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白忙活了?俄羅斯「匕首」被烏克蘭「愛國者」擊落,「高超音速武器」神話被打破?

我是大伊萬

目前,俄烏軍事衝突已經爆發437天。前天,一則流傳在斯拉夫大區社交媒體Telegram上的、來路不明的消息,突然在網上刷屏了。這則消息指出,在5月4日夜間、5月5日晨,俄軍對烏克蘭首都基輔發起的導彈進攻中,有一枚「匕首」空射高超音速飛行器被烏軍防空導彈擊落,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擊落高超音速飛行器」,打破了高超音速飛行器「不可戰勝」的神話。此次擊落是北約移交給烏克蘭的「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的首次戰果,體現出「愛國者」的強勁戰鬥力。

雖然烏克蘭的Telegram上傳的有鼻子有眼的,而且還有講究人兒配了幾張圖出來,說是被擊落的「匕首」高超音速飛行器的殘骸。但是烏克蘭空軍的說法倒是很堅決,這邊廂烏克蘭人在Telegram上傳的越凶,那邊烏克蘭空軍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出來辟謠,跟大家解釋我們說了多少遍了,我們沒有擊落「匕首」。

這種烏克蘭好事者和烏克蘭空軍的極限拉扯一直拉扯到了6號,烏克蘭國防部、總參謀部突然出來「一轉攻勢」。在5月5日的戰情通報中明確指出,說我不裝了,我攤牌了,這枚「匕首」就是我烏軍用「愛國者」防空導彈擊落的。之所以在5月5日當天沒有公開,是因為我們要「迷惑敵人」,因此必須在合適的時機,才正式公開這一戰果。

證據的疑點

如何評價烏克蘭軍隊宣佈擊落「匕首」高超音速飛行器這一戰果呢?咱們就著現有的證據來看,只能用四個字形容:疑點重重。

熟悉大伊萬微博的人都應該清楚,大伊萬對於俄烏兩軍的戰果是如何判斷的,比如對於坦克和榴彈炮等重型裝備,有明確的擊中畫面,對應上打擊地點,才能確定為「擊中」。但是否全損,要綜合考慮俄烏兩軍的裝備維修能力,裝備是否後續被丟在原地,裝備受損情況等。

比如最近那輛被瓦格納集群使用榴彈炮近炸炸中兩次的、屬於烏軍機93旅坦克營的T-80BVM坦克,該坦克昨天在俄羅斯電視台記者的視頻中出現了,視頻證據顯示還丟在原地,沒有被烏軍拖走,證明該坦克屬於全損。而另外一輛丟在恰索夫亞爾到阿特木斯克公路路邊、翻車的烏軍T-64BV坦克,前天的視頻顯示似乎被烏軍拖走了,因此只能是戰損、處於可修復狀態。對於「匕首」高超音速飛行器的戰果也是一樣,有照片,有地點,可以互相印證,我們才能確定這確實是烏軍的戰果。

此次「匕首」高超音速飛行器就是如此,目前烏克蘭拿來當做擊落證據的照片模糊不清,而且無法做到各證據間互相印證。從照片來看,幾張模糊的照片不僅確定不了烏軍擊落的是「匕首」,甚至連照片本身是個導彈、還是個混凝土管道都不清楚:

畢竟根據俄軍公開的「匕首」照片,「匕首」高超音速飛行器頭部錐角十分尖銳,頭錐到彈體部位有較為尖長的過渡,形成類似於所謂的「鶴嘴」外形。而用來當證據的照片中,這枚所謂的「匕首」卻有一個相對圓敦敦的頭錐外形,頭部錐角不僅和「匕首」高超音速飛行器沾不上邊,甚至和目前已知的俄軍戰術導彈都沾不上邊,很顯然這個擊落特徵就不對了;

而從這枚所謂的「匕首」高超音速飛行器殘骸頭部的破洞來看,它的頭部破洞顯示出該彈殼體極厚,可能有接近10釐米的厚度。大伊萬特地查了一下2021年珠海航展上拍攝的、國產CM-401高超音速反艦導彈的頭部剖面,確定此類高超音速飛行器頭部殼體厚度並不大。畢竟你想你弄個10釐米的殼體,這彈體結構重量得重成啥樣,內部空間又得小成啥樣,這設計根本不合理;

至於另外一張所謂的「匕首」高超音速飛行器彈體的照片,且不說大家左看右看都覺得像一截水管,就這彈體在高超音速狀態下被擊中,居然沒有在巨大的動壓下空中解體,還能落在地上,落到地上後只砸出了一個不到一米深的坑,大家確實是服氣的。

技術的疑點

又比如從烏軍據說使用「愛國者」導彈攔截了這枚「匕首」高超音速飛行器的表述來分析,起碼絕大多數人、包括烏克蘭國防部的那一群文官,都不太瞭解防空作戰的基本流程和主要難點。

