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最硬黨派之痛點!

虛聲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張養浩這首流傳千古的《潼關懷古》,傳遞出來的人文情懷非常感人。

實際上興亡亂世,苦的絕不僅僅是老百姓,劉漢、李唐、趙宋、朱明那些昔日權貴,最終亦不過是歷史的塵埃。現代戰爭中,精英越來越難獨善其身。

01、苦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戰火,雙方老百姓(主要還是巴勒斯坦老百姓)承受了大部分傷亡。再次印證,興亡皆為百姓苦。

但這輪衝突中,苦的絕不僅是百姓,主導雙方衝突的精英集團也苦。

這輪衝突的根源,本質是哈馬斯和利庫德集團兩大激進派系的碰撞。

哈馬斯是巴勒斯坦激進組織,主要目標是「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在以色列以及約旦河西岸建立一個伊斯蘭神權國家。但是這幾天衝突下來,哈馬斯因為武器、資源、組織、人員素質上的劣勢,多名高級指揮官被一鍋端。

「卡桑旅」司令巴塞姆、「聖城旅」副司令哈桑遭斬首;

負責網絡、情報、安全和火箭工程等的16名高級指揮官被炸死。

吃足苦頭的哈馬斯又是向伊朗、土耳其求援,又是請俄羅斯提議停戰。

利庫德集團是以色列的激進政黨,主張佔領所有巴勒斯坦領土,並反對巴勒斯坦建國。從激進層面上來看,利庫德集團和哈馬斯半斤八兩。

區別在於盲目激進且弱勢的哈馬斯被很多國家列為恐怖組織,利庫德集團佔據以色列政壇半壁江山,並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巨大。

如果說以色列是中東最硬的小霸王,利庫德集團就是最硬的政黨。

前以色列硬漢總理沙龍,現任總理內塔尼亞胡,都是利庫德集團的標誌人物。

此次以色列對哈馬斯控制的加沙地帶狂轟濫炸,就是內塔尼亞胡代表的利庫德集團主導的。目的除了打擊哈馬斯之外,就是挽回他們在以色列政壇的頹勢。

2021年3月的選舉中,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所獲議席數名列第一,獲得組閣權;但是內塔尼亞胡多次嘗試組閣,均以失敗告終。

換句話說,強硬激進的利庫德集團在以色列政壇正面臨頹勢;強人內塔尼亞胡正接近政治生涯的黃昏。

內塔尼亞胡與利庫德集團挽回頹勢的唯一方式,就是對外強硬。

02、以色列政黨

利庫德集團聽起來像個大企業,其另一個稱呼叫自由聯盟,聽起來像是一個學派。其實它是名副其實的政黨,而且是以強硬著稱的右翼政黨。

以色列建國之後也搞三權分立體制,聽起來和美國類似。只不過總統享有崇高的特權和道義的力量,只是一個象徵;行政大權歸總理。準確來說,以色列這套體制更類似印度。

當然以色列和印度同年(1947年)建國,也不存在誰抄襲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於,以色列和印度一樣,政黨林立,出現過幾百個政黨。

印度那麼多政黨可以理解,畢竟人口基數大;但以色列人口現在也不足1千萬(和中國普通省份城市差不多),建國那會兒還不到1百萬(類似一個中國普通的縣)。

建國70年,以色列人口增長了大約11倍(相同時間,中國人口增長了大約3倍)。

當然以色列政黨也非常袖珍,最大的工黨,也就30多萬黨員;最小的政黨只有一個黨員,美其名曰一人黨。

雖然以色列政黨和印度一樣奇葩;但政治生態非常穩,就左派的工黨(前身是工人黨)和右派的利庫德左右互搏。

雖然工黨和利庫德號稱左右兩派,其實都很激進。

區別在於,左派的工黨(那時叫工人黨)是旅歐猶太人建立的,並且主導了以色列建國。黨魁本·古里安堪稱以色列國父。

工人黨時代的以色列,政治訴求是在中東立足,並且和阿拉伯人共存。

為此本·古里安不惜解散猶太人右翼的很多激進組織。

但是通過前3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發現在美國的支持下,自己足以稱霸中東,而且還可以佔領很多地盤,便悄然改變了策略。

對狹小的以色列來說,任何一寸土地資源都異常寶貴。

隨着本·古里安的老去,早期主導以色列建國的旅歐猶太精英退出歷史舞台,工人黨骨幹本土化不可避免。

1968年是一個關鍵的年頭,以色列工人黨改名工黨。隨後上任的以色列鐵娘子梅厄夫人極為強硬,發動第四次中東戰爭,擴展了以色列領土。

和早期工人黨相比,工黨雖然還是左翼政黨,但少了一份寬容;其政治目標變成不反對建立一個擁有有限主權(例如不能擁有軍隊、不能與任何國家軍事結盟、以色列空軍享有領空使用權)的巴勒斯坦國。

