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國統一,世界近現代史揭示了三個規律

守常

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往往押著相同韻腳,因此,看懂歷史的內在規律,對於我們預判大的趨勢十分有幫助。

我們的海警部門在廈金海域開展常態化執法巡查行動,這是我們行使主權的正當舉措和必要過程,用我們權威報導的說法,這次行動「具有歷史性意義」。

什麼叫做歷史性意義呢?

就是說這個事情符合歷史規律,是按照歷史規律的走向來推動的。

01、三大規律

在主權統一的問題上,五百年來的世界近現代史向我們揭示了三個規律:

第一個規律是關於大國崛起和統一,即任何世界大國的崛起,都是以完成統一作為真正起點。

歷數五百多年來崛起的全球大國,沒有一個能避開這個規律:

– 1492年,西班牙完成收復失地運動統一伊比利亞半島,拉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的崛起序幕;

– 1579年,西北歐尼德蘭的統一,成就了日後的全球商業和航運帝國荷蘭;

– 1707年,不列顛群島的統一使得英國正式登上歐洲的大國舞台;

– 1865年,美國在慘烈的南北戰爭後再度統一,掃清了國家發展道路上最大的障礙;

– 1871年,德意志的統一讓德國結束任人宰割的歷史,一躍躋身列強的行列;

– 1922年,布爾什維克在五年多的殘酷內戰中蕩平全境反動勢力,空前強悍的蘇聯由此建立。

無統一,則無全球大國的崛起。

那麼,為什麼統一是大國全面崛起的必經之路呢?

就因為大國競爭的烈度和廣度遠高於普通國家,只有完成全疆域、全民族的統一,才能真正建立起抵御外部衝擊的堅強屏障,才能真正消除威脅發展的肘腋之患和後顧之憂,才能真正實現國家、集體和個人發展空間的最大化,而這三者正是成為全球大國必須具備的必要條件。

也正因為如此,上述國家的執政者和人民在完成統一的歷程中凝聚起堅強意志,哪怕是外部環境再不利、反動勢力再頑固,也要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奮戰到底。

有這種戰略遠見和歷史決心的民族,日後建立起強盛一時的全球大國,自然也是無法阻擋的事情。

這是第一個歷史規律。

第二個規律是關於外部遏制,即霸權國家必然阻止崛起國家的統一。

上述所有國家在統一過程中,無一例外經歷了來自當時霸權國的阻撓、破壞甚至直接干涉等外部遏制過程。

16世紀時西班牙的統一遭遇了來自歐洲大陸霸主法國的背刺,17世紀時荷蘭的統一又被已經崛起為霸主的西班牙帝國嚴厲鎮壓;18世紀時英國的統一遭到歐洲強權的多重干涉,崛起之後又在19世紀美國南北戰爭中以實際行動支持南方邦聯的分裂;至於德國和蘇俄,更是經歷了殘酷血腥的對外抗爭才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在不同時代,霸權國發動遏制統一時會包裝出各種高尚動人的理由,有的是打著宗教旗號——比如1618-1648年新教國家和天主教國家高舉護教旗幟開打席捲全歐洲的三十年戰爭,而真正的原因是歐洲大陸的霸主法國要刻意保持德意志的分裂,有的是打著君權旗號——比如1568-1648年的荷蘭獨立戰爭,西班牙帝國的腓力二世就是以王位繼承權為由出兵尼德蘭,以此阻止低地省份的聯合,有的則是打著意識形態旗號——比如1918-1922年70萬歐洲協約國軍隊武裝干涉蘇俄內戰,公開支持白俄反布爾什維克政權。

這些旗號林林總總,但歸根結底本質就是兩個字:

利益。

霸權國家對崛起國家進行遏制的動機,綜合了多方面的國家利益考量,這些利益包括地緣政治、經濟、軍事、資源控制以及文化等,彼此之間又相互交織,合力構成了霸權國家對崛起國家進行遏制的強烈動機。

首先是地緣政治利益,為維持霸權紅利,霸權國家強烈渴望維持自己在全球和關鍵地區的領導地位,而崛起大國的統一必然從根本上改變地緣政治格局,對其領導地位造成潛在挑戰,因此,它們會極力破壞或延緩其他大國的統一,或者利用其內部分裂來拉攏勢力,以達到維持固有地緣格局、削弱競爭對手的目的。