防空作戰的難點在哪裡,我們在先前的文章中提過,重要的是發現關和通訊指揮關:你的遠方警戒雷達要時刻保持開機並維持空域監視,讓寶貴的地導火控雷達處於待機狀態。否則地導火控雷達長期開機的話,一方面容易遭到反制,另一方面也將極大地損傷其使用壽命。捕住目標的任務,首先是交給遠方警戒雷達來完成,目標捕住後防空兵指揮所組織目標描跡,判明目標的位置和運動諸元,然後使用自動化截擊系統組織計算出航路捷徑,或者直接給地導營指示目標。地導營接到目標指示後再開火控雷達搜索,搜索目標,捕住目標,鎖定後按照既定的火力計劃,比如是接受上級指令下達開火命令,還是自行下達作戰決心,發射地導打擊目標。這三個環節可以說缺一不可。

如果遠方警戒雷達發現不了,那麼使用地導營自己帶的近方雷達,或者乾脆使用制導雷達搜索,除了降低整個防空系統的勤務性能,搜索距離過近或者搜索扇面固定,作戰效率大大下降。如果發現目標後數據無法及時回傳,則無法在指揮所層面上對防空作戰進行統籌組織,各地導、殲擊機部隊就會陷入各打各的境地,從指揮所向地導營傳輸空情信息問題也是一樣的,傳輸速度慢了,傳輸效率低了,都有可能導致地導營錯過攔截窗口。

從烏克蘭空軍先前攔截俄軍巡航導彈的戰況看,烏軍地導對於俄軍的X-32這種超音速空地導彈,或者9M723「伊斯坎德爾」這種彈道導彈,是承認「沒什麼好辦法」的。從這裡咱們也可以反推出,烏軍的防空系統水平並不怎麼樣,大概率遠方空情態勢感知能力弱,指揮通訊能力差,發現不了這種高空高速目標,或者即使能捕住目標、等到指揮所完成了火力統籌、向地導營下達作戰命令後,目標已經飛到跟前了。在烏軍攔截超音速空地導彈都抓瞎的情況下,你說烏軍能攔住高超音速飛行器,大伊萬反正是不怎麼相信的。

畢竟以「匕首」高超音速飛行器的突防速度,在臨近空間可以做到6到8倍音速也就是每秒2500米左右,烏軍使用的各種三坐標、兩坐標雷達,咱們再給烏軍加個優勢條件,「愛國者」配套的AN/MPQ-53型火控雷達,對空態勢感知能力最多也就到300到400千米左右,加上基輔以北就是白俄羅斯,烏軍不可能再把雷達前出到白俄羅斯境內以延展態勢感知縱深。這意味著在最理想的條件下,烏軍能捕捉到高超音速飛行器的距離也就300到400千米,而這個距離讓「匕首」飛完,擊中基輔周邊的目標,在160秒左右。160秒走完發現目標、指揮所判明目標性質、解算航路、進行火力統籌、給地導營下達作戰指令、地導營火控雷達開機對準、導彈接電加溫、發射導彈這一整套流程,恐怕連訓練最有素的防空部隊都很難做到這一點。

再考慮到「匕首」的發射距離可能更近,「匕首」的中段飛行高度可能在雷達探測高界以上,導致遠方警戒雷達根本發現不了目標,烏軍的防空指揮和通訊系統技術落後效率低下等因素,烏軍在攔截諸如「匕首」等高超音速飛行器時,實際反應時間只會更短,攔截窗口只會更窄,想要成功把它攔下來的概率只會更低。總而言之,連美國人自己目前都沒什麼好辦法的高超音速飛行器,烏軍用一套殘破的防空系統就這麼給它攔截了,這打的是誰的臉?打的是美國自己的臉,那美國三軍還搞七八個高超攔截項目幹嗎,直接雇傭烏克蘭防空部隊去攔截高超不就完了。

此事說明的問題

總而言之,對於烏軍此次所謂的「成功攔截高超音速飛行器」、後面一大堆媒體跟著熱炒,大伊萬的觀點是謹慎圍觀。其實就以烏軍自己在此事中的反應來說,都很明顯不對勁,烏軍是先否認,再承認,承認的理由是「保密」。不知道5月5日還是秘密的事情,到了5月6日就不是秘密了,你這定密保密規定是兒戲嗎?

唯一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烏克蘭空軍還算比較負責任,畢竟防空作戰是他們組織的,牛皮吹破了收不了場。而事情到了烏克蘭國防部和烏克蘭總參之後,烏克蘭國防部和總參出於要麼是鼓舞士氣,要麼是對外公關的需求,又把這事兒給認了下來。這就是為什麼同樣一件事,前一天和後一天烏克蘭軍方有不同說法的因素。在大伊萬看來,烏軍先是否認後又承認自己擊落了「匕首」,只是日常編造戰果和公關的一個縮影。■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