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是怎麼把脫歐整成一灘漿糊的

雲石

這兩天,英國政壇真的是鬧翻了天。先是1月16日,英國文翠珊把跟歐盟談了一年多的脫歐協議甩到自家議會表決——然後遭遇一次慘烈的失敗——在是否同意目前的脫歐協議的國會投票中,文翠珊帶來的這份脫歐協議,最終被英國國會否決了。

其實否決倒不讓人意外,早在投票前,幾乎所有媒體就已經預測到這個結果。只不過,大家沒想到的是,文翠珊居然輸得如此慘烈——432票反對,202票贊同,這個比值,直接創下了近一百多年來英國執政政府在議會投票中最慘烈的一次失敗… 之前最慘的一次也只輸了160多票而已,這次直接輸了230票。

破記錄也就罷了。要命的是,緊接着,議會又在17日發起了對文翠珊的不信任投票。一旦通過,文翠珊就得捲鋪蓋滾蛋。

不過這一次,文翠珊算是逃過了一劫。306票支持,325票反對,文翠珊以19票的微弱優勢僥倖過關。

不過這關過了,下一關卻不好過。因為在19號,也就是明天結束之前,文翠珊還得拿出另一個《脫歐協議》,如果這一版還不通過,那文翠珊還有的頭痛。最要命的是,如果國會通不過《脫歐協議》,歐盟方面又不肯妥協的話,那隨着3月29日這個英國正式脫歐時間節點的到來,英國可能就只能面臨無協議脫歐——也就是硬脫的局面!要真是無協議脫歐,那就相當於夫妻倆無協議無判決、強行離婚!真要鬧成這樣,未來英國和歐洲之間圍繞着家產怎麼分配,肯定有的架可打。

那麼,為什麼文翠珊版的《脫歐協議》,會在國內惹出這麼大的亂子?這個還得從英國決定脫歐說起。

英國決定脫歐是2016年的事。之所以會搞脫歐,也是有大環境作為背景的。

一直以來,英國就對歐盟這個圈子若即若離——畢竟無論是從大不列顛島偏居西北海上的地緣區位,還是英國面對歐洲時的分裂制衡傳統,以及其海洋國家的傳統自我定位,這些都決定了,隨着歐洲的內部整合,英國很有可能會在這個圈子裡面處於一種相對邊緣化的狀態。所以英國更希望的是歐洲四分五裂,這樣的話,英國這個邊緣島國,才能利用歐陸的內部分裂縱橫捭闔,保持自己對歐洲的相對優勢。

只不過,20世紀末的英國早已今非昔比,隨着日不落帝國的瓦解,英國已經不能再像近代那樣,擁有沒有足夠的能量來阻遏歐洲內部的整合。隨着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深入,歐盟(歐共體)作為一個整體,不僅經濟方面形成統一內部市場,區域整合加速,政治上一個聲音對外,其國際影響力和全球事務話語權的也明顯增強。

眼瞅着歐盟優勢顯現,英國就尷尬了。英國說到底還是歐洲國家,既然歐陸整合勢不可擋,自己再孤立其外,就成了自絕於歐洲,自我邊緣化。這種情況下,英國才在1973年勉勉強強加入歐共體。

只不過,這種入盟,是帶有相當不情願的。英國並不喜歡歐盟,只是被歐洲整合的大勢裹挾,不得不為罷了。所以英國即便入盟后,也保持着相當的獨立性——最明顯的就是其雖然加入歐盟,卻並沒有加入歐元區,通行歐洲的申根簽證也在英國無效。甚至在歐盟事務參與程度上,英國也無法與自己相同等級的另兩個大國——德法相提並論。在對外方面,與德法更多的主張增強歐洲獨立性不同,英國也是一直堅決同美國捆綁,自願充當美國在歐洲的戰略堡壘。

這種若即若離,本身就為英國脫歐埋下了伏筆。

不過,這個在之前倒不明顯。畢竟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歐洲一體化順風順水,歐盟體系下的統一市場,能讓英國從中撈取不菲利益。看在錢的份上,英國也就認了。

