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輸了,台海走向何方?

風雨如歌

侯友宜(右二)昨晚在新北板橋開票之夜承認敗選,台北市長蔣萬安(右一)擁抱安慰

1月12日晚上,台灣地區領導人產生的前一晚,藍綠雙方都進入了衝刺階段,身為新北市長的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在新北市板橋區舉辦了最後的造勢活動。

當晚,藍營一眾大咖悉數登台,號召支持者給侯友宜投票,唯獨缺了個馬英九。對此,馬英九辦公室直接回應說,「沒有得到邀請」。

此舉立刻引發了外界的疑慮,國民黨內訌的「優良傳統」又要在關鍵時刻發作了嗎?

要知道,馬英九是侯友宜參選之路上的大功臣,馬英九雖然任期內風評不佳,但是下台後由於菜菜子的襯托,人氣反而在藍營有了很大的回升,因此馬英九的態度相當重要。

作為國民黨候選人的侯友宜有一個大問題,就是他的很多主張和綠營別無二致,加之他當年是被陳水扁提拔成警察署長的,因此被許多國民黨的鐵桿粉絲,也就是深藍群體認為是「藍皮綠骨」,不願意支持他。

是馬英九一次次的奔走,讓深藍降低了對侯友宜的疑慮,所以「最後一夜」這樣重要的時刻,馬英九是必須出席的,怎麼會得不到邀請呢?

原來前兩天,馬英九在接受一家德國媒體採訪時,聲稱要「相信大陸」,這話被綠營抓住猛批。其實這壓根不是什麼大事,只要侯友宜不在乎,綠營並不能怎樣。

偏偏侯友宜很在乎,直接和馬英九來了個切割,不邀請他出席「最後一夜」,不少深藍群體一看,覺得果然是「藍皮綠骨」,最後選擇不去投票,看最終的得票率地圖就知道了。

北部全是綠的,連侯友宜的大本營新北市都是綠的,只有最北的基隆一點藍,連大本營都沒守住,拿什麼跟綠營鬥?北部的選民基本盤是藍大於綠,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只可能是一個:部分藍營鐵桿不去投票。

侯友宜的特點是算計到極致,他從來沒有真正提出一個綱領,也就是你上台後要怎麼乾,比如最重要的兩岸關係怎麼處理,侯友宜一直支支吾吾,沒有明確的主張。

既反對「台獨」,又反對一國兩制,對於「九二共識」的表態也非常勉強,說接受合乎憲法的「九二共識」,不接受一國兩制的「九二共識」。

給人的感覺就是,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扭扭捏捏,玩政治最忌諱的就是沒有明確主張。

侯友宜是內心想反對卻不敢明著反對,又拿不出新的論述,做出這番怪異的表態,就別怪支持者失望了。

但侯的過度圓滑並不止於此,以本次兩黨的候選人產生過程為例,相比綠營早早確定是賴,國民黨卻連候選人怎樣產生都爭執不下。

通常來說,候選人直接由初選產生,但侯友宜卻不願意參加初選,而是希望黨內直接徵召,原因是他作為市長,任期要到2026年才結束,在任期還未結束時參加大選,會給人朝三暮四的感覺。

如果是黨內直接徵召就不同了,侯就可以說,不是我想主動參選的,是黨在召喚我,為了黨的未來義不容辭。

最終侯友宜獲得了徵召,成為國民黨候選人,但這種好處全都要,責任一點都不背的做法,也引來了許多不滿。

在藍營內部這種現象並非個例,馬英九時代還能提出「不獨、不統、不武」,雖然本質上是維持現狀抗拒統一,但好歹也是個明確的口號。

而馬英九退了後,藍營已經到了無法提出明確口號的地步了,無論是朱立倫、韓國瑜還是侯友宜,他們在兩岸關係上的敘述都極為矛盾,又想繼續從大陸賺錢,又想和大陸拉開距離,又想主導兩岸關係。

