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諷刺的界限:《查理周刊》槍擊案再反思

諷刺作品有什麼用?我們應該對它抱以怎樣的期待?近期巴黎恐怖襲擊案不可避免地將這些問題擺在面前。尤其是,像《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這種有別於主流、以明顯的、時而下流的宗教人物形像(聖父、聖子和聖靈相互雞奸;屁股上有顆黃星的穆罕默德)為招牌的諷刺作品,能有什麼作用?對於西方文明來說,自由創作這種人物形像,真有那麼重要?它們真有反諷效果? […]

國際

西方為什麼打不贏反恐戰爭?

法國一向以浪漫、小資、悠閑、享受生活而著稱世界。所以發生在巴黎如此血腥、充滿原始暴力的恐怖襲擊事件,給整個社會造成的心理重創可想而知。由於法國在世界上的獨特地位,恐怖主義再度成為全球尤其是西方不得不反思的話題。 […]

國際

巴黎恐襲改變了什麼?

一幅漫畫引發的血案最終演變成一場全球性事件:不僅四十多個國家領導人、一百五十多個國家的代表參加了巴黎支持《查理周刊》的共和大游行,更有全球伊斯蘭國家走向街頭與之對抗。這正如法國總統奧朗德所說:這場悲劇改變了法國。然而,一個影響全球的事件,它改變的可不僅僅是法國。 […]

國際

任性《查理周刊》讓西方媒體陷入精神分裂

《查理周刊》遭恐怖分子血洗,令人同情。然而該刊500萬份最新雜誌出街,令西方媒體神經再次高度緊張。法國政府也像《查理周刊》一樣,繼續走在與伊斯蘭世界針鋒相對的刀尖上,「夏爾·戴高樂」(英文拼法也可讀作:查理·戴高樂)號航母將前往敘利亞,參加圍剿「伊斯蘭國」的軍事行動,總統奧朗德打算站在航母甲板上發表他的反恐宣言。 […]

國際

穆斯林如何看《查理周刊》恐襲

《查理周刊》雜誌社被襲擊後,媒體在當天巴黎致哀的群眾中、在日前大游行的隊伍中,采訪到不少穆斯林,他們都無一例外地表示反對暴力。加拿大漢密爾頓市穆斯林協會發言人拉扎·汗在《The Hamilton Spectator》表達自己的觀點:表示穆罕默德生前遭受侮辱也不會殺人,而言論自由也應有邊界。從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宗教熱忱和美好願望,但面對在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地緣等多方面作用下造成的尖銳對立,僅僅談談「高姿態」和「言論自由」,前景就能如他所願嗎? […]

國際

奧巴馬為何不出席巴黎「大游行」?

法國恐怖襲擊後,1月11日巴黎有超過百萬人的游行,悼念在恐怖襲擊中死難的17名遇害者。其中,法國總統奧朗德、英國首相卡梅倫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等在內的40余位國家元首和政要都進行了游行(當然,情況也並非如西方媒體報道的那樣加入了游行隊伍,而是在一個幾乎沒人的街上,政要和保鏢們一起走了400米「秀」了一下。其實,目的不是游行,是為了制造影響)。不過,這次游行,美國政要並未出席,不單總統奧巴馬,連副總統拜登、甚至國務卿克里、國防部長什麼的都沒有出席,在法國開反恐會議的內政部長也沒有出席。 […]

國際

危情三日 巴黎二起恐襲嫌犯三死一逃

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法國《查理周刊》恐襲事件,當地時間9日傍晚法国警方两地先後强攻,事件以恐怖分子三死一逃告一段落。自7日雜誌社遭襲,到8日槍殺女警,再到9日猶太雜貨店(kosher)劫持人質,兩伙有關聯的恐怖分子連續制造襲擊劫持事件,讓「浪漫之都」的巴黎經歷了「危情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