可近年來,隨着歐債危機和難民問題的爆發,歐盟疲態盡顯,英國不僅無法從歐盟體系中攫取更多的利益,反而要承擔越來越多的接收難民和拯救歐豬國家的義務。利逐漸減少,弊逐漸增多,這種情況下,英國人的心態自然發生變化,脫歐的呼聲就在民間越來越響。而在這種背景下,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就幹了件挺鎚子的事——把脫歐付諸公投,讓民眾來決定。

為什麼說這件事做的挺鎚子?因為脫歐是一件事關英國百年甚至千年發展大計的重大事項。這種重大事項的決策背後,固然需要尊重普通民眾的意見,但同樣需要專業的政治家、經濟學家的主導——因為後者明顯比前者更有學識,更有宏觀視野,更能從整體角度,來綜合權衡這個事件對國家的利弊。

具體來說,民眾嘛,他們通常都對正在發生,立時可見的東西更能感知,比如歐盟要求英國接受難民,要求英國出錢去給歐豬國家買單,這些當時英國面對的來自歐盟的壓力,讓他們怒不可遏,所以很容易產生脫歐衝動。但對過去幾十年,英國通過加入歐盟,從而獲得的廣袤市場空間等等好處,以及脫歐後面臨孤立的這種可能性風險,卻很難理解。

所以卡梅倫這種完全不尊重精英的作用,而完全讓民眾來決定脫歐,這本來就是瞎胡鬧。結果就是這項國家大政,在一幫稀里糊塗、對脫歐利弊嚴重缺乏理解的民眾手裡,變成了現實。

卡梅倫玩脫了,自己拍拍屁股下台,可她留下來的爛攤子,還得文翠珊來擦。公投脫歐已成現實,文翠珊也沒辦法,只好硬着頭皮去跟歐盟談脫歐條件——希望能在脫離歐洲,卸下收留難民,幫助歐洲這些包袱的同時,盡量保留住那些對英國有利的部分——比如與歐盟國家的自由貿易。

可這種條件,歐盟豈能答應?任何組織都是有利有弊的。你想通過它撈取好處,那就得相應的承擔相應的義務。哦,現在你現在嫌麻煩太多不想承擔,所以鬧着脫歐,可歐盟體系下你撈着的好處還想繼續保持,這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這要是從了你,其他各國豈不都有樣學樣?那歐盟還怎麼混下去?

當然,歐盟現在也是破事一大堆,故而也不想跟英國徹底鬧崩。但該堅持的原則還是要堅持的。所以歐盟的態度是:貨物可以繼續自由貿易,但同時你得接收難民。

歐盟這個條件不能說不合理——畢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嘛。但問題是,文翠珊沒法答應——英國之所以脫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不想沾上歐盟的那幫難民。現在你要是還同意接受難民,那當初英國人何必鬧着脫歐?

其實說句公道話,這事兒要怪還是怪英國人民自己矯情——本來嘛,權利和義務就要對等。你英國老百姓只想着佔便宜,卻又不願意承擔義務,這本來就是沒道理的。

但問題是,英國是西式民主的燈塔,政客的命運由民眾選票決定。文翠珊就算心裡知道民眾要求不切實際,可她也無可奈何。

只不過,文翠珊必須遷就英國民眾,已經被英國民眾拋棄的歐盟,可沒這個義務。所以這就成了僵局。

當然,如果僅就只是重設海關,對出入境貨物進行檢查,那文翠珊也不是完全不能妥協——反正民眾也不懂這裡面的意義(要真懂,他們也不會這麼草率的就公投出脫歐這個結果)。既然民眾自己非要這樣,那自己從了他們就是了唄。這樣好歹自己可以保住支持率。至於未來給英國這個國家帶來的到底是利是弊,反正路是你們人民自己選的,到時候你們自己承受就是了。