更準確地說,是藍營已經喪失了提出敘事的能力。

一個政黨要想存在,必須得有自己的敘事,也就是常說的「主義」,老蔣去台到馬英九執政前,國民黨的敘事都是「三民主義」。

而馬英九上台後,兩岸的實力已經逆轉,國民黨徹底喪失了回到大陸的可能,根據這種現狀,馬英九提出了「不獨、不統、不武」,試圖維持兩岸的現狀,勉強算半個主義吧。

而經過馬英九的八年和菜菜子的八年,形勢又有了很大變化,一來是大陸的產業升級加速,逐漸和台灣的產業形成了競爭關係,台灣和大陸的利益衝突多了起來。

二來是台獨氛圍的成型,在馬英九上台前,台灣教科書雖經過李和陳兩人的修改,但整體的台獨氛圍還不算穩固,仍有機會逆轉。

不過事實證明馬英九沒有這種魄力,僅僅是「微調」課綱,即使是這樣,執行層面也不成功,阻力重重,到馬英九卸任時,「毒」已經徹底穩固。

綠營也由此獲得了政治正確和道義制高點,這對國民黨來說是個大麻煩,因為在「毒」的敘事里,國民黨是大陸來的,屬於外來政黨。

當這套敘事佔了上風,那國民黨就是有原罪的,橫竪都不可能是綠營的對手。一旦藍營說了什麼不合時宜的話,比如馬英九前面說的,馬上就會被大批特批,藍營只能被動應對。

稍微處理不慎,或者候選人承壓能力差點,就會做出「和馬英九切割」這種騷操作,令支持者大失所望。

反過來,綠營要是說錯了話甚至犯了什麼事,卻不怕國民黨的施壓,捂著就行。

同時在綠營佔據政治正確的前提下,「天然」不正確的國民黨很難提出一種合適的「主義」,尤其是在兩岸關係論述上,稍有不慎就會政治不正確,候選人只得小心翼翼,所以侯的主張才會如此別捏。

但越小心翼翼就越容易內容空洞,支持者提不起激情,一個沒有「主義」的政黨如同無根浮萍,拿什麼戰勝它的對手,所以外界早就預料賴會贏,最後的結果也沒有意外。

對於賴的上台,許多人擔心會不會導致中美在台海攤牌,這裡我先下個結論:不太可能。

看看賴的表態就知道了,他在第二天就公開表示將維持現狀。賴屬於激進派,恨不得明天就毒的那種,這番表態肯定是不情不願的。

美國手握烏克蘭和以色列兩顆大雷,已經應付不過來了,實在不想再來一顆,並且賴的激進也不符合美國的佈局。

20世紀70年代後期,蘇聯在地緣上已經被鎖死了,西歐被堵住,東邊中國倒戈,加上日韓的存在,蘇聯也沒法突破,西南方向有土耳其卡住黑海海峽,蘇聯在地緣上陷入了慢性死亡的境地,只能鋌而走險,入侵阿富汗,隨即陷在了阿富汗,成為冷戰失敗的一大原因。

布熱津斯基根據這段歷史,在《大棋局》裡為美國總結了對付中俄的辦法:

在東歐擴張,堵死俄羅斯西進的可能,逼迫其調頭向東,在西太方向依靠「島鏈」擠壓中國,堵死中國東出太平洋的可能,並拉攏伊朗、東南亞和印度,迫使中國只能往中亞走,這樣一來,中俄就會在中亞陷入內耗,美國可不戰而勝。

從小布殊以來的美國總統,都沒有脫離這一框架。

既然要攔阻中國東出太平洋,作為第一島鏈防線核心的台灣島,自然是重中之重。

為此,美國試圖通過在島上部署大量的武器,將其打造成「刺蝟」,無限提高大陸的統一成本,並不斷放出「協防台灣」的信號,以此逼迫我們放棄東出太平洋。

由於這個戰略的重點是逼迫中國轉向,而不是和中國攤牌,因此美國不希望台灣的省長過於激進。

按照台灣兩黨慣例,候選人產生後都要到美國拜碼頭,誰受到的接待規格更高,誰就會被認為得到了美國支持,是很大的加分項。

2023年賴訪美的時候沒有見到什麼重要人物,而侯的訪美之旅不僅見到了多位參議員,會見了沙利文,在晚宴上還得到了「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的全程陪同,這個羅森伯格是布林肯的嫡系。

羅森伯格與侯友宜

兩相對比,可見拜登在敲打賴,你小子給我老實點。除了敲打,美國還上了一道保險——派監軍。

賴的搭檔蕭美琴出生於日本,母親是美國人,曾搭任台灣駐美代表,和美國朝野接觸很深,從小只有美國國籍,這樣的人能貫徹美國的意志,讓她搭任賴的副手,就是要看住賴。

既然雙方暫時都沒有攤牌的意思,台海未來幾年大概率還是維持現狀。

只不過,台面上的維持現狀不妨礙台面下的暗流湧動。

2023年12月21日,商務部決定中止ECFA部分商品關稅減免,19天後的2024年1月9日,商務部又表態要進一步中止ECFA產品關稅減讓,對台的經濟擠壓正在拉開序幕。

