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2萬億大基建——到底是再造美國,還是坐地分贓?

雲石

拜登現在真的是在刺激的道路上一往無前:1.9萬億美元的疫情刺激剛通過沒多久,老頭兒又雄心勃勃的推出了總量高達2.3萬億美元的基建投資計劃——根據白宮公布的《The American Jobs Plan》提供的細節,拜登計劃未來8年投資約2.3萬億美元(每年約佔GDP1%),同時通過加稅在未來15年增加2萬億美元財政收入,以實現為基建投資計劃融資、並永久性的降低疫情以來大幅攀升的財政赤字的目的。

不得不說,拜登還是很有雄心的。而且看上去它的刺激也相對比較靠譜——相較於以前奧巴馬和特朗普的純貨幣刺激——既將錢直接貸給企業,然後企業拿去炒自家股票,導致錢在金融市場空轉,拜登的疫情刺激和基建刺激,都是典型的財政刺激思路——要麼把錢直接發給老百姓,要麼把錢有目的的投入到基建項目,總而言之還真是直接用到實體經濟。

疫情刺激已經是過去式,我們就暫且不論,那麼,這份2.3萬億的大基建,能否如拜登預期的那樣,為美國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的重振夯實基礎——或者說,能否扶植全球最著名的基建狂魔,也是美國眼中最大戰略競爭對手中國的那種成功?

首先我們說結論:效果肯定多少都是會有的,但想複製中國這種程度的成功,肯定要差的十萬八千里,甚至,最終的效果呈現,比拜登所描繪的,都將差好幾個層級。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想複製中國式的基建強國路線,美國現在的國情根本就不允許:

首先是投資收益的問題。美國基建跟中國基建其實完全是兩碼事。中國的基建,很大程度上一張白紙上畫圖,解決的是從無到有的問題。以前這裡放是個完全沒有被工業開發的荒地或者農田;中國通過大搞基建,平整土地、建橋修路什麼的,賦予這些地區工業開發的價值。所以中國的基建,其效用是很大的,未來收益也很明顯。

但美國不同,美國國土的開發其實已經完畢,但凡能工業化的地區,都已經工業化了。所以美國的基建,主要是翻新需求——也就是把舊的東西翻新下而已。

這裡我們不是說翻新就不重要。但相較於新建、翻新的邊際效益是很低的——這地方的飛機場、公路、地鐵這些確實破舊,但也不是不能用,你現在翻新了,當然好用起來更舒服更好使一些,但這種價值提升相對有限,對當地的經濟長久發展的帶動作用,肯定跟中國那種變廢為寶的從0到1式開發是沒得比的。

當然,如果翻新成本低,那這筆帳也能算的過來。但問題是美國的國情決定了,即便是現有工程翻新,投入也根本不低。中國的基建整條產業鏈,從鋼筋水泥、到化工建材、到機械設備、到產業工人,長期都屬於高速擴張、甚至過剩(供給側改革之前)的狀態,這導致了中國的基建成本非常的低。而這些產業,在美國早已不存在,每年土木工程也就中國一個零頭。

這意味着什麼?這意味着拜登搞基建,所需要的材料設備什麼的——不管是整套還是零部件,大多都得從中國等其他國家進口,至於工人,你也別指望找到足夠的熟練工人,工作效率也肯定不高。而且美國的工人都有工會撐腰,不僅工資高、工作時間短,各種制度性的保障也是齊全到嚴重阻礙工程進度的地步——不保障工人權益當然不對,但過度保障,甚至將其作為謀利手段,那同樣也是對工程適得其反的。

其實,美國也不是沒有新建。比如高鐵,美國就很喊了很久了。但美國的西式民主制度,以及土地私有制,決定了土地徵收成本非常之高,難度非常之大,各種利益集團也能夠用環保、私權保障、煽動民眾等各種方式。來阻礙新建基礎設施的推進(比如航空利益集團,肯定就會不竭餘力的阻礙高鐵發展)。

這就導致在美國的新建基礎設施難度超級大。

這裡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加州高鐵,這條鐵路從08年投票通過要開始搞,結果十幾年過去,預算從最初的330億美元一路加碼到770億美元,結果到現在連影子都沒見到。到了2019年,在花費了幾十億美元之後,加州州長紐森直接就將其叫停。特朗普見狀趁機搞事,要求加州返還聯邦政府給加州撥的35億高鐵修建款。紐森當然不給,最終就是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民主黨和共和黨政治互撕,政治上鬧了個天昏地暗,高鐵則繼續無限期擱置。

加州是全美最有錢的州,單拉出來在全球國家GDP排名中高居第六。就這樣的地方,一條州內高鐵居然都能搞成十幾年的爛尾(這期間中國都不知道建了多少條了),你覺得拜登的大基建又能整出什麼好結果?

