說一下,在美國的視角下,究竟什麼是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所謂美國視角下,中美之間的這種結構性矛盾,我覺得從由淺到深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只有把這三個層次的矛盾,系統的理解了之後,才能認識到這種矛盾的特點,就是結構性的。

而所謂結構性的,你甚至可以理解為,就是根本性的,它不是一枝一葉的修剪就可以調節的矛盾,而是可能要傷筋動骨,甚至要動到根基,這也不是短期之內能化解的,同時,也不是少數人的意志就可以改變得了的。因為這個所謂的美國視角下,就是美國已經深入骨髓的一種認知,是難以改變的。

美國視角下,第一個結構性矛盾:經濟

我們現在說最淺的這個層面,就是經濟層面的這種結構性矛盾,也是當前大家說的最多的一個矛盾,就是美國的經濟,總體上是脫實向虛,他們主要優勢在金融層面,而我們的經濟,主要優勢是在生產端。

這種經濟結構上的分工,沒有所謂完全的好或者壞。而關鍵在於這種經濟結構,所對應的利益分配機制上,是否合理,才是問題的關鍵之所在。

美國的金融層面,實際上也就是資本的層面,融合了軍事、科技和輿論上的優勢。那麼最後的落腳點,必然是利益的分配上,要體現出這種優勢,這就是以美元為中心貨幣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

它的問題是,美元在國際經濟與貿易體系的循環中。一頭綁定了上游的國際石油貿易結算,一頭綁定了下游的實物商品國際貿易結算。但是在這兩頭,美國的影響力都出現了急劇的下滑。歸根結底的原因,就在於美元在貿易結算的過程中,通過稀釋財富的操作,偷偷的攫取了石油出口國和商品生產與出口國的利益和財富。

這自然會引起資源國與生產國的不滿。那說起來,這種不滿其實就是一種結構性矛盾的體現。而這個結構,就是美國利用美元,在資本層面拿走最多的利益,而資源國和生產國,只能得到剩下的少部分利益。這個結構所帶來的矛盾,就是我們常說的經濟層面的結構性矛盾。

那麼回過頭來,面對這種結構性矛盾,大家也可以想一想,在當今的國際形勢下,是否有可能化解?到底是美國放棄美元的中心貨幣地位,接受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改革,還是資源國與生產國,繼續忍受美國的盤剝?

我們不妨打開天窗說亮話,當今的資源國與生產國,最核心的支撐就是中國。那麼這種結構性矛盾,你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是要美國放棄不勞而獲的好日子,還是要我們繼續忍受國際分工中,利益被大部分拿走的現實,從而心甘情願的,世世代代在產業鏈的中下層,給西方打工?

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是無法接受這一點的。那麼美國的金融階層,又是否會接受前一點呢?我相信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認為這種結構性的矛盾,確實是短期之內無法調和的。

那麼無法調和怎麼辦呢?這就是美國視角下,必須分出一個高低來,只有分出了高低,才能重建一個新的,在各自看來更合理的國際秩序。

美國視角下,第二個結構性矛盾:制度

我們都知道,中西方之間有著制度差異,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他們是資本主義國家。理論上來說,這並不是一種結構性的矛盾,因為文明本來就是多樣性的,我們也一貫提倡和主張相互包容,和平共處的原則。

那麼這個結構性的矛盾,又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不妨說直接點,這種結構性的矛盾,就是從西方的視角出發而來的,在他們看來,這種東西方之間的制度性差異,就是一種結構性的矛盾。他們不但是這麼看待的,也是這麼對待的。

從二戰之後,也就是冷戰開始,美國對於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充滿了偏見和仇視,長期以來,都是抱著必欲除之而後快的心理,人們往往很難理解,美國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難道說這是蘇聯,曾經留給西方的心理陰影嗎?

實際上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事情,可能就更容易理解。回到最根本的定義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最本質的區別,就是生產資料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我們都知道,美國是大型私人資本所主導的,所以要理解他們的行為,最容易觸及到本質的,就是經濟利益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問題。

那麼回到這個問題上,就是西方國家,或者說西方國家的大型資本財團,是完全無法接受,生產資料公有制,這種形式的存在。哪怕只是一種潛在意義上的威脅,也讓他們如坐針氈,寢食難安。

而現在更可怕的是,我們從過去的一窮二白,逐漸發展起來,甚至已經超過了,除美國以外其他所有的西方發達國家。什麼是制度的優越性?美國過去的那一套說辭,現在變得越來越像是一個謊言,越來越失去說服力。

那麼在這樣一個國際背景之下,讓美國承認其制度並不具有天然的優越性,承認其過去的宣傳,是基於一種謊言的洗腦,甚至說讓美國放棄這種制度,有這種可能性嗎?