其次是經濟利益,霸權國家通過霸權體系攫取全球經濟紅利,經濟生命線高度依賴於全球市場、資源和貿易,而崛起國家實現統一後,由於領土、人口、產業、國內市場等基礎條件大幅提升,發展潛力得到更充分釋放,經濟實力和全球競爭力迅速增強,因此霸權國家有強烈的動機遏制這種競爭,以維持其超額利潤。

再次是軍事利益,軍事優勢是霸權賴以生存的根基之一,而軍事優勢又建立在地緣政治和經濟發展之上,一旦上面兩種利益被削弱,要維持長期的軍事優勢就倍加困難,屆時對於霸權國家而言將是滅頂之災,而崛起國家一旦完成統一,受益於上面兩種利益的加強,加上統一過程中的戰備乃至實戰,軍事實力將迅速增強,這種此消彼長顯然是霸權國家最不願看到的情況。

第四是意識形態和文化利益,霸權國家為塑造有利於自身長期統治的世界體系,會有意識地輸出自己的意識形態、價值觀乃至生活方式,以此改造其他地區的國家,而這種傳播需要依託地緣政治、經濟、軍事優勢來推動,一旦崛起大國在這三個領域獲得足夠地位,霸權國家的改造優勢將受到有效對衝,改造成功的可能性將急劇減小,同時,大國往往具有自己的民族思想、文化、傳統,一旦實現全面崛起,還可能對霸權國形成反向改造,因此霸權國必然千方百計阻止這種可能。

由此可以看出,霸權國遏制崛起大國統一是出於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戰略需求,這就決定了它必然會採取遏制政策,由此就出現了我們上面提到的這二個規律。

第一個規律和第二個規律相碰撞,必然產生結果,這個結果就是世界近現代史向我們揭示的第三個規律:

上述所有霸權國對崛起國統一事業的遏制,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這才是歷史具有震撼力的地方——

要知道,歷史上所有霸權國在實施遏制政策時綜合國力均超過了崛起國,理論上是完全能夠達成其目標的,而實踐的結果卻恰好相反,五百年來霸權國所有遏制行動,竟然沒有一次遏制能達成目標。

甚至在極端情況下,霸權國還會因為遏制行動而導致國勢由盛轉衰,差點把老本都賠進去,比如當年強盛無比的西班牙帝國,就是在干預荷蘭統一的八十年戰爭之後急劇崩盤的。

為什麼會有如此「反常」的現象呢?

這就要講到規律背後的底層邏輯。

02、底層邏輯

我們上面講了,霸權國之所以遏制崛起國的統一是出於戰略利益,那麼,什麼叫做利益呢?

收益減去成本,剩下的部分才叫利益。

這條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定理,就是利益的本質。

恰恰正是因為這條定理的存在,決定了所有霸權國的遏制行動都走向失敗。

為什麼呢?

就因為遏制大國統一,成本遠超過收益。

霸權國對大國統一進行遏制,需要承擔哪些成本呢?

首先有遏制手段的直接成本,歷史上的遏制行動包括軍事介入、外交壓力、經濟封鎖等,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資源,並且是無法預計投入規模的。

比如為阻止荷蘭的統一,西班牙帝國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堅持維持在尼德蘭的65000人常駐軍,每年光維持這支軍隊的費用就佔政府總開支四分之一,嚴重超出原先的預算。整個荷蘭獨立戰爭期間,西班牙總計花費2.18億金幣,國債隨之連續翻倍,直接導致帝國財政走向破產,讓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其次是遏制手段的間接成本,即不在行動時產生,而在後續產生的成本,這個間接成本同樣巨大,而且同樣無法預計後果。

比如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為維持歐陸霸權,在干涉德意志統一即將失敗之際撕下偽裝直接對普魯士宣戰,而在統一過程中已經飽受法國遏制之苦的德國人並沒有被嚇倒,反而決心新仇舊賬一起算,爆發出強大的動員力和戰鬥力,最終以弱勝強一路打到巴黎,迫使法國割地賠款。

