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放棄造車,真實原因說不出口?

六爺阿旦

很多人迷信西方在科技領域的創新,其實背後的潛台詞,是想證明西方在制度上的優勢。而我過去就提出來過一個看法,就是在科技創新這方面,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這麼三點,一個是大量投錢,一個是大量投人,還有一個是需要產業基礎。

基本上只要能做到這三點,科技創新方面的成果就會大量湧現。這跟體制,制度這些,其實沒有太必然的聯繫。很多人純粹是為了想證明美國的優越性而證明,其實在蘇聯六七十年代的時候,他們也是做到了這三點,蘇聯在重工業領域,在航天領域,都有大量的創新,甚至在很多方面比美國更先進。

而我們過去恰好是在這三個方面的投入都不足,尤其是研發資金投入上,跟西方的差距非常大,真正的加大研發投入,其實也就是最近這十幾年的事。而特別的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則是2018年以後,最近這5年的事。

實際上效果已經很顯著了,過去只是很多時候,因為基於全球化的影響,認為造不如買,認為用西方的技術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所以沒有在這方面加大投入。但最近這5年以來,自己加大投入以後,發現效果很好,其實已經開始進入正向的循環。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我今天還看到一個吹捧蘋果的觀點,角度非常清奇,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要將所有的資源專注於人工智能領域。過去二十年,應該說手機是對生活改變最大的一個智能終端。未來二十年,借助於人工智能的發展,對生活帶來最大影響的終端,會不會是汽車?

至少目前來說,人工智能與汽車結合的應用場景落地是最明確的領域了。這個時候說放棄造車,是要專注於生成式AI,庫克聽了估計都要臉紅。要我說,蘋果放棄造車,最主要的責任,就是富士康,富士康的生產線要是搞起來,蘋果十年下來,至少可以做個PPT出來吧?

實際上蘋果放棄造車,一個很大的原因,他是沒法說出口的。那就是因為蘋果沒法在中國以外,建立一條完整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而未來如果美國繼續將新冷戰戰略推行下去,蘋果的造車計劃更將遙遙無期。

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看一下特斯拉和小米。特斯拉的上海超級工廠,整個生產建設週期只有9個多月,特斯拉上海工廠於2019年1月開工建設,11月試點投產,3年內便生產了100萬輛整車。

我們再看小米汽車,在2021年3月30日,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公開演講中宣佈造車。然後兩年多的時間,預計在今年三月份,小米汽車就將開始量產。

這是特斯拉和小米在中國的故事。難道說真的是特斯拉和小米格外厲害嗎?

其實真實的原因,是因為在過去的十多年裡面,中國有大量的新能源汽車企業,通過不斷的發展和積累,已經在中國建立起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而這條產業鏈,才是所有其他的造車企業,可以將一輛車,從PPT變成一輛真正能跑的車的基礎。

如果蘋果真的想造車,只要他來中國,我相信蘋果汽車很快就可以從PPT變成現實。但是如果蘋果要想造一輛去中國化的車,那恐怕再過10年也不可能實現。這大概就是蘋果最終放棄造車的真實原因,什麼全面投入生成式AI,那不過是庫克最後的顏面,用來給自己挽尊的說法而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