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伊斯蘭國」 中東大國伊朗能做什麼

伊朗是中東大國,伊拉克和敘利亞的重建、打擊「伊斯蘭國」、伊斯蘭教內遜尼與什葉兩大派別衝突的緩解,這些都離不開伊朗的支持。「伊斯蘭國」在伊朗的政策列表中排在什麼位置?伊朗將採取何種政策來應對「伊斯蘭國」?

What-Iran-can-do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的《國際事務》雜誌2015年1月刊登了Dina Esfandiary和Ariane Tabatabai的論文《伊朗的「伊斯蘭國」政策》(Iran’s ISIS policy),兩位作者認為,對伊朗來說,「伊斯蘭國」不同於以往只在邊境地區進行偷襲和綁架活動的遜尼派極端組織,它在短時間內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不僅全球範圍內招募成員、掌握重要資源、控制了廣闊的地理區域,而且旨在消滅什葉派,建立遵奉極端信條的伊斯蘭國家。伊朗應與聯合國甚至是沙特進行戰術上的合作來打擊「伊斯蘭國」。

以下為編譯文章:

2014年6月,「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境內的推進直接逼近兩伊邊界,伊朗被迫加大對伊拉克局勢的「幕後」介入,其戰略優先從敘利亞轉向伊拉克。

為了抵抗「伊斯蘭國」,德黑蘭和西方的合作和協調是不可避免的,雙方官員也在各種場合表達了這一可能性。

伊拉克的重要性

在歷史上,伊拉克一直都是伊朗周邊的重要地區國家。在過去幾個世紀里,他們幾度為敵,又幾度為友,一個強大或者分裂的伊拉克都不符合伊朗的利益。20世紀的兩伊戰爭長期影響着伊朗人對伊拉克的警惕態度,大批前薩達姆政權復興黨成員加入「伊斯蘭國」無疑刺激到了伊朗的敏感神經。

伊拉克在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話語和戰略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伊拉克擁有全世界僅次於伊朗的第二大什葉派人口,什葉派聖城納傑夫和卡爾巴拉位於伊拉克境內,分別是首任伊瑪目阿里和第二位伊瑪目侯賽因的聖墓所在。通過經濟援助和宗教聯繫,伊朗在伊拉克的什葉派信眾中構建起了廣泛的親伊朗社群。

此外,在2011年聯合國加緊對伊朗制裁以後,伊朗逐漸深化了和伊拉克的經濟聯繫,以取代傳統的地區貿易夥伴土耳其和阿聯酋等國。如今伊拉克已經是伊朗的第五大貿易夥伴,兩國貿易額在2013年底達到120億美元,伊朗還鼓勵本國公司投資伊拉克的基礎設施,以增加兩國經濟的相互依賴度。

兩國的邊境守備鬆散,同為庫爾德人聚居區的邊境省份非法貿易和走私興盛,一度為制裁下的伊朗提供了物資渠道。而「伊斯蘭國」在兩國邊境的推進正在損害兩國密切的貿易關係。

2003年美軍入侵后,伊拉克出現了什葉派主導的聯合政府。曾經流亡伊朗和敘利亞的馬利基出任總理后,伊拉克政府逐漸加強對伊朗的依賴。對於「惡鄰環伺」的伊朗來說,扶植戰後親伊朗的伊拉克政府而使兩伊邊境恢復平靜無疑符合自身戰略利益。因此,伊朗無法容忍「伊斯蘭國」在其西部邊境線上重現建立起一個敵視伊朗的阿拉伯遜尼派哈里發國家。如今,伊朗毫不避諱地宣稱,伊拉克的安全和完整是其對外政策的核心關切。外交部長扎里夫在2014年8月訪問伊拉剋期間稱,伊朗視伊拉克的安全為本國安全。

伊朗在「伊斯蘭國」問題上的政策目標

在伊朗看來,「伊斯蘭國」極端組織的出現是西方在中東地區政策的產物。儘管「伊斯蘭國」對伊朗構成威脅,但短期來說,伊朗卻因禍得福。在打擊極端組織的過程中,伊朗成為了西方國家的天然夥伴,曾經因介入敘利亞危機而在西方聲名狼籍的伊朗革命衛隊有機會通過在伊拉克的行動重塑「地區少數民族拯救者」的形象。以此為契機,伊朗也重新審視其地區政策,顯得更加務實,如減少對美國為打擊「伊斯蘭國」而重新軍事介入伊拉克的譴責,與地區對手沙特協商應對「伊斯蘭國」威脅。

伊朗當前伊拉克政策的核心目標是在抵擋「伊斯蘭國」勢力的同時維護伊拉克的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伊朗認為,伊拉克若分裂為遜尼派、什葉派和庫爾德三個教派國家,將威脅地區穩定。若如此,首先,伊拉克將不再是以什葉派為主導的親伊朗國家,伊朗的地區影響力遭到削弱;其次,伊拉克庫爾德斯坦的獨立將增強伊朗、敘利亞和土耳其三國庫爾德地區的獨立傾向;最後,一個獨立的遜尼派國家極可能與沙特結盟,成為前伊拉克複興黨成員的庇護所。