這就是法國為當初遏制德國統一所支付的全部間接成本嗎?不,更大的間接成本是法國由於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賠償50億法郎,損失了對工業發展極為關鍵的能源、礦產和資本三大要素,這導致法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發展乏力,被德美等新興國家相繼超越,從此永久性丟掉了第二強國的位置,這才是真正無法估量的間接損失。

除此之外,霸權國遏制大國統一還有一個常常被忽略的隱性成本,就是一旦遏制行動失敗,對霸權國統治秩序的打擊將是極其深遠的。

比如在美國南北戰爭中,英國雖然沒有直接出兵干涉,但堅持視南北雙方為對等的「交戰國」,並以實際行動支持南方,企圖製造「兩個美國」,其結果就是導致美國政府和民眾反英情緒高漲,為美國崛起之後採取強硬姿態將英國勢力驅逐出拉丁美洲乃至西半球、二戰後迫使英國自我解散殖民地體系埋下重要伏筆。

由此可見,霸權國如果要開展徹底的遏制行動,其綜合成本極為巨大,並且完全無法控制。

那麼,霸權國對大國統一進行遏制的收益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削弱了戰略競爭對手,維持了自己的利益。

但是,對於霸權國來說,這個收益存一個致命的問題:

它是有上限的,這個上限就是遏制行動開始前的利益規模。

很多人之所以誤認為霸權國遏制崛起國一旦成功將獲得無限收益,原因就在於沒有想清楚這個道理。

其實道理很簡單,遏制行動的目標在於維持崛起國的分裂,使局面維持在統一行動發起前的原有格局。

因此,即便遏制行動成功了,局面回到原來,那麼霸權國家在此前擁有什麼樣的霸權收益,它最多仍將獲得同樣的收益,並沒有新的收益。

換句話說,崛起國統一即使失敗,霸權國也只是減少了未來的損失,並不會增加現有的收益,因此即便是遏製成功,這個收益也是有限且固定的。

然後核心問題就來了:

在成本過高且不可控而收益卻有限且固定的情況下,霸權國採取什麼樣的遏制行動才是對其最有利的決策?

根據利益=收益-成本的基本原理,要在收益固定的情況下擴大利益,答案能且只能是一個:

有限投入、控製成本

是的,霸權國的遏制行動只能採取這樣的模式,通過事先設定一個資源投入上限,並在過程中有意識地控制投入規模,然後這些資源能對崛起大國的統一事業破壞到什麼程度就算什麼程度。

在西班牙帝國因為無限投入而折戟荷蘭獨立戰爭之後,所有霸權國在遏制大國統一時都記住了這個教訓,不敢再逾越雷池半步。

這種控製成本的決策紅線就決定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霸權國的投入不可能高於推動統一的大國的總體投入。

為什麼呢?

因為對於崛起大國而言,統一事關主權尊嚴、民族歷史、國家安全和發展空間,因此分裂的危害無法估量,統一的價值同樣無限。

這正反兩面,使得崛起大國在統一事業中必須並且願意投入無限資源。

我們常常聽到「不惜一切代價」的說法,無限資源就是它的真正含義。

歷史上,上面提到的所有大國在統一過程中也確實是這樣投入的,做到了上下一致、同仇敵愾、前僕後繼,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至此,霸權國和崛起國戰略對決的局面就十分清晰了:

一方是有限投入,一方是無限投入,使得霸權國儘管綜合國力仍在優勢,但具體到統一戰場上,它的力量卻是處於劣勢的,因此無法從戰略上、根本上扭轉局面,最終的勝利一定屬於崛起國。

這就是歷史上所有遏制行動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的根本原因。

綜上所述,不管是歷史實踐還是邏輯推導,霸權國遏制統一的行動都注定逃脫不了必然失敗的命運。

看懂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知道為什麼我們對完成祖國的統一事業有必勝的信心。

歷史規律,站在我們這邊。

現在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讓台灣同胞也看懂霸權真正的邏輯,明白霸權國承諾的所謂「堅如磐石」在世界歷史上從未經受住考驗、其真正目的只不過是把台灣當成炸彈、能炸到哪就算哪的道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