——相當於要把巴勒斯坦變成自己的附庸。巴勒斯坦人當然無法接受。

包容性更強的左翼的工黨尚且如此。右翼的利庫德就不用說了,政治訴求中根本就沒有巴勒斯坦人的位置,和哈馬斯的政治訴求中沒有以色列人的位置一樣。

如果利庫德和哈馬斯資源、武器、綜合實力類似的話,雙方估計能打得一個人都不剩。

03、最硬的一個

利庫德集團的思想源自於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中的修正派領袖雅博廷斯基。此君倡導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來實現復國,是一種極端民族主義流派。

博廷斯基與追隨者們創建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中最激進的一些組織,比如貝塔爾、伊爾貢,還有毫不忌諱自稱恐怖組織的「萊希」。

這些組織曾經被本·古里安無情打壓。但隨着左翼日漸右傾,那麼右邊的利庫德得勢是必然。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阿里埃勒·沙龍。

前四次中東戰爭,沙龍在左翼政府中歷任步兵團連長、戈蘭旅指揮官、傘兵旅旅長、北部軍區司令、裝甲師師長和南部軍區司令等職,依靠軍功一步一個腳印往上爬。

但是退役之後,完全被左翼培養出來的沙龍,卻加入利庫德,最終以右翼大佬的身份成為以色列總理。

右派的特點就是激進強硬(不要理解為保守)。但如今,強硬成了其痛點。

然而很多時候,強硬如果沒有限度,就會演變成為了強硬而強硬。比方說敘利亞戰場,內塔尼亞胡已經很強硬了,但仍然被批判為失敗。

以色列曾與俄羅斯達成一致,只要不危及巴沙爾政權,俄羅斯默許以色列對敘利亞發動空襲。在以色列發動對敘利亞的空襲時,俄羅斯甚至沒有為自己的盟友提供最起碼的防空預警。但激進者仍然覺得內塔尼亞胡不夠強硬。

在激進者嘴裡,管對方是誰,直接炸就是了;在他們的思維中,擋以色列者都該平推。但也不看看對方是誰,連美國都忌憚俄羅斯三分,以色列憑什麼拿捏俄羅斯?

因為不夠強硬,內塔尼亞胡在敘利亞被批評很失敗。搞笑的是,一貫以強硬示人的內塔尼亞胡,組閣屢屢失敗。

現階段能供以色列右派展示強硬的對象只剩下兩個,伊朗和巴勒斯坦。

04、激進者痛點

伊朗招以色列恨的原因有兩個:

其一,核活動。

其二,在敘利亞與伊拉克站在美國和以色列對立面。

過去若干年,以色列沒少在敘利亞和伊拉克轟炸伊朗勢力。前不久伊朗的情報船,還在紅海上被以色列明目張胆地炸了。

伊朗核科學家遇刺、以及核設施遇襲,背後也有以色列的身影。

這些都是內塔尼亞胡主導的,但還是無法滿足激進右派的胃口。

如果內塔尼亞胡想對伊朗展示強硬,大概只剩下兩個途徑。

途徑一,和美國一起對伊朗動手。

以色列自己,無法撼動伊朗;想動伊朗,只能跟隨美國。

途徑二,空襲伊朗核設施,就像當年空襲伊拉克核設施一樣。

但是這兩個途徑,都在隨着美國可能重返《伊朗核協議》而概率大減。這就是內塔尼亞胡當年反對奧巴馬簽署《伊朗核協議》、如今反對拜登重返《伊朗核協議》的根源。因為這招真的對以色列右翼很不利。

除伊朗之外,能供以色列右翼展示強硬的對象只剩下巴勒斯坦。

所以在組閣屢屢失敗之後,內塔尼亞胡決心打巴勒斯坦這張牌。這就是衝突爆發之後,以色列不顧一切,一定要把衝突升級的原因。

但是由於以色列長期塑造的小霸王形象過於逼真,搞得現在哈馬斯這點動作看起來稀鬆平常,並不足以起到展示強硬的效果。所以內塔尼亞胡也很鬱悶。這也許就是傳說中的作繭自縛吧。

如果這種級別的衝突不足以延續內塔尼亞胡的政治生命、挽回右派的政治頹勢,那麼只能更進一步,直接出兵加沙地帶。但是那麼做的風險很大。

畢竟內塔尼亞胡不是沙龍,現在也不是冷戰時代,內塔尼亞胡有那魄力麼?這既是內塔尼亞胡的痛點,也是利庫德的痛點。

簡而言之,中東最硬黨派的痛點就在於,太硬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