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式思想解放—去美國化

多維網近日刊文,盤點治國近兩年後習近平領銜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和特點。文章認為,中國執政者已經意識到,美蘇皆是烏托邦,在經過鄧小平的「去蘇聯化」改革,思想輿論界出現趨向美國體制的力量,而習近平的施政戰略出現一個十分明確的主題是「去美國化」。

Xi-JinPing-emancipation

文章摘編如下:

30多年前鄧小平等中共領導人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已被習近平一代所繼承。許多人仍然記得,被稱為「總設計師」的鄧小平曾以評價毛澤東、否定「文革」、討論真理標準的思想解放引領改革開放,而在不久前被冠以「頂層設計師」名號的習近平在深化改革開放之前的著手卻大不相同,提出「兩個不能否定」、網絡媒體整頓、劍指意識形態滲透。一張一弛的背後,是兩個時代的巨大差距。

由於中國共產黨執政後主要承襲蘇聯體制模式和意識形態,鄧小平改革開放被認為是一場去蘇聯化運動,而在30多年對外開放之後,思想輿論界出現趨向美國政治體制和價值觀的力量。經過百餘年的歷史探索之後,執政者或許意識到,對於自己立足的中​​國來說,美蘇都是一種「烏托邦」。治國近兩年後,習近平領銜的全面深化改革主題基本已經明確:中國改革事業和發展方向不能左顧右盼,全盤照搬,他人的經驗和教訓都只能提供借鑒,中國祇能立足於自己本體實際的基礎上並且更多地向自己歷史取經而繼續向前。

中共通過近30年革命鬥爭奪得政權,得益於列寧​​式共產黨強大的組織宣傳動員能力,更重要的是立足於中國實踐對蘇聯經驗的批判吸收。從「農村包圍城市」、「新民主主義」、改革開放,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共將其稱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對於中共執政後的中國政體的衍變或可理解為「去蘇聯化」。

中共執政前夕曾派遣劉少奇北上蘇聯,考察學習其政治制度。毛澤東執政20餘年間中國治國理政已經表現出了較強的獨立性,甚至在外交中兩個拳頭打人,與蘇聯對抗,但就組織形態和國家體制來說,中國與蘇聯並無太大差異。因此可以認為,中國在毛澤東之後的鄧小平時代才真正開始了去蘇聯化改革。

不久前,中國社科院被中紀委指責存在意識形態四大問題,全國律協聯手公檢法整頓律師隊伍,國安委在全國范圍徹查在華境外非政府組織,也被​​很多人歸為執政黨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再次發力。

習近平一代領導層確定了市場在經濟中的決定地位,司法和紀檢系統改革,對中央和地方權力譜系的重新調整,各項改革小組相繼籌立。除了在經濟領域的深化改革,其在政治層面的著手繼續去蘇聯化政改。那麼,鄧小平改革開放事業也將得到後人的繼承和強力推進。不過,這種政改並非一些自由派知識分子所期待的面向美國等國家形態的改革。

鄧小平改革以一場思想解放引領實踐。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破除了「兩個凡是」,通過歷史決議否定「文革」、擺脫歷史束縛而輕裝前進。改革開放30餘年來,中國的成就被很多人歸因於去蘇聯化的成功,而要解決當前積聚的各種問題,​​取得更大的發展,就必須轉變成為之前與蘇聯對立的美國模式。這種對美國的傾向和崇拜與底層反體制的民粹主義合流,形成一種「唯美國論」的輿論氛圍。

觀察中國網絡輿論和政治思想狀態,一些政論者在分析中國問題時習慣性地想到美國,習慣性地用美國思維來分析中國問題,習慣性地對比中美兩國的巨大差異。美國幾乎已經成為一些中國人心目中的「理想國」和「烏托邦」,美國的多黨制、聯邦制、三權分立等製度模式幾被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中國甚至出現了一批以實現美國民主制度為目標的體制對抗者。