何況,拜登能不能撐到那麼久都是問題。我們前文已經說了,拜登的計劃,是未來8年投資約2.3萬億美元(每年約佔GDP1%),同時通過加稅在未來15年增加2萬億美元財政收入。但拜登的任期只有4年,而拜登的老年痴獃更不知道還能撐幾年!

按照拜登的計劃,這筆大基建的錢將通過加稅的方式來獲得,一旦拜登不能連任,或者中間老年痴獃不能繼續履職,那這份基建項目的資金來源立馬就會出現問題——我們都知道,特朗普執政期間採取的是減稅政策,拜登加的稅,說白了就是特朗普當年減的。

如果特朗普在四年後捲土重來,那以他當年的執政思路,以及對前任政策說廢就廢的執政風格,很有可能加稅又會變成減稅,這樣一來大基建的資金來源立馬就會被切斷——就算還剩點基建資金,特朗普也更有可能拿去優先保障修牆!退一步說,即便四年後依然是民主黨執政,但只要不是拜登本人,那這份大基建,即便是在頂端設計層面,會不會被改動,也實在是不好說。

畢竟加州的例子就擺在那裡,這個州是著名的藍色大本營,一直由民主黨連續執政,可饒是如此,一條州內高鐵照樣搞成了十幾年的糊塗賬。全美的政治情況,比加州不知道複雜了多少倍,現在全美社會和政治撕裂,也遠勝從前——更是遠勝加州內部,所以想在未來十幾年堅持貫徹下去,難度實在是難以想像。

這也是美國大基建天然無法達到中國這種高度的重要原因。中國中央集權制度下,政治穩定性和政策延續性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證。而美國這種代議制的西式民主制度,政治和政策天然存在變動的風險。如果是當年的反蘇、現在的反華,像這種對外的重大國家命題,或許各派利益集團還可以達成個宏觀共識;而內部基建這種,各種利益集團的不同訴求,決定了政策很有可能隨着政黨輪替而變化乃至廢止。而美國現在社會的高度撕裂和政治極化傾向,使得這種風險成倍更是加大。

總而言之,美國的國情決定了,無論是頂層設計,還是基層執行,乃至於社會現狀,它都不具備中國式大搞基建的基礎。這項工程,別說爛尾可能性巨大,就算推行下去,最終的結果,很有可能就是像美國過去十多年的經濟刺激那樣,用兩倍的債務負擔,去換取一倍的經濟增長——典型的事倍功半!

但明知如此,拜登為什麼還要執意去搞大基建呢?

首先,拜登這也是沒辦法。現在美國經濟已經找不到新的增長點了——第四次科技革命遲遲不爆發,財富的天花板無法捅破。跑出去全球收割,鑒於中國收割不了,反而還不斷跟他搶飯碗,所以美國收割全球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收益也越來越低;而與此同時,自己的優勢科技產業甚至金融霸權,都面臨中國的奮起趕超。

這種情況下,美國搞基建,其實就相當於中國搞扶貧——通過對現有存量潛能的進一步充分開發,來創造新的增長點,擴大底層財富增量。雖然這種搞法性價比不高,回報周期很長,但在沒有舒服快錢可賺的情況下,這種苦臟累的慢錢,也必須要挖掘出來才行。

這是從國家整體利益角度來說的。而除了這些國家利益,更重要的,其實還是民主黨自身利益:

首先,搞基建其實還是受美國大多數人認可的——畢竟以美國的江湖地位來看,它的基建確實已經夠落後了,尤其是在有中國這個基建狂魔做比較的情況下。拜登這麼搞,不管最後能不能成,但至少民眾還是能看到他的政府是在幹實事。