台灣每年出口到大陸的商品中,符合ECFA關稅減讓的大約是1500億人民幣,不是個小數目,但也不算傷筋動骨,真正傷筋動骨的是兩個方面:半導體和CPTPP。

2023年全年,台灣進口3519.2億美元,出口4324.8億美元,順差805.6億美元,同年台灣對大陸出口1522.5億美元,進口716.99億美元,順差不到806億美元,換句話說,台灣的貿易順差幾乎全部來自大陸。

而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中,有七成是半導體及其相關產品。

大陸2023年的半導體自給率各方統計有一定的差異,但基本可以確定在23%-25%的區間,隨著國產化的提速,2025年達到35-40%是很有希望的,對台灣的依賴將不斷降低。

除了大陸的半導體國產化,台灣的另一大麻煩是RCEP。

RCEP對台灣的半導體影響不大,但對紡織品、汽車零部件等傳統產業影響頗大,由於不是RCEP成員經濟體,台灣的傳統產業商品在出口到RCEP經濟體時,將面臨5%-15%的關稅。

傳統產業本就利潤不高,關稅多幾個點影響是不小的,以紡織品為例,2018年時,台灣紡織品出口100億美元,進口36.8億美元,到了2022年時,出口減少到88億美元,進口增加到39.45億美元。

顯然,台灣的紡織業正在衰退。傳統產業出口佔台灣總出口的三成,加上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涉及到的就業頗多。

為了擺脫不利的狀況,台灣想加入CPTPP,不過大陸也表態要加入CPTPP,並獲得了新加坡、智利等多個成員國的支持。

如果大陸能加入,將徹底斷交台灣加入的可能,台灣的產業將進一步處於不利地位,如果暫時不能加入,我們也可以通過對其他成員國的外交工作,讓台灣進不了。

在世界貿易區域化的趨勢下,沒有加入任何貿易區的台灣將進入持續失血狀態。

當然,台灣還可以將希望寄託於「印太經濟框架」上,然而在11月中旬,拜登停止了對「印太經濟框架」中最關鍵的貿易支柱談判的推進,側面說明瞭該計劃的困難。

畢竟,一個不涉及關稅減讓的貿易計劃,等於拋開事實不談,是走不了多遠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半導體和傳統產業都受到嚴重衝擊的時候,台灣還有多少資本抗拒統一?

對於統一,儘管大家都十分期盼,但我們還是要保持足夠的冷靜和耐心,最佳的時機仍未到來。有人可能會說,最佳時機真的會到來嗎?

會的。

佩洛西登島的時候,全國一片憤慨,要求動武的聲音很多,不過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看,2022真的不是好時機,當時美國還沒有這麼多麻煩,是能抽出許多力量應對的。

到了2023,局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烏克蘭大反攻失敗,援烏成為了巨大的包袱,緊接著是新一輪巴以衝突,IDF的戰鬥力遠比預想中要差。

別說打下整個加沙了,連一個城鎮都打不下,拉垮得難以置信。不過這就是現實,IDF如果能拿下加沙,也不至於報銷那麼多軍官。

毫不誇張地說,以色列已經喪失了大規模進攻的能力,後面能做的就是自保,後續美國面臨的中東局勢將更惡劣。

許多人覺得2023太過魔幻,不過在一個劇烈變化的世界中,2023也只能算飯前開胃菜而已,2024才開始沒幾天,就發生了李在明遇刺、日本大地震、伊朗遭遇史上最大恐怖襲擊等重大事件,這一切都預示著2024將比2023更加魔幻。

那麼2025、2026呢?

今天是以色列和烏克蘭,明天會不會有別的地方炸了?不用擔心,肯定會有的。

無論是「特別軍事行動」還是「阿克薩洪水行動」,本質都是其他國家看到了美國衰落,試圖從美國及其盟友嘴裡搶蛋糕的行為,有這種想法的國家和組織滿世界都是。

當大家發現,盎撒強盜們無力守住搶來的財富時,會紛紛站出來拿回自己的東西,所以連胡塞武裝都敢明著挑戰美國,美國可以摁得住一個,但絕對摁不住一群。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在,起義的星星之火已經開始擴散,燎原的那一天已經可以預見,已經不再遙遠,同時,那一天也是最佳的時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