中共新一屆領導層上位以來,中國的國內外施政戰略出現一個十分明確的主題:去美國化。這體現在政治、經濟、外交等諸多領域。政治上堅持中國原有主體架構,在意識形態領域與美國展開針鋒相對的交火。拓展國際政經新格局時有意減少和排斥美國領導力、影響力或遏制力。身在中國者能夠直觀感受到的就是中共在思想輿論環境方面的動作,包括習近平提出「兩個不能否定」,整頓網絡、意識形態。這些舉動,其實也是在「去美國化」,是對過去數年間向美趨勢的強硬回答。

事實上,世界上只有一個美國,西歐的英、德、法以及東亞日韓的政體都明顯與美國不同。美國在中國輿論中「一家獨大」,主要原因或許是因為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其民眾生活水平和權利實現程度也高於中國。

而在執政者看來,中美之間確實有差距,但這是因為發展階段的不同。美國與中國國情大不相同,美國製度不適用於中國。由發生阿拉伯之春的國家教訓來看,中國貿然照搬美國體制必然會導致國家失序和長期動盪。因此,中國必須以中共的持續執政保障穩定,以持續高速健康發展證明自身的合法性。不止在經濟,在國家實力、民生、法治等方面超越美國來證明自身的優越性。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或許就是超越美國之夢。為此,全面深化改革與鄧小平當年改革開放一樣極為必要和緊迫。

從歷史的維度來看,中國曾經不止一次創造過輝煌燦爛的文明,改革開放後又一次強勢崛起。中華文化的韌性代表了復興的能力和可能。不可否認,蘇聯失敗和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這一對立面的存在,包括二者的軍備競賽、地盤爭奪、相互滲透和顛覆活動等,但決定性因素確是其內部弊端的積重難返。美國確實是時下最令人羨慕的國家,但是如果中國照搬其國家製度,如何控制轄下地區?如何抵抗美國基於國家利益聯手他國發起的遏制?

中國百餘年近代史歷經坎坷磨難,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強大、生活富足成為中國人的共識。從戰火中走出的中共以蘇聯模式建國,又以美國等西方國家普遍奉行的市場經濟推動改革開放。在前一階段形成了一套完整國家體制;而後一階段30年則證明這一體制仍然存在較強的自我調整能力,並且表現出了不同一般的推動發展的能力。這也就決定了去蘇聯化不會是將原蘇聯有的因素完全拋棄,而只會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改革調整。中國體制的變化是改革幅度的差別,而不會是推倒重來。

同樣,去美國化也並不是意味著對美國元素的完全排斥。在中共決策者看來,中國的發展需要很長的時間,必須分為不同的階段,必須確保秩序和穩定。所以,與其說是美國化,毋寧說是「現代化」。就像鄧小平南方講話時所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因此,不論是去蘇聯化還是去美國化,都必須做好取捨,慎之又慎。能不能去美國化時避免蘇聯式管控手法再現,是執政者面臨的考驗。

既然要同時「去蘇聯化」和「去美國化」,那麼,作為尚在轉型國家的中國又要往何處去?近年來有儒學學者認為,執政黨已經開始汲取中國歷史文化的價值資源,繼承中華文明,這意味著執政黨政治文化或將「再中國化」。習近平在過去一年中考察山東曲阜孔子學院,探訪國學學者湯一介,在對外場合中著意強調中華文明的淵源、特殊和價值,似乎都印證了其對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視。然而,這並不必然意味著將會以儒家所期待的某種形式呈現。

任何一個國家到了今天中國的境況,都需要正本清源,中國發展突出中國本體、中國實際、中國實踐乃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歷史定位。鄧小平以思想解放引領改革開放,當下的中國也需要一次思想解放。這一次的解放將是擺脫對蘇聯或美國的迷信和崇拜,以中國實踐為基礎繼續改革下去。形成了這樣的思想共識,才有望形成改革合力,民族復興也就不會是妄想。■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