反過來我們這幾十年來的發展成果,大家感同身受,全世界萬眾矚目。我們並不強調,我們的制度具有優越性,而是一再重申,合適的就是最好的,但是現實的結果,事實勝於雄辯。難不成我們真的要像美國所希望,所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所宣揚的那樣,去走他們的路,接受他們的那一套嗎?

很明顯,這都是不可能的,美國到目前,還在表面上強調競爭,而暗地裡卻各種破壞規則,破壞公平競爭的基礎,這反過來證明瞭,美國在競爭中,已經實際上落於下風的現實。所以誰的制度具有優越性,我們不需要去證明,因為事實已經給出了答案。

然而我們越是發展,越是進步,越是能體現那樣一句話,合適的就是最好的,但同時也越是能凸顯出,美國所宣揚的謊言,是一種持續了幾十年的欺騙。而美國通過數十年的這種宣傳,這已然在西方視角之下,在事實上形成了一對結構性的矛盾。

這對矛盾的雙方來說,是沒有任何妥協和轉圜餘地的,也不是短期內,少數人的意志可以扭轉和改變的。

美國視角下,第三個結構性矛盾:文化

對於中西方之間文化的差異,有太多的論述,客觀的來說,大家普遍都承認,這是兩種具有代表性的生存方式,具有差異的文化,這種生存方式的差異,直接的體現,就是我們是農耕文明,而西方是海洋文明(如果西方有文明的話)。

從地理意義上的區別來看,中國自古以來都認為自己所生存的這一片土地是最好的,所以從民族性上,沒有過多的侵略性和擴張性。而歐洲大陸上,缺乏抵御外敵的天然屏障,所以歐洲國家之間戰爭頻繁,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戰爭最多的地區。

歐洲誕生工業文明的前提,是發現美洲大陸,並在幾百年的時間內,持續從美洲掠奪了天量的黃金白銀,完成了原始的資本積累,並可以用足夠的資本,去推動工業革命的發生。

說好聽點叫海洋文明,說不好聽點就是海盜文化,充滿了侵略性和擴張性。海盜文化又必然伴隨著冒險主義精神,個人英雄主義,分髒的公平性。在西方國家進入到現代以後,所有的這些特性,都披上了現代文明的外衣,但本質卻體現在金融資本的每一個細胞里。

今天美國的金融資本,也是同樣如此,充滿了侵略性和擴張性。甚至可以說,以美元為代表的這種金融資本的終極形式,從其誕生到其終結,都必然要進行擴張,當美元停止擴張的時候,就意味著它的滅亡。而美國所有的國家制度,經濟結構,文化內涵,都是圍繞著美元這個核心,去進行擴張,而做的效率最高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

美元從誕生到現在的存在,從始至終,一直就伴隨著擴張。其內核是西方文化的侵略性和擴張性,這是寫在他們DNA裡面的,改不了的一種文化屬性。

那麼對於美國這個載體而言,完成從金融到經濟,從制度到文化層面的擴張和統一,就是其必然的宿命,但是西方也不想想,你一個暴發戶後來者,你領先世界幾百年?中國領先世界幾千年?你什麼檔次?你想重演野蠻文明吞併先進文明,你也不看看當今世界,到底是什麼文明和國家,是延續了幾千年而始終存在的?

最後

如果我們仔細的去審視這些矛盾,我們說它是結構性的,也就是短期內難以改變的,或者說是無法改變的,似乎也並不為過。尤其是發現這種結構性矛盾的視角,還是從西方本身的視角出發而言的,你就會發現,與其說要改變我們很難,還不如說他們要改變自己很難。

從2018年到現在,已經5年過去了,美國的這種進攻方式,我反復強調,其最具有威脅性的,就是前半段。如果前半段美國無法取得優勢,要熬下去,美國更不會有勝算。現在5年已經過去了,美國不管再怎麼調整策略,如果他還要以你死我活的這種心態和策略去進行鬥爭和博弈,其最終都只會有一個結果,就是必敗無疑。■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