可是,文翠珊就是想甩鍋也不行。因為這裡面又涉及到另一個大麻煩——北愛爾蘭問題。

懂世界歷史的都知道,北愛爾蘭問題,可是上世紀後半頁英國的一個大麻煩。愛爾蘭島近代時被英國佔領。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元氣大傷,愛爾蘭趁機擺脫英國統治,獨立建國。但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六個郡,由於與大不列顛島隔海相望,歷史上一直是英國移民聚居地,他們不想與愛爾蘭人一起組成國家,更願意留在英國,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愛爾蘭島一分為二——大部歸愛爾蘭國、東北六郡則依然是英國領土。

北愛六郡本來就是愛爾蘭島的一部分,人民構成上,雖然英國移民佔了多數,但本島愛爾蘭土著也不少。愛爾蘭人民族歷史上受盡英國壓迫,他們當然不想自己的家園繼續作為英國領土,而更願意成為愛爾蘭國的一部分。所以上世紀後半頁,北愛土著長期反抗,甚至成立武裝組織,不斷向發起恐怖襲擊,成為英國的一個大麻煩。

不過到上世紀90年代,這個麻煩終於解決,北愛土著與英國政府達成和解,不再鬧事。

為什麼北愛土著不再鬧事?一方面固然是英國做出了一定讓步,但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歐盟。

1993年11月1日,《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正式生效,歐共體正式升級為歐盟。伴隨着這種升級的,是歐洲國家間內部融合的加深。而這種加深,也大大消解了愛爾蘭人與英國人之間的隔閡和敵意。而且隨着歐盟這個凌駕於歐洲獨立主權國家之上的國家聯盟組織的成立,愛爾蘭人與英國人作為歐洲人的共同認同感也隨之加強;甚至歐盟的存在,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愛爾蘭和英國兩個主權國家的獨立空間。正因為如此,北愛土著才能跟英國人達成妥協,和平共處。

可現在,英國脫歐,歐盟彌合英國人與愛爾蘭人矛盾的作用也隨之不復存在,這樣一來,北愛問題死灰復燃的可能性,就隨之提高。更重要的是,如果歐盟堅持與英國重設海關,雙方人貨往來必須經過檢查站,那意味着北愛與愛爾蘭之間,就必須新建邊境線,重設海關。

這就麻煩了!海關和邊境線的設立,等於是在北愛與愛爾蘭國之間重新製造物理隔閡——這勢必會引發北愛土著的強烈反彈。已消泯了二十年的北愛問題,恐怕就會重新出現。

這是英國人不能接受的。別的問題倒也罷了,北愛問題涉及國家主權,文翠珊要是敢在這上頭鬆口,立馬就會成為賣國賊。可要是在北愛不設邊牆不設海關,那等於在歐盟與英國之間開了個口子——所謂的隔離,也就失去了意義。

所以這事兒就無解了。除非歐盟同意英國人的全部條件——不收難民,還要自由貿易,否則無解。

很明顯,歐盟現在不可能犧牲自己的原則遷就他們。所以文翠珊談了一年多,最後只能談出這麼一個《脫歐協議》——既如果邊境問題解決不了,那就先緩一緩,咱們把脫歐的事兒了了,然後從現在到2020年之間,咱們再慢慢談。

這個就有點搞笑了。且不說這種搞法合不合理。最重要的事,協議中還有一條——如果2020年緩衝期結束,雙方還沒談妥,那咱們就執行最終的兜底方案。

那麼,這個兜底方案是什麼呢?這個意思是:倘若緩衝期結束,二者談判依然無果,那麼英歐貿易暫時仍保持現狀。

這個聽起來是不是很爽?脫歐也脫歐了,難民也不用接收了,可英國依然還是可以跟歐洲自由貿易。

可這歐盟又不是棒槌,豈能這麼放過英國?

所以兜底協議還有一條,「暫時」保持原狀期間,英國享受了對歐自由貿易,就必須遵守歐盟的各種貿易規則,並且英國無權與第三國達成單獨的貿易協定,而歐盟若與他國達成協定,英國必須遵守執行。

這個就比較狠了。換句話說,對歐自由貿易的交換條件是——英國徹底喪失國際貿易自主權。

其實從這個限定來看,歐盟對英國還是沒徹底死心的。想通過這一手,依然把英國框在自己的貿易框架內。

咋一看,英國這樣也沒什麼損失——畢竟脫歐前,它也同樣是要遵守這些貿易規則。但好處卻很明顯——它脫歐了,所以不用接收難民了。這豈不是達到了自己享受權利而又不承擔義務的初衷?