其次,大搞基建,把錢投到具體項目中,民眾多多少少能得到實惠。以前奧巴馬和特朗普的貨幣刺激,都是把錢貸給企業。但現在經濟形勢就這個樣,企業也找不到好的項目可以投資,但這麼便宜的錢,不要白不要,所以它們拿到錢以後,大多都並沒有投入實體,而是直接到股市去買自家股票,推高股價。

這種做法,股東滿意、高管滿意、華爾街更滿意,但民眾肯定不滿意——本來去發展經濟,提供就業崗位的錢,你卻拿去資本市場空轉。這不僅是變相剝奪了民眾的賺錢機會,而且還因為股市的泡沫膨脹,而加大了貧富差距——畢竟普通民眾沒幾個錢去炒股,就算有錢去玩,在這幫大鱷面前也都是綠油油的韭菜。

現在拜登搞財政刺激,規定了具體項目,企業必須搞項目才能拿到政府的錢。這就避免了刺激款直接被企業拿去炒股。而只要你做實業,就多多少少要雇傭工人,要採購一些材料裝備——哪怕這些玩意都是從中國進口,至少也能惠及部分外貿業和交通運輸業員工。

所以,就算美國搞基建困難很多、性價比不高,甚至就算最後搞成個半拉子工程,但只要你堅持去搞,這個過程中,民眾也是能受益的。

最後,拜登為籌措基建資金,對企業和高凈值人群徵稅的做法,也很符合民眾胃口。如果拜登這次財政刺激的資金來源是繼續發債,那民眾最後可能會很憤怒——因為這意味着通貨膨脹進一步加劇;而按照過去的經驗,這些工程很有可能事倍功半——也就是它們創造出的新增 財富,並不足以彌補政府發債製造通脹給自己帶來的損失。但向企業和高凈值人群徵稅,那無非就是現有財富轉移,而且是劫富濟貧式轉移,並不會直接造成通脹,反而很好的迎合了美國民眾現在普遍存在的仇富心理。美國窮人過去十多年中被資本家和富人用通貨膨脹瘋狂洗劫,已經受夠了。現在總算可以通過拜登,來把這幫王八蛋洗劫一下(其實真正的富人和大型資本也很難洗劫的到——他們有的是辦法避稅逃稅,主要還是次級企業和中小財主),美國人民心裡當然很爽,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階級矛盾。

有了這幾個因素,拜登大基建的利益訴求就很明顯了:

冠冕堂皇的目的,就是通過搞基建,來挖掘美國經濟潛力。雖然這事兒難度挺大,但只要錢砸下去,多多少少還是會有點成果——總不可能顆粒無收吧。

當然,鑒於美國的國情,這種投資回報率,最後多半是不對等的。不過算經濟賬會虧損,但換一個角度算政治賬,劫富濟貧,用向企業和高凈值人群徵稅的錢來給窮人提供工作機會和發展機遇,這也算是緩和了社會矛盾——這不僅有功於國,同樣有利於自己和民主黨——不僅這一屆政府會留下干實事的好名聲,那些因此受惠的普通民眾,也會更加支持自己和民主黨。這樣在四年後的下一屆選舉中,至少紅脖子不至於被特朗普的民粹煽動輕易拉走。

經濟上於國或許難言划算,但政治上於國於黨於己,卻註定可以大獲豐收。這就是拜登版大基建背後的思維考量邏輯。鑒於美國現狀,想一舉解決全部麻煩,根本就不可能。這種情況下,能解決一部分就不錯了。而大基建,就是這種思路下,拜登結合當下美國國情和自家政治利益,所做的方向選擇。

從這個角度來說,老頭兒其實也不容易,雖然這個美國版大基建在中國這個基建狂魔眼中根本就不值一提;但對美國,對拜登,其實已經是當下能拿出的最不壞的內部治理政策了。最後大基建能出成果當然好,就算成了半拉子,但至少政治上階段性的緩解了民怨,緩解了民主黨建制派的合法性危機。就算鬧到最後這種效果也依然有限,但拜登畢竟手上就這麼多籌碼,卻面臨這麼大的爛攤子,所以他也只能做到這個份上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