為了達成該目標,伊朗有選擇性地向代理組織提供政治、軍事、經濟和人道主義支持,主要包括什葉派和庫爾德人,其中庫爾德民兵組織「自由鬥士」(peshmerga),庫爾德工人黨(PKK)及其敘利亞分支庫爾德民主聯盟黨(PYD)在眾多抵抗組織中脫穎而出。此外,據報道,一定數量的伊朗庫爾德人,包括伊朗庫爾德民主黨成員,與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庫爾德戰士並肩作戰。通過對遜尼派庫爾德人和什葉派阿拉伯人的雙重支援,伊朗試圖淡化其伊拉克政策的教派色彩,以達到維護伊拉克國內團結的目的。

伊朗的「幕後指揮」策略

在防守戰略上,伊朗的重點關切是伊拉克的什葉派聖城卡爾巴拉和納傑夫,以及戰略要地大馬士革、巴格達和埃爾比勒,其中任一城市的陷落都可能觸發伊朗的直接和強力的軍事介入。在保障以上城市安全的前提下,伊朗的介入策略是「幕後指揮」,即向足以抵抗「伊斯蘭國」的戰鬥組織提供後勤和軍事援助,而將自身在戰場的存在降到最低。在危機開始初期,伊朗官方就一直否認本國部隊和軍事人員在伊拉克境內的存在。伊朗的直接軍事介入可能導致伊拉克人的民族情緒反彈,激起宗派分裂浪潮。

伊朗的主要介入方式是向伊拉克政府和地方武裝派遣安全顧問以提供情報參謀。2014年6月,曾在敘利亞幫助政府軍擊退叛軍的卡西姆·蘇萊曼尼(Qassim Suleimani)被派往伊拉克,一同前往的還有100名伊朗革命衛隊「聖城軍」成員,他計劃在伊拉克成立類似敘利亞國防軍一樣的志願軍事力量,以協助脆弱和士氣低落的伊拉克軍隊抗擊「伊斯蘭國」。

此外,伊朗還向伊拉克政府提供了大量裝備和物資,包括燕子(Ababil)無人偵察機、火箭、重型機槍和多管火箭發射器。雖然伊朗尚未派遣大量士兵進駐伊拉克,但目前最多有10個師的伊朗軍隊和「聖城軍」在兩伊邊境集結,他們已經做好準備,一旦伊拉克首都陷入困境,或薩馬拉等城市的什葉派聖殿面臨嚴重威脅,他們就會為伊拉克提供援助。

伊朗對「伊斯蘭國」政策的三種可能

「伊斯蘭國」在伊拉克的推進使伊朗陷入了兩難境地,由於長期遭受經濟制裁,伊朗無法承受長期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兩國維持大規模援助的狀態。與敘利亞阿薩德政府的結盟關係是伊朗發揮地區影響力的象徵。敘內戰爆發以來,伊朗向阿薩德政府施以經濟、物資、裝備援助,甚至公開承認革命衛隊「聖城軍」在敘利亞為政府軍提供軍事參謀。

敘利亞親伊政權的存在事關伊朗的地區戰略利益和政治顏面,而與伊朗接壤的伊拉克則直接影響着伊朗的國土安全。相比敘利亞,伊朗和伊拉克之間擁有更加深厚的歷史、經濟、宗教和民族聯繫,伊朗的民眾對於伊拉克局勢的關切遠大於敘利亞局勢。自1988年兩伊戰爭結束以來,伊朗第一次感受到來自伊拉克國土上對自己主權領土的威脅,伊拉克顯然更加重要。然而,對伊拉克的大量投入勢必削弱伊朗對敘利亞政府的支持力度。

為了抵抗「伊斯蘭國」,德黑蘭和西方的合作和協調是不可避免的,雙方官員也在各種場合表達了這一可能性。但是整體來說,伊朗只是有限地默認美國在伊拉克境內對「伊斯蘭國」目標的空襲,而並未與美國開展軍事協調行動。伊朗國內強硬派無法接受公開與西方和解,這將極大地削弱其長久以來反西方的革命話語和既定政策,同時這也不符合伊朗作為「不結盟運動」領袖的身份。因此,魯哈尼政府只能採取折衷政策,即在不加入國際聯軍的情況下,默許西方打擊「伊斯蘭國」,使本國避免進一步介入伊拉克局勢。

展望未來,伊朗的「伊斯蘭國」政策擁有三種可能性。第一,伊朗可以繼續維持當前在伊拉克的有限介入,以平衡其在敘利亞內戰中的投入。這種選擇的前提是伊拉克局勢不再惡化,「伊斯蘭國」停止向伊朗邊境推進。當前國際聯軍的空襲暫時阻止了「伊斯蘭國」的擴張,使得該選擇成為可能。

第二,伊朗可以加入國際聯軍共同加強打擊「伊斯蘭國」,同時避免向伊拉克派遣地面部隊。但是出於意識形態考慮,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在去年九月份否決了這一選項。

第三,如果伊拉克危機持續惡化,國際聯軍打擊行動失敗,伊朗將成為唯一可能派遣地面部隊的國際力量。這是伊朗面臨的最壞選擇,軍事介入伊拉克無疑將加重伊朗的財政負擔,或者迫其降低在敘利亞的介入力度。■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