但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英國之前是要遵守這些歐盟貿易規則,但當時英國是歐盟成員國,所以它有資格參與歐盟貿易政策制定——雖然當時的英國對歐盟若即若離,但它畢竟是歐盟體系內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德國其實也就一個實體經濟還可以,其他什麼政治、金融、文化、國際影響力,統統被英國甩一條大街),所以它的話還是很有分量的。但現在英國已經脫歐,又用掛靠這種形勢在歐盟貿易體系內苟延殘喘,這意味着它以後對歐盟的貿易政策只有執行權,沒有參與制定權。而考慮到歐盟對英國脫歐的怒意,以及德法兩個大佬對英國附美的一貫不爽,可想而知這接下來的貿易政策,會讓英國有多難受……

這就是脫歐協議的命門所在。簡單點說,這種協議下,英國是用自己的全部貿易自主權,來換取不接難民前提下的對歐自由貿易延續。

最要緊的是。一旦這個協議簽了,英國以後想單方面毀約都不行——因為只有將來英國和歐洲達成新協議,才能將這份兜底協議替換——換句話說,如果跟歐盟的新協議談不成(直白點說就是歐盟不同意),那英國在法理上,就必須永遠奉行歐盟的貿易政策——而這些政策的制定,幾乎都是德法這幫人說了算,英國沒有置喙的權利!

堂堂大英帝國,豈能受此奇恥大辱?難怪文翠珊把這份協議帶上國會,會被噴的連自己親媽都不認識。

所以文翠珊心裡苦啊。英國人民的利益訴求根本就不合情理,可自己又沒辦法,只能被架着去跟歐盟談。手中籌碼有限,卻又要求這麼高,你讓她最後能談出什麼花兒來?她既要滿足民眾訴求,又無力逼迫歐盟妥協,那最後要達成目的,當然只能是拿別的利益來跟歐盟交換嘍!可交換了,自己回國又被噴成喪權辱國。文翠珊這個冤,又該找誰去訴?

文翠珊當然沒人可以傾訴。國人也不准她傾訴。不僅不準,還要繼續趕鴨子上架,硬逼着她去談——前天議會以史上最高反對票(這意味着大批執政黨議員倒戈),否決了這份被視為賣國的《脫歐協議》;昨天國會又以微弱優勢,否決了反對黨對文翠珊的不信任提案。這兩次否決,至少執政黨的意思就很明顯了——我們不能接受喪權辱國,但我們也知道這破事兒不好弄,所以你還得繼續扛着——不然這燙手的山芋,實在沒人接手啊。

不知道文翠珊現在是什麼心情。但不管是什麼心情,但既然坐在這首相寶座上,不管她心裡怎麼吐槽,也只能硬着頭皮,去跟歐盟繼續談。

其實文翠珊也不是什麼籌碼都沒有。畢竟歐盟整體雖強過英國,但現在也是身染沉痾,甚至有點搖搖欲墜的意思。這個節骨眼上,如果最後歐盟真跟英國鬧翻,英國強行脫歐,鬧個兩敗俱傷,那英國固然倒大霉,但歐盟也未必有好結果。

只不過,歐盟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英國的意思妥協——前文中已經說了,果真對英國條件全盤接受,那等於是變相慫恿其他國家有樣學樣,歐盟幾乎鐵定崩盤。所以這場博弈看似雙方氣勢洶洶,但其實就是一個囚徒困境——兩邊都輸不起。至於最後能不能談成,還真難說。再考慮到大洋對岸,還有一個一心想把歐盟廢掉,想讓英國更加依賴自己的特朗普,他如果這時候再整出點幺蛾子,不排除英歐雙方真會一邊百般不願,一邊又不得不兩敗俱傷,一起完蛋。果真如此,國際格局就真要鬧